首先要強調一個基本觀點:持續已三年多的新冠疫情,整體而言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天災”,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從應對策略、執行力和效果來看,中國政府的表現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特別是在2020至2021年應對新冠原始毒株和德爾塔的防疫表現,堪稱完美,這是任何人也無法磨滅的基本事實。
然而,進入2022年,當新的奧密克戎毒株成為主導,一年來,從常態化核酸到所謂的“精準防控、動態清零”,再到年末的突然全面放開,其中策略與執行中出現的問題,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此前,某位“首席專家”在談到“新十條”時指出:如果把“新十條”提前到2022年年初,中國大陸就會多死亡86.6萬-103.9萬人,出臺“新十條”的時機“恰到好處”。然而不幸的是,根據當前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死亡”并沒有得到避免,而是正在發生,數據可能不會低于該專家的推測。
換言之,2022年一整年的防疫,很可能是“防了個寂寞”。
當然,如今做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一種“事后諸葛亮”。然而,當2021年年底起,奧密克戎毒株開始成為新冠主導后,全世界各地的相關數據均表明:相較于原始毒株和德爾塔,奧密克戎的傳染性更強,幾乎“防不勝防”,而致病力已經大幅下降至流感水平。
即使國外的數據沒有可比性,今年4月的“大上海保衛戰”中,張文宏醫生團隊跟蹤了超3萬名感染者數據,得出了這樣的重要結論:風險組無癥狀比例為76.2%,非風險組無癥狀比例為78.6%,3萬多名感染者中,發展到重癥的僅22例。
當然,這樣的數據,與我們今天感受到了90%以上的人群出現明顯癥狀,有著很大的差距。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筆者認為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氣溫因素,此次奧密克戎的流行,人們普遍感受的是“寒癥”,而冬天本身就是各種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節,也是高齡老人容易去世的時節,寒冷與疫病可謂“相輔相成”,加大了疫情的威力。
二是疫苗因素,大多數人在2021年年底前后,注射了第二針或者第三針疫苗,在2022年上半年,疫苗的保護效力尚在,而到了2022年年底,疫苗的保護效力顯然已經所剩不多。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十條”出臺的最佳時機,是在今年夏天,大約是在高考過后。實際上,在經歷了今年4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上海抗疫后,有關方面的防疫專家理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提出由“防感染”到“防病癥”的策略轉變,加大相關藥品和醫療資源儲備,抓緊補打疫苗,在6月前后進行“有序放開”。而不是繼續采取“常態化核酸”,推行所謂“既要...又要...”的不切實際的“精準防控”政策。
因為這些政策的推行,加之執行上的“層層加碼”,不僅使我們的經濟復蘇與發展耽誤了半年,而且“不明不白”多做了大半年核酸,核酸檢測相關企業掙得盆滿缽滿,地方財政卻背負了巨大的負擔。最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動地倉促地進行“全面放開”,以至于一些基本藥物都沒來得及做好儲備。
責任在誰?“防疫專家”們難辭其咎??v觀疫情中一些專家的言論,我們發現他們提出觀點和論斷時,不是基于科學的分析和客觀的事實,而是在進行所謂的“揣摩上意”,根據其所“揣摩”的“上意”提出觀點,反過來又會誤導決策層的決策。而實際上的“上意”,其實真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是完全堅持實事求是的,是開放包容的。
我們常說,我們這樣的體制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而發揮這一優勢的前提在于,有一批各個領域的專業的專家學者,拋開個人私利,提出正確的決策依據,才能把“大事”辦好。否則,也有可能成為“集中力量辦壞事”,畢竟,類似“大躍進”這樣的教訓并不算太遙遠。
希望我們這個時代,少一些“揣摩上意”的、明哲保身的、貪慕名利的所謂“專家”,而更多埋頭苦干的、為民請命的、無私奉獻的專家能夠得到重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