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滿江紅》在2023春節火了一把,也讓大家的視線回到了1000年前的南宋,對《滿江紅》褒貶背后,是岳飛這個千古人物的不滅精神,永遠民族話題,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會思想和文化動態。
噴空,今天噴空3個點,
1、《滿江紅》為什么叫滿江紅?是不是岳飛寫的。
2、岳飛廟常見的匾額“還我河山”,是不是岳飛寫的?
刺字: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3、岳飛帶來的那些地名、村名、典故。
噴空 1、 《滿江紅》是不是岳飛寫的。
這個有很大爭議。目前主流上擱置這個爭議,因為無法證明是也無法證明不是。只能說大概可能是他寫的。岳飛的遺言也不是《滿江紅》,只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首先,岳飛文筆不錯,寫出這樣的氣概文章不驚訝。
其次,岳飛經歷過了南征北戰,廟堂和江湖,一線和幕后,豐富的經歷能夠支撐這樣的文章。
不好認定《滿江紅》是岳飛寫的,主要是歷史記載沒有確定紀實。在宋朝甚至稍晚一點的元朝,都沒有這首詞的痕跡。甚至岳飛的幸存的兒孫們,在編撰岳飛資料時候,也沒記錄這個詞。目前能找到最早的記錄是明朝弘治年間(相差了300年)。
所以也有聲音認為,是明朝推翻元朝時候“驅除韃虜”后代文人的編撰。元朝元曲里甚至有和這個《滿江紅》雛形相似的句子,相似度40%左右,(踏破金城門闕、功名塵土、怒發沖冠……)所以,《滿江紅》可能是非岳飛所寫,是后來演化優化出來的綜合品,換了時間,用了靖康典故,寄托后來的民族情結。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目前,主流上就是默認是岳飛寫的,正反方都核心硬證據不足。噴空,河南方言,閑聊的意思,僅供參考。
滿江紅,是詞牌名。誕生于北宋。主要是描寫水草夕陽情調場景,一說來源于最早水草紅光水面的詩句,后固定為一種詞調。關于詩詞平仄和詞牌的噴空,我們不做延展。
噴空 2、岳飛廟 常見的 “還我河山”是岳飛寫的嗎?
“還我河山”是岳飛寫的嗎?
不是。
“還我河山”是岳飛說的嗎?
也不是。
“還我河山”是什么?
是后人強加的。光緒年才有“還我河山”。晚清民國時候,中國被外國欺負,中華民族岌岌可危,不是租界、割地就是賠款的,也容易激發民族情感,需要一個英雄寄托。
古人很少說我,至少在北宋時候,岳飛不會說“我”,奏章也可能是“臣” “鵬舉”用詞。還我河山,還、河、山都是后人從岳飛筆跡(奏章、文章、碑刻等)摘錄的,最大程度還原了岳飛痕跡。只有一個 “我”字,晚清有這個用法,北宋沒有這個用法,據說是從“義”的繁體字“義”中 分出來的 “我”。
“還我河山”,最大化保留了岳飛氣息,但不是岳飛寫的,至少不全部是。也不是岳飛說的。當年宋朝北伐的口號不是這個,這有后人的情感加工。
與此類似的還有,我們常用“精忠報國”,認為岳飛背上有這個刺字。
首先,要有刺字,也是“盡忠報國”,精忠 是宋高宗的話。高宗高興的時候稱岳飛為“精忠岳飛”。最早記載刺字的故事,都是“盡忠報國”,“盡忠”也符合父母語感和民間使用場景。
其次,岳母刺字這個典故,還有聲音觀點認為是后人杜撰的。英雄在后世中會不斷優化、包裝、完善,小時候、大時候的故事細節都會越來越豐滿。歷史無真相。噴空,三人行必有我師。
噴空 3、岳飛帶來的那些地名。
岳王廟、武穆廟(祠)(多地都有)、掛刀營(河南漯河市)、馬夫張(漯河市)、糧道街、馬蹄營、岳家嘴、忠孝門、翠微路、報國巷、催子灣(武漢市地名);五郎關(岳飛排名第五)、養馬嶺(楊梅嶺更名)(安徽黃梅縣地名);前防、后防、陣圖村(江蘇宜興地名);岳竹關(湖北十堰);將軍山、岳飛場(湖州)等,甚至很多地方,岳飛并沒去過,老百姓有這個信仰敬仰的,也把當地地名附會岳飛。這些地名故事都有屯軍、扎營、戰役、行軍建設、安民的故事,或真或假,文化就是一種痕跡沉淀,沒必要認真是否一定科學。
噴空下我的老家。噴空小編老家是漯河市。
漯河有掛刀營村、馬夫張村,都與岳飛駐扎有關。岳家軍為明軍紀,掛刀在樹上,人在附近扎營。有騷擾百姓的,就帶刀斬而得名。
漯河市舞陽縣蓮花鎮,原名拐子王鄉(1994年更名蓮花鎮)。屬于舞陽縣的東邊界,與郾城縣交界。現在交界區劃給了源匯區,以前屬郾城縣。郾城大戰是知名的歷史典故,也是我小時候最早暢想的話題。想想拐子王鄉為啥叫拐子王,是拄拐的王某?還是毗鄰郾城大戰的 “拐子馬、鉤鐮槍”? (后來從縣志考證,與岳飛、拐子馬沒什么關系,是河流水土因素)。雖然攀附不上岳飛戰役,但也代表了年少的我的曾經杜撰發揮和遠遠的鄉愁。
(小編老家村落的舊門牌痕跡)
最好的傳承是文化(文明是狀態,文化是表現),最好的讀書是歷史。一切人文皆水文,山水地理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原始出發點和見證者,河南有4大水系2700多河流8大湖泊9大山脈7萬多座山2000多個鄉鎮46000多個村落,<噴空>系列公眾號、頭條號、網易號、頂端新聞號,我們學習在路上。
人生苦短,及時性感。野游天地山川。噴空,河南方言(聊天、分享、交流的意思)。<噴空>系列自媒體號,山水河流、文化典故、城市歷史、鄉村文旅文創等的淺嘗輒止,河南4大水系2700條河流2650個水庫2000個鄉鎮800個傳統村落3大山地系統9大山脈74000多座山的堅持學習,來源于一群跨度60后到00后的小伙伴,文化遺產愛好者、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者、文旅、地產從業者等的山水野游、文化拾遺、文創文化傳播、鄉村文明生態與策劃調研的涉獵分享。目前有數萬公里走馬觀花,我們的視野、經歷和認知都很有限,萬卷書萬里路,<噴空>學習在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