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大年初七開工第一天,廣東召開了新春的第一場會議——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
會上提出:“扎扎實實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 再造一個新廣東 、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如何再造一個新廣東?去年12月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其實已經給出過答案,那就是:
突出制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也是在同一天,另一個經濟大省浙江召開了全省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大會。
與廣東有所不同,浙江強調:“以更大力度實施 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 ,推動以數字經濟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制造業當家 VS 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粵浙這對中國經濟的馬車頭,已經在自己選定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01
提到廣東,熟悉它的人可以輕松地報出一長串“第一”: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外貿第一大省、財政第一大省……另外,像養老金、上市企業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速公路總里程等N多指標,廣東也都是全國“第一”。
哪怕把廣東當成一個國家,放到世界上去比較,照樣也名列前茅:2022年,廣東GDP 129118.58億 (以去年人民幣平均匯率6.7261計算,約合 1.92萬億美元 ) 、常住人口 12684萬 ,兩項指標均位居 世界第十一位 。
不過相比上面羅列的這些指標,我個人覺得,“工業第一大省”這個身份或許才最能揭示廣東的經濟底色和成就來源。
回顧過去40多年廣東的經濟發展史,可以說,沒有制造業的大發展就沒有廣東的今天;廣東的所有“第一”,歸根到底都是工業第一在背后起作用。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78年,今天的“工業第一大省”還處在全國工業的第二梯隊。
當年,廣東全省的工業總產值不足200億,只有上海的不到四成,與河北省差不多,落后于上海、遼寧、江蘇、山東、四川、黑龍江等省市。
改革開放后,依托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廣東以發展“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作為突破口,帶動了區域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興起,一步步成就了延續至今的經濟奇跡。
1978年時,廣東GDP總量還只排在全國第五,但僅僅過了11年,廣東便相繼超越遼寧、上海、山東、江蘇,登頂“中國第一省”寶座。 從1989年至今,廣東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坐了整整34年。以不到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0.7%的GDP。
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深圳、東莞這些過去的小漁村、農業縣,靠著制造業的爆發式增長,實現了城運的逆襲,一個個成長為“世界工廠”,甚至躋身一線城市。
盡管在此期間,廣東經濟歷經了三次大跨越,但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筑巢引鳳”,還是進入新世紀后的“騰籠換鳥”,以及如今的“鳥槍換炮”,制造業始終是廣東經濟安身立命的根基與保障。
如果說,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那么,廣東就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制造大省。
論規模, 2022年廣東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4.5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高達1/8。 無論是制造業企業規模、大型科技企業數量,還是手機、汽車、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空調等產量,均高居全國各省市首位。
論種類,廣東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41個工業大類中的40個;2021年,列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目錄的595種工業產品中,廣東生產涉及的產品有503種,產品覆蓋率達到84.5%,以至于有人說: “廣東塞車,全球缺貨” 。
目前,廣東全省形成了包括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在內的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7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躋身“國家隊”,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獨角獸企業更是不計其數。
而且,不同于北京以央企、上海以國企及外企為主的制造業格局,廣東是民營制造企業最多的省份之一,民營企業在“制造業當家”中可謂中流砥柱。
但也應該看到,廣東的工業發展現狀距離“制造業當家”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內部,正如高質量發展大會所指出的:“廣東人口數量多、資源約束緊,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任務又很重,不可能繼續拼土地、拼價格、拼勞動力。”
同時,“ 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破解‘卡脖子’問題需要持續發力;制造業大而不強,產業基礎能力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
外部,既有來自江浙滬等制造業大省的競爭與挑戰,又面臨著高端制造業回流歐美、低端制造業轉移至東南亞的風險和沖擊。
廣東要想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優勢,必須繼續做精、做扎實制造業。就像有媒體所指出的,廣東不僅要讓制造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更要讓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上真正“當家”。
02?
相比廣東,浙江的起點更低、底子更薄弱。
由于地處東海國防前線,改革開放前,國家在浙江幾無重大產業布局。1978年,浙江的GDP總量和工業總產值分別位列全國第12和14位,與中部的湖南、湖北、安徽等省處于一條發展水平線上。
即使到今天,要是比總量,浙江在廣東面前依然是個小個子。比如 國土面積 ,浙江10萬平方公里,廣東約18萬平方公里, 浙江只有廣東的55% ;又如 人口 ,截至2021年底,浙江常住人口為6540萬, 只有廣東的51% ;再如 GDP ,2022年浙江是77715億, 僅為廣東的60% 。
但若論活力,浙江可一點也不輸于廣東。
這點最生動地反映在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上。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從2010-2020的十年間,粵浙兩省的常住人口分別增長了2170.93萬和1014.07萬。無論是增量還是增幅,都位列全國第一、第二位,遙遙領先其他省份。
具體到城市,2019年以前,廣深的年人口增量長期領跑全國;2019年以后,杭州則接棒廣深,成為最具人口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除了人口充滿活力,在科研創新等方面,粵浙也有頗多相同之處。
首先,浙江和廣東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教大省。
過去,浙江只有一所985高校 (浙江大學) ,廣東也僅兩所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所以近年來,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創新的需求,兩地都在瘋狂新建大學。廣東的代表是南科大,浙江則有西湖大學。
其次,浙江、廣東的科創主體都是企業。
2022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投入前三名分別是華為(1426.66億)、阿里巴巴(578.23億)和騰訊(519億),其中兩家在廣東,一家在浙江。
?
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浙江的表現甚至還優于廣東。
企業方面,粵浙兩省雖然都是民營企業大省,但浙江顯然更勝一籌。 2022年中國民企500強中,總部在浙江的共有101家,位居全國第一,數量是廣東(53家)的接近2倍。
而從這些頭部民企在各自省內的分布來看,浙江11個地市中10個擁有500強企業,7個城市的500強數量超過6家;而廣東21地市中有10個500強民企數量為0,數量超過6家的只有廣深佛三市。
而這也體現出浙江的另一大優勢,即區域發展更為均衡。
廣東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區域,尤其是廣深佛莞四市。像深圳,既是名副其實的高端制造中心,又是首屈一指的數字經濟重鎮,堪稱廣東產業經濟的集大成者。
而浙江不但有杭甬這樣的頭部新一線城市,腰部城市更是大一堆。城市與城市之間彼此配合,產業互補性強,比如杭州主打“數字經濟第一城”,寧波則是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城。所以盡管就單個實力而言,沒有哪座浙江城市可以挑戰深圳,但論合力, 整個浙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總量就遠超廣東,遙居全國第一 。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全國唯一的“共同富裕示范區”會落戶浙江,而沒有選擇“第一省”廣東的原因。
當然,這些局部的優勢,并無法掩蓋浙江整體上的不足。無論是GDP總量,還是區域創新能力,浙江都未能擠進全國前三,這顯然跟浙江的自我期許存在差距。
如何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浙江選擇了押注數字經濟。繼2018杭州提出建設“中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后,如今省級層面也將 數字經濟列為“一號發展工程” ,提出:
要堅持用好數字化改革和科技創新最新成果,奮力搶占數字經濟發展C位,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數字變革高地。
到2027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將超過1.6萬億元 ,從而助力全省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03?
浙江發展數字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于數字經濟,存在一個普遍的誤解,即將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與所謂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畫等號,以為兩者是涇渭分明的平行領域。
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主要是中國互聯網勃興得益于消費。中國趕超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也主要是在消費互聯網方面。以至于當美國人都把阿里、騰訊、美團等視為科技企業的時候,反倒是中國人自己苛刻地認為,它們只是互聯網企業。
回顧中國的互聯網消費史,淘寶是個無法回避的存在。而阿里巴巴之所以會誕生在杭州,而不是馬云更早奔赴過的北京、上海,跟浙江經濟與生俱來的互聯網氣質有著莫大關系。
事實上,無論是1.0時代作為實體的義烏小商品市場,還是2.0時代“虛擬”的淘寶網,背靠的都是浙江深厚的商業傳統、豐富的產業集群和廣闊的消費市場。
與廣東當初“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主要對接國際市場的路徑不同,浙江的產業更草根,也跟貼近本土消費市場。而且,廣東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浙江的塊狀經濟卻遍布全省各 地,深入到幾乎每個縣鎮鄉村。
打個比方,珠三角之于廣東,就像電腦的CPU,是單一核心的存在。而 浙江發達的縣域經濟則天生具有去中心化屬性,更契合互聯網的特質。
當然,今天所說的數字經濟和過去觀念里的互聯網經濟已經大不一樣,就像4.0時代的工業也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器制造業。
比如華為,通常被歸入制造類企業,但其實它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實力同樣位居前列,典型代表包括華為云、鴻蒙系統等。
而阿里,往往被認為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實際上早已蛻變成為頂級的數字科技公司。公司10萬多名員工中,6萬以上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人員占比國內第一。光是阿里云、達摩院、平頭哥這三張王牌,就足以顯示阿里的科技硬實力。
事實上,數字經濟早已超出傳統產業劃分的范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邊界越來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謂是常態。
這方面,廣東其實做得也相當不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廣東才是中國數字經濟第一大省。數據顯示, 2022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超過6萬億元,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占GDP比重接近一半。
而廣東的企業,在數實融合方面更是不乏領跑者,比如騰訊。
一個廣為傳播的例子,是鄂爾多斯的無人礦卡。礦卡負責將煤礦從作業現場運輸出去,危險系數極高,歷來是安全問題的重災區。近年來,騰訊借助全真互聯技術,助力礦卡實現無人駕駛和遠程實時操控,讓危險的礦區變成了“無人區”。
類似的應用場景,正在向越來越多的行業蔓延——包括礦場、核電站、工廠、風電廠、醫療中心、農業等。對此,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曾從行業的視角,描述過這個令人興奮的未來:
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從實時通信到音視頻等一系列基礎技術已經準備好,計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動信息接觸、人機交互的模式發生更豐富的變化。
隨著新技術、新的軟硬件在各種不同場景的推動,一場大洗牌即將開始。
面對這場“大洗牌”,各地都在做著自己的抉擇。
比如 廣東 ,盡管數字經濟基礎雄厚,但從此次新年第一會透露的信息看,它 更重視制造業當家這個基礎。 用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原話來說: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也是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脊梁”。
相對于廣東的固本強基, 浙江則選擇全面擁抱數字經濟 ,希望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全產業鏈,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數字化改造。
事實上,互聯網天然就是服務于其他行業的,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從“互聯網+”到產業數字化,無不如此。這也是為什么當很多國人還在有意無意貶損自己的互聯網產業時,美國卻對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一切進步持警惕姿態。
當然,數字化應用帶來的改變不止體現在制造業等經濟領域,在醫療、金融、城市管理等各個方面早已落地生根。 像杭州為解決交通擁堵而建立的“城市大腦”,便是一例。
可以說,數字+已成為馬化騰口中這場“大洗牌”的關鍵動力。誰能在數字經濟的賽道上搶得先機,誰就能在未來的行業、區域競賽中拔得頭籌。而這也是浙江決定All In數字經濟,將其奉為“一號發展工程”的原因所在。
04
都說“高手過招,勝負只在毫厘之間”。
回顧過去五年粵浙兩省的經濟走勢, 浙江GDP占廣東的比重從2017年的57.18%上升到2022年60.19%,增長了3個百分點。 雖然幅度不大,但要知道,這也是廣東完成“騰籠換鳥”、經濟恢復上升的五年。其與江蘇的差距從最小時的3000多億,一度拉大到8000億。
身處廣東的強勢增長周期,浙江的經濟比重還能上升,殊為不易。
這背后,一方面有區位優勢轉換的因素。
想當年,廣東靠著香港這個外援先發制人、步步領先。但如今,香港對于廣東的帶動作用日趨弱化,而粵東西北及周邊省份的經濟實力又太弱,產業協同能力差。珠三角不得不獨自面對來自美歐和東南亞一高一低兩方面的產業挑戰。
相反,隨著長江經濟帶建設,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工作漸入佳境,浙江既可以從上海獲得對外窗口和金融服務,從江蘇、安徽得到產業鏈的配套支持 ,又可以借助長江航道收獲廣闊的市場腹地,區位價值已經不輸廣東。
另一方面,也與浙江較早且全面地擁抱數字經濟有極大關系。
早在2003年,浙江就作出了建設“數字浙江”的重大部署,并寫入“八八戰略”。2017年,又首次提出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也是從那一年起,浙/粵的GDP比值開始上升。
當然,廣東強調“制造業當家”,并不是不重視數字經濟,就像浙江也重視制造業 一樣。否則前者不會成為數字經濟第一省,而后者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也不可能排名全國第一。
只是囿于老廣低調務實的性格,沒有像浙江這樣,旗幟鮮明地將數字經濟擺上“一號發展工程”的位置。
但應該認識到,數字科技之于今天,就像鋼鐵之于一戰、二戰時期,電力之于二戰以后一樣,已成為衡量一國生產力、綜合國力的關鍵指標。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數實融合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答題”。
這種情況下,對數字經濟的理解越深刻,擁抱越積極,發展前景就越廣,越能代表中國去爭奪全球制造業的主導權。
這么看來,已經乘上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東風的浙江,未來經濟總量與廣東的比值進一步上升到65%、70%甚至更高,也不是沒可能。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