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林彪去世后,在自己的住所特意留點東西給世人,工作人員把這個東西交給毛主席后,毛主席先是非常震驚,后來落淚,下達了對林彪后人的命令,至今仍在執行。 那么,林彪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毛主席又下達了什么指令?
1907年,林彪出生于湖北黃岡,9歲開始讀書學習,從小就接觸新鮮事物和新思想。于1923年16歲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兩年后,林彪去了廣州并進入了黃埔軍校。 在北伐戰爭初期,林彪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73連隊長。
1927年跟隨聶榮臻參加南昌起義,第二年隨朱德、陳毅等轉戰湖南參加湘南起義,4月與秋收起義部隊成功在井岡山會師,成為了創建中共蘇區的一員。 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林彪在毛主席和朱德的領導下,多次參加中央紅軍的重大戰役,磨礪自身,以轟轟烈烈的軍功晉升一路,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團長,并任團長和第四軍第一縱隊司令。
到一九三零年,林彪已經是第四軍軍長了,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 從我們黨軍官晉升的速度來看,說林彪前無古人一點也不過分,也是實至名歸的戰神。在年齡上他比毛主席小14歲,因此,林彪不僅是毛主席的部下,也是他看著成長起來的弟弟。 林彪有時遇到思想上的難題,經常主動找毛主席談話,每次毛主席都會給自己一些建議,幫助林彪擺脫困境。
1930年初,是我們黨革命時期最困難的時期,外面國民黨瘋狂圍剿,內有軍隊突然叛變,我軍許多同志毫不懷疑,我軍這面紅旗到底能堅持多久,林彪也曾悲觀動搖過這時,毛主席寫了一篇有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 林彪讀了之后,心里的困惑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革命的自信。 此后,林彪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了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1937年9月,林彪和聶榮臻率領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進行大規模打擊戰,與號稱日本剛軍的第五師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后,115師在我們黨的領導下首次打贏了對日戰爭。 這場戰爭意義深遠,一方面打破了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無法克服的神話,另一方面極大的鼓舞了抗日勝利的信心。此后,林彪的名字開始為大眾所知。
但1938年冬天,林彪穿著平型關戰役中繳獲的將軍大衣去遛馬。進入山西王閻錫山的地盤,一個哨兵以為他是日軍軍官,開槍射擊,擊中林彪的脊椎,送到蘇聯療養,直到1942年才回國。 抗日戰爭勝利后,林彪指揮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從東北向海南島作戰,為新中國國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開始考慮選擇接班人的問題。
1957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時,對赫魯曉夫說,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幾人有能力接替他的工作。 但1962年廬山會議后,林總的地位直線上升,毛主席也有意培養林總為接班人。 然而,事與愿違,有些人即使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卻貪得無厭地想得到更多,最終一敗涂地。 林彪就是這樣的人,1971年,林彪去世,一代戰神沒落。 在那之后,他的名譽、功績都被取消了。
按照中央的指示,工作人員來到林彪家的住所仔細檢查。 進入室內后,工作人員仔細查看了臥室、客廳、值班室等,有些地方相當亂。 門窗、櫥柜半開,垃圾遍地,可見他們離開時有多慌張。 但是工作人員注意到一張桌子上整齊地放著一個小箱子。 打開一看,箱子里很干凈,只有一本變成黃色的小冊子。 這本冊子的第一頁,是寫有濃厚毛主席風格筆跡的《龜雖壽》。 工作人員拿著這本特別的冊子,把它交給周總理查看。 周總理看了之后沉思了一會兒,說了三個字,這三個字充滿了周總理對林彪的無限惋惜。
隨后,這本冊子送到了毛主席的案發前,毛主席看到后,不斷抬起又放下,看到這個《龜雖壽》,毛主席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當時的井岡山時代。 那時的他看著林彪一步步走了過去。 從營長、團長,再到軍長,最后都是功成名就的元帥,他們都是歷盡艱難險阻的戰友。 如今,想起這段記憶,毛主席的心已五味雜陳,回過神來仍淚流滿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