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S14設計好后,自己就有一對專門針對桌面和小房間的音箱了。因此,NS16就顯得有些重復了,于是NS16的升級的工作也就擺上了臺面。大約是2021年8月開始做,9月單元就已經改好了,這得益于原NS16一代單元設計更改有6次之多,又推出來了三年之久,需要調整的地方很明確。
升級的詳細說明見: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2201098185523767/
NS16一代低頻下潛只做到了60Hz水平,主要原因是自己想讓它主攻桌面,在音箱體積上要求較多。帶來的結果是下潛不夠,另外就是倒相管在后面,低頻量感也較少。因此,升級的打算是:一,盡量發揮單元的潛力,尤其是低頻上的潛力;第二、把導相管由后面移到前面來,一方面增加低頻量感,另一方面也更好擺位一些;另外,如果能讓中高頻進一步的提升,那就更好了。
順便一說,前倒相有諸多的好處,但問題是中頻泄漏。設計和工藝要求會更麻煩一些,從聲音的純凈度上考慮,后倒相才是最好的,這是為什么旗艦級的書架都不采用前倒相的主要原因。不過前倒相處理好了,其實也完全可以了。而且NS16也不算是高端了,我的定位是一只入門hifi級別的箱子,二代定價大約只有3000-3500元這樣的水平。
重新制作樣箱和單元花了不少的時間,等收到樣品已經是今年二月份了(為了對比,我又多訂了一對前倒相體積不變的樣箱)。初步完成分頻器的設計和制作,已經到3月了。然后,開始進行分頻器的調試。
分頻器的調試主要是確定兩個重要的參數,一是分頻點,二是分頻結構。另外還有就是頻響補償,以及考慮相位的影響等。必須指出一點,分頻器可不只有分頻一個作用的,這是很多人的誤區。必須根據箱體、單元及布局等綜合考慮。
NS16的分頻點選擇出了些事,一開始還是考慮的2500Hz,結果由于單元的升級,頻響始終有些問題。然后我們就由2.5k改成了3k,還是不行,又改成3.5k,然后,總算搞定了。不過,由于低音單元延伸夠好,并不是問題。分頻點這樣的好處還是有的,一是繞開了人耳敏感的區域,中頻銜接更好了;二是高音單元的負擔變小了,高頻失真可以更低(簡而言之就是更好聽了),也完全不擔心高音單元燒的問題了(NS16的高音是0.75英寸的,承受的功率要遠小于1寸的高音)。分頻形式沒做太多改變,頻響補償做了些調整,模擬的結果非常的理想。
當然,也順便比較了小體積前倒相的效果。結果是相當明顯,增加體積后的低頻要遠遠強過不增加體積的版本(沒有體積又小,低頻也一樣的好事)。So,體積也基本上就確定下來了,相當夸張的11升左右,跟NS15有得一比了。
分頻器定了,箱體尺寸重新確定了下,然后開始做最后的樣箱確認。最初的樣箱群里又有人建議用胡桃木的原色,于是試了一下。收到后已經6月了。
樣箱的聲音非常滿意,低頻下潛拉到55Hz后,下潛要明顯好過原版,而且前倒相孔也進一步增加了低頻能量。聽感上完全不像一對5寸同軸單元了,而是兩單元分頻的感受。中頻還是保持了原NS16的特色,高頻比原版更為耐聽和細膩了。但是,胡桃木實木皮原色的感覺還是太老氣了。準備送回廠重新整成和NS16原版一樣的紅木色,好了就可以準備發行了。
漆上好,拿回來重新裝好,我們送進標準消音室進行了測試。不過,這里出了個烏龍,先不說,賣個關子。標準消音室里的頻響曲線如下,說實話,不太好。低頻100Hz突出2-3db,中頻波動還好,除了800Hz那里有個小峰外,它是振膜的諧振導致的,只能減輕,沒法消除。高頻多得有些夸張,哪怕是在0db狀態下(即下面那條曲線),也比200-3000Hz多了足足3db。但是,我的實際聽感又告訴我,它的聲音完全沒有問題的。因此,自己就confused了。最后我還是決定,寄回來拍照,準備發行。至于聲音,我靠聽感為準好了。
寄回來后,自己就忙著送去拍照(我自己的攝影平臺搬家后就給廢了,沒地方),然后寫文案啥的,跟拍片方溝通一堆事去了。結果,居然把試聽這事給搞忘記了。直到有一天,我心一熱,拿出來試聽了一下。然后就出事了……
我kao,這聲音,明顯就不對啊。低頻多了不說,還顯悶,聽人聲時感覺鼻子被捏住了。高頻毛刺感很明顯,還多,哪怕用0db檔,都能明顯感覺出問題。再看曲線,更是怎么看怎么不順眼了。以前明明聲音都是好好的啊,難道是以前錯覺了?
幸好自己在拍完照后,因為要片方PS白色沒談成(對方不肯),只好向廠里又定了一對白色的樣品,所以準備再裝一對對比一下。結果就因為這破事,搞得雙11前上架的事完全泡湯。
等白色箱子到的時候,緊趕慢趕已經是雙12時候的事了。結果就是,本來準備雙11上的東西,雙12也沒有上成。因為中間還有出了一個事,群里又有人怎么看木皮的都不好看,非得要改。而自己耳根軟,心還多,自己也怎么看怎么覺得這個造型太平淡了。感覺還是可以改改,于是又定了一對新外觀。
在送過來之前,進消音室重新測試了一次,見下圖。其中紅色為+3db高頻曲線(許多人都喜歡多一點的高頻量感),藍色為0db曲線。整個中頻都很平順,除了800那里有個由振膜引起的諧振峰外(該諧振峰為單元特性產生,不可消除),另外分頻點附近有一個-2db的小谷外,其它地方都相當理想了。再順便一說,頻響曲線對這個定位的箱子來說已經非常理想了。不客氣的說,那怕那些用DSP來做平的箱子,也不見得能比它更好了(很多有源箱子連原始的頻響都不敢放)。
相比于上一次所測到的那張圖,差距是很明顯的。那么,烏龍在哪里呢?于是,我又把木紋版的箱子寄了回去,結果發現是廠里工人裝配時用了一代的單元和分頻器所致。我倒!就因為這個原因,我不得不推遲發行好幾個月,慘!
不過,推遲有推遲的好處。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細節的打磨,我因此修改了外觀和新增了一個漂亮的顏色。
收到新的外觀樣品,已經是今年二月了。打開的一瞬間,就下了決定,就是它了。最終的外形將會和藍綠色一致,顏色經過短暫討論也定下來了,就用黑色、白色和藍綠色好了。
用料是我最后決定的事。其實就樣品的聲音,我已經非常的滿意了。本來準備不怎么變就這樣發售的,但看見報價清單的瞬間,我有點不淡定了。相對于一代成本增加了好多(大約30+%),明顯比自己預計的成本要高出不少。一般的做法是找供應商討論哪些地方可以減成本,所謂cost down是也,以達到自己預期的成本。但這樣的做法帶來的結果是最終的產品或者是在做工上不行(用更差的箱體),或者是犧牲一定的音質(用更差的元件)。
而俺是直接索性擺爛,干脆加到頂,不但不減,還加上去。所以,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內部用料用進口5N單晶銅鍍銀線,然后內部分頻電容高頻用Bennic的XPP級,低頻分頻則用Bennic最好的無極性低頻專用分頻電容B03級(這是他家最好的了,兩個都是用于hi-end級別的產品上的)。雖然成本又增加了不少,但是,這樣的結果聲音會更好。至于售價,我相信那一百來元的差異不會讓該選擇它的人選擇其它產品的。但它的聲音能為它贏得更好的口碑和用戶的信賴,所以增加的成本是值得的。
最后,感謝大家長期的支持!希望大家喜歡自己這對慢慢磨出來的產品!雖然自己水平有限,但絕對是用心做好的,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