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顧箏 沈冠君
如果說5元-500元,是上海早餐的區間。 那么午餐的折疊空間要大得多。
字多不看視頻版↓
本號視頻內容散布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視頻號 微博 B站 抖音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點擊觀看▼
01
即使是在租金高企的燙金地段,50元這個價位,吃個午飯,選擇還是很多的。
可以是食堂。
也可以走到辦公室旁邊商場的地下二樓。
或者,讓小哥送來外賣。
外賣是很多人的午餐選擇
但每一天的午飯都這么選擇,終歸有點厭氣。
去年我們采訪盒飯店時,在延慶路上碰到90歲的老梁。
走路慢慢悠悠,手上提著剛打好的盒飯,里面有魚塊、番茄炒蛋、青菜。
可以送上門的社區食堂燒的助老餐,他不要,因為菜式沒得挑。
90歲了
午餐要吃到滿意
商場的餐飲也越來越同質化。
“高級料理包”——被稱作預制菜的半成品正在占領這些餐廳。
這些半成品由中央廚房統一切配、預先烹制處理。傳統手藝中炒、燉、煸、燉、煮、燜的細微差異不再被強調,門店只需要簡單烹飪即可。
這些選擇多少都顯得“冷淡”,熱炒在這個價位有沒有可操作性?
其實,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留給熱炒鑊氣的空間越來越少了。
但我們還是找到了。
玖玖小炒的菜單
絲瓜炒蛋14元,回鍋肉14元,肉米跑蛋14元,毛豆炒雞丁17元,蠔油牛肉20元,紅燒鯽魚25元……
這是夢花街上玖玖小炒的菜單。
好食匯的菜單
椒鹽排條39元,醬爆豬肝32元,小炒黃牛肉48元……
茂名北路好食匯的價格。
還有更快、更省錢吃熱炒的辦法。
富民路上的顧師傅特色炒菜有蓋澆飯供應:回鍋肉飯20元,番茄炒蛋飯20元,醬爆豬肝飯22元……
02
在周邊商業生態多是大型商場、咖啡館的地段,這幾家小炒店顯得有點不上臺面和格格不入。
不過他們卻是當地的“老大哥”,開足了10年+,20年+。
冷眼旁觀,看周邊店來店走。
在南京西路商圈忙碌的打工人,很多都知道好食匯。
走進店里
要先通過一條通道
但新人,要找到它,并不容易。
在今年之前,小店連個像樣的店面都沒有。
不到一米寬的店面,卻有三五米深,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人行通道。
人行通道狹窄幽暗,簡單地用水泥砌好,沒有任何裝飾和照明。
只有通道口一側印滿菜品的海報,示意來往的行人,這是一家熱炒店。
鄰近的豐盛里、吳江路和太古匯,擠滿了各式各樣的連鎖餐飲店和網紅店,一到飯點,門口站滿了在附近上班的人。
盡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愿意多走幾步,來到這里。
實惠、隨到隨吃、新鮮熱炒,是他們選擇的原因。
有很多上班族來這里吃午餐
好食匯老板娘起初只是想開家拉面店,維持生計,沒想到生意不太好,就慢慢開始改做炒菜。
由于不是專業學廚出身,老板娘只能靠著自己邊學邊做,不斷積攢客源,沒想到這一做就是17年。
或許是為了迎合更多受眾,菜式已經從最初本幫菜的椒鹽排條、響油鱔絲等菜擴充到了雙色魚頭、干鍋花菜等。
有顧客評價,店里的菜“甜的不夠甜,辣的不夠辣”,說不上是什么菜系,但至少愿意再來吃第二次、第三次……
菜的品種很多
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口味
在附近寫字樓的白領,需要團建聚餐的時候,也會把地點設在好食匯。
店里有干凈樸素的包間,也可以在熱鬧的大堂里拼桌。
而對周邊居民來說,這里更像是一家食堂。
陳紅(化名)的家庭生活圈就在這一帶,工作單位在威海路,孩子在民立中學上學,一家三口住在與好食匯一路之隔的小區。
這天,孩子在家上網課的表現不好,偷摸玩了兩個多小時的pad,陳紅發現后,氣得不行,也沒心情做飯了,干脆披上一件厚外套,拖著孩子來好食匯吃頓午飯。
平時周末接送孩子去讀課外班,中午時間趕,也會直接帶來店里吃午飯。
椒鹽排條、酸菜魚、蠔油牛肉,都是她常點的菜,“時間長了,菜單都能背下了,想吃什么直接點。”
對周邊居民來說
就像食堂
前段時間成為網紅地標的BFC,不缺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廳。要環境,可以選中午358元的牛排套餐。
但在樓里工作的人,可能轉身去了玖玖小炒。
街邊店面,只有10個就餐位置,飯點用餐需要排隊。
這種隊伍,就像襄陽南路上老地方面館門口的一樣,即使長,打工人也還是愿意等。
“打工人”食堂
小店已開了近十年,店內的裝修說樸素,已經算是表揚了。
不過每個看了菜單價格的人,心里都會想,“這個地段,這個價格,還要什么自行車”。
沒有門面的“顧師傅”開了14年
和玖玖小炒同樣蝸居在石庫門一樓的,還有在富民路上的顧師傅特色炒菜。
巨富長有各種精致飯店,餐飲競爭激烈,但沒有門面的顧師傅卻開了14年。
一個樸素的燈箱,從不起眼的弄堂口伸到沿街馬路。
14年來,大堂面積從來就沒有變過。門口一個吧臺收銀,靠墻放著七八張座椅,再走進去看著稍微寬敞點,實際也只能容納十幾人同時就餐。
但人們并不嫌棄,每到中午飯點,店里就坐滿了人。
大多數人都是點蓋澆飯,翻臺很快。
03
平價熱炒店的需求一直都存在。
是為了攤平一個月的伙食費用,或僅僅是為了那一口熱炒的味道。
但隨著城市發展,它們存在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店面面臨拆遷的風險,再要在類似區域找一個店面,幾乎不可能。
不像五金店或咖啡館,這種重油煙的熱炒店根本辦不出執照。
轉戰商場,租金就是一頭巨大的攔路虎。
平價餐飲有很高的需求
肇周路上的河南拉面老板曾告訴我們,他去附近的商場問了一下,一個月的租金要8萬,且不能通宵營業。
相比之下,他現在沿街的店面24小時營業,租金是1萬多,相差好幾倍。
總有博主在疾呼“要搶救小店”,但其實那些開足十年以上,不靠噱頭取勝的小店,根本不是待在城堡里,等待拯救的公主。
它們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法則,活成了社區的一部分。
和住戶近在咫尺
這些熱炒小飯館開在由弄堂或新村構成的成片居民區里,和住戶相隔咫尺,甚至是樓上樓下的關系。
如何避免油煙、噪音污染,不讓樓上的鄰居有意見,成為了熱炒店老板首當其沖要解決的難題。
玖玖小炒的廚房設在了店門口,用一根打了彎,徑直伸向天空的超長抽煙管子,帶走油煙。
好食匯的廚房不得已只能設在弄堂里面,但是一道又一道的過濾設施,讓油煙盡可能地不去打擾鄰居。
廚房要做好油煙過濾
顧師傅的廚房不僅要安置好油煙,而且常備滅火器。
樓里老人多,年紀大了容易一轉身就忘記廚房里燒著東西,燒糊、燒焦,甚至起小火的事情都發生過,這時候,顧師傅就會在第一時間沖過去幫忙。
這么多年,房租、人工都在漲,菜價自然也得跟著漲。
顧師傅的蓋澆飯每份都漲了幾塊,但分量還是一如既往的足,菜的味道也不會變。
“要讓顧客吃完,覺得這價漲得值!”如果有快遞小哥、外賣小哥、建筑工人等來點餐,老板還會暗暗地多加一勺飯。“要是再吃不飽,還能自己來添飯,免費。”
小炒店慢慢把自己活成社區的一部分
讓自己變得充滿人情味,在這些熱炒店老板的身上還有更多的解釋。
住在顧師傅炒菜店樓上的,是位高齡獨居老人。自從顧師傅把店開在樓下,就開始照顧起這位老人,“可以說就像自己家奶奶一樣”。
吃飯,對于做飯店的顧師傅來說是順帶的事;其他生活起居方面,他也是能搭一把就搭一把。就這樣堅持了十來年,直到把老人家以百歲高齡送走。
好食匯的老板娘也是個熱心腸。知道有鄰居遇到困難,人到中年,父母雙亡,自己陷入巨大的悲痛中走不出來,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老板娘就主動送飯給他吃。后來,又勸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這樣鄰里的人情關系,在新工房林立的上海,越來越少了,而這樣的店,應該也會越來越少。
且吃且珍惜。
還有件重要的事,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為了能夠精準推送,需要大家動動手指?
進入我們的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這三個點
搞定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沈冠君/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鴻/
拍視頻:姚祖鴻 沈冠君/
做圖片:二 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