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盟匯據新華法律援助網河南三門峽訊(楊斌張肖軍文/圖)“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這是宋代詩人陸游對葫蘆表達之情。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吉祥物之一,其諧音“護祿”“福祿”,自帶吉祥的寓意,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陽店鎮東水頭村,就有一位專注葫蘆雕刻藝人——郭鍛婷 ,其制作方法采用民間手工鏤空傳統工藝,借葫蘆之形,福祿之靈氣,用刻、鉆、挖、鑿、畫、貼、鏤、描、等手法和二十多道手法完成。
構思巧妙,做工傳神,工藝復雜,巧奪天工。表現題材多為中國吉祥圖案、歷史典故集書法、繪畫、篆刻為一體,以中國傳統線描鏤空技藝為基礎,糅合了多種繪畫手法,融藝術性與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藝術臻品。
自2005年至今就與葫蘆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能夠更好地把這門手藝做好,后來在山東蓬萊學習了3年,又在河陽市培訓了好幾年,至今已與葫蘆結下18年的情緣,一個普普通通的葫蘆在郭鍛婷手里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畫面,變成一個又一個驚艷的藝術作品。并受邀到當地殘聯及職專為殘疾學員進行工藝葫蘆培訓,并招收殘疾學員入廠就業,為社會公益事業做貢獻,在當地贏得一致好評。
走進郭鍛婷的葫蘆工作室,就是一間普普通通的民房,當走進的那一刻,可謂是葫蘆世界,桌上放滿了未經過加工的葫蘆,架子上擺滿了各種造型的葫蘆雕刻品,既有細膩婉約之美,更有豪邁粗獷之風,葫蘆上的圖案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郭鍛婷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要想有好的作品,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獨”。成功來源于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而堅守則要穩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葫蘆好看而難雕,雕刻葫蘆除了手上功夫要精湛,有一定的繪畫、書法技巧外,就連葫蘆的選擇也是一門學問,挑選的葫蘆要十分成熟,保證葫蘆殼的硬度,挑選完成后,還要經過浸泡、剝皮等步驟,在完成準備工序后,才算有了一方能夠動手創作,馳騁想象的藝術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