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初中學的古文《小石潭記》嗎?
有一說一,我以前讀的時候,覺得這篇古文簡直是“解暑”佳品啊。
你想想,如果你誤入一片竹林,竹林中間是一口潭水,耳邊能聽到那個潭水在叮咚響,就像玉石相撞一樣清脆。
這個水還清澈到,里面的百來條魚像是憑空在游來游去一樣。
▲ 宋 范安仁《魚藻圖》
這樣的環境就像自帶降溫buff,讓隔著課本的我,也品到了當時柳宗元的那種詩情畫意。
其實寫下《小石潭記》的時候,柳宗元并沒有看上去那么輕松,當時他正謫居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因為仕途不順,柳宗元到處游山玩水,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也就在零陵區的愚溪旁邊,他無意發現了這片水潭。
而且,柳宗元和永州這片土地的淵源,還遠不止這一篇《小石潭記》。
柳宗元的仕途,有點“高開低走”那個意思。
他21歲就進士及第,31歲就進入了當時的權力中心,年少有為,意氣風發,他曾經說過,“唯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這聽起來就是非常遠大的抱負。
▲ 柳宗元像
但因為種種原因,柳宗元的“職業規劃”被中斷,他慘遭貶謫,從春風得意的朝官變成閑散的永州司馬。
唐代的永州,遠離京城,擁有最原始的綠水青山,南有九嶷群峰,北有衡岳余脈,另外還有澄澈的瀟、湘兩條河流拱衛著整個州。
這對柳宗元來說,無疑是一種治愈,所以在永州的這十數年,是柳宗元人生的低谷,也是他另一種意義上的高光時刻。
柳宗元在永州這片土地上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文,不止有《小石潭記》,還有我們特別熟悉的《江雪》。
▲ 宋 范寬(傳)《寒江釣雪圖》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他初到永州時寫的,全詩短短20個字,萬籟俱寂,大雪茫茫,一位漁翁在江邊垂釣。
有人說這是藏頭詩,“千、萬、孤、獨”,四個首字已經把柳宗元當時的心境概括完了,就是寂寥,不帶半點煙火氣的寂寥。
不過沒關系,先別替柳宗元難過,因為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可以看到,謫居永州后期,柳宗元的心態明顯就好起來了。
后期柳宗元詩里出現了另一個漁翁。
這一次,漁翁不再是孤獨冷清的,他悠然自得地穿行在清晨的霧氣里,沒看到他的人,卻能聽到他一下下的搖櫓聲,仿佛能看到山水慢慢被這搖櫓聲著上了綠色。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漁翁》柳宗元
對比《江雪》,雖然都是一個人劃槳,但后面這個漁翁好像已經與自己和解,他周遭的山水萬物都充滿了悠哉的情緒,云卷云舒,江水靜淌。
▲ 元 方從義《云山圖》
我想,這個漁翁某種程度上也是柳宗元本人的映射,他在永州的幾年里,終于從最開始的職場打擊中恢復過來,心態逐漸松弛平和。
據說柳宗元的這首《漁翁》,在后來還被改編成了琴曲,叫《欸乃》(讀ǎo ǎi),在琴曲中放大了那種隱逸山水的情趣,帶著一種清風徐來,水波蕩開的輕盈,聽完心情都開闊了許多。
在湖湘大地上,不僅柳宗元來過,還有很多名人也曾在這里停留,黃庭堅、秦觀……他們在這里留下詩詞,留下音符,那位在大雪中垂釣的老叟,在幾根琴弦間流轉的心緒,即便朝代更迭到今天,也依然能被我們感知。
湖湘這塊地方,似乎天生帶著點古老的浪漫主義色彩。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中,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勞作之余,就會拾起自制的樂器,在澧水河畔擊節歌舞,用簡單的韻律來形容歡愉。
離我們稍微近一點的古代,有無數文人流寓此地,在瀟湘月夜下撥弦奏曲,有時怨憤,有時孤獨。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瀟湘神·斑竹枝》劉禹錫
這幾千年的傳承當中,文人時常把“瀟湘”這個詞和古琴音樂掛鉤,它們互相融合滲透,串聯出了湖湘的全貌。
到了今天,傳統的民樂好像很少聽到了,我們只能從詩文中去回溯那種聽覺感受。
但湖南這片土地上的民樂戲曲藝術家們,隔著屏幕舉起了手中的樂器,在直播間里,把那些婉轉悠揚的古調再次奏響。
拿二胡舉例,這件只有兩根弦的樂器,在顏云玉的手里,音色明亮歡快了起來。
顏云玉前前后后學了20年的二胡,大學畢業后就進了樂團,成為專業的二胡演奏者。
沒想到這個樂團沒能支棱太久,一年后就倒閉了,顏云玉沒辦法,去琴行當銷售,又遇上琴行拆遷,再轉到培訓機構當老師……
這么幾番輾轉,顏云玉也迷茫過,如果不拉二胡,找份安穩的文職會不會好點?
但她還是放不下對二胡的熱愛。
后來她所在的培訓機構開始線上授課,顏云玉把自己演奏的視頻發到抖音,方便學生跟著學。
有次顏云玉在公園,遇到了一群聚眾拉二胡的大爺,她過去湊熱鬧,大爺們一開始還看不上年輕人,顏云玉直接一首爐火純青的《賽馬》,讓所有大爺閉了嘴。
▲ 圖源抖音@顏云玉二胡
這個“公園盤大爺”系列后來成為顏云玉的代表作,她在長株潭一帶,偶爾會被認出來,大爺們還總邀請她去家里做客。
3年多來,顏云玉積攢了520多萬的粉絲,直播間在線人數最多的時候也能到2萬以上,很多人私信她想報名線上課程,學生從湖南本地輻射到五湖四海,還不乏年輕人。
這對顏云玉來說是個很大的激勵,直播間的每一筆打賞,都讓非遺從業者對自己掌握的這門技藝增加一份底氣。
另一位非遺主播曹民,也對傳承傳統民樂有同樣的感受。
比起顏云玉活潑的形象,曹民在抖音上更像是一位沉穩的老師。
曹民從小就在舅舅辦的古箏培訓班里學古箏,說是從小學到大一點都不夸張。
2020年時,一家教育公司邀請曹民在抖音上授課,聽課的沒幾個人,但曹民始終充滿耐心。后來,直播間觀眾逐漸漲到了兩千,粉絲有時也會用禮物、打賞表示對曹民細致教學的感謝。
隨著粉絲慢慢多了起來,曹民組建了5個粉絲群,這過程中還有件特別有意思的事:
曹民早期在抖音上發過一條《北京的金山上》的教學視頻,讓一位學員重新燃起了對古箏的興趣。
這位學員已經80歲,在抖音上找了曹民3年,直到后來偶然進了他的直播間,才讓曹民知道這件事。
曹民感嘆,他只是動動手發布一條視頻,卻能在無意中喚醒大家對國樂的喜愛,也讓自己深受鼓舞。
▲ 圖源抖音@曹老師古箏
曹民曾經提起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那時候就會覺得,傳統音樂的演奏者,自古都希望自己的琴聲被聽見、被理解。”
如今,他的愿望正在慢慢實現,民樂人能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得到大眾的點贊、打賞等認可與尊重。
也許曹民在抖音直播間的每一次彈奏,背后都在上演高山流水的故事,曹民遇到了方寸屏幕里的無數個“鐘子期”。
如果說民樂是各種傳統樂器百花齊放,那戲曲大概是一個繁花錦簇的花園。
在@長沙花鼓戲的抖音直播間里,你會看到嗩吶、二胡、大小鑼等樂器整齊排放,等到演員們嗓一開,樂器一奏,這“花園”就像是突然迎來春天,所有花都競相開放。
▲ 圖源抖音@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源于漢族民歌,形成于清代,在逐年演變下,慢慢變成現在這樣一旦一丑演繹的形式。
但也許是因為地域限制,長沙花鼓戲的受眾逐漸減少,演出的場地也不好找,人才流失更是嚴重。即使在09年被列入非遺,也沒能拉來更多關注。
抖音的@長沙花鼓戲不是一個人,它的皮下就是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正兒八經的藝術院團,為了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他們入駐了抖音。
第一次直播就有350多萬人觀看,是全年線下演出觀眾的70倍,還收獲了遠超線下的打賞收入。
每周的花鼓戲直播里,你都好像能看到詩詞里說的“瀟湘風流”具象化了起來。
@古箏陳子、@閔惠二胡、@向日葵花鼓戲民歌……抖音上還有許多來自湖南的非遺主播,他們有的用直播打賞收入撐起了家庭,有的會用直播賺到的錢去資助學生。
▲ 左右滑動查看其他非遺主播
有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以來,湖南省內非遺類抖音直播累計超過15萬場,該類直播觀看次數超6.4億;1.7萬名湖南非遺主播在抖音開播,其中62%獲得打賞收入,收獲打賞金額同比增長53%。
直播的打賞收入,在主播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循環,一方面觀眾為欣賞傳統文化交出一張“門票”,而另一邊,主播也通過打賞獲得正反饋,收獲一份傳承的底氣和決心。
從2022年開始,抖音就與各類權威機構聯合,發起“DOU有好戲”計劃、“舞蹈傳承”計劃、“DOU有國樂”計劃等,從資源、流量、運營等方面幫助非遺從業者。這些計劃持續到今天也還在進行,所以我們能看到那些非遺樂器、戲曲的存在感突然高了起來,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其中。
今年抖音直播依然在繼續做這件事,他們組織了非遺傳承的全國巡回沙龍系列活動,湖南就是他們的第一站。
這是抖音為傳統民樂打造的第二舞臺,讓五湖四海的觀眾都能隔著千里萬里,“聽見”湖湘的聲音。
蘇軾曾經念過兩句偈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如果說琴聲在琴上,那為啥它要靠人彈才有聲音呢?
如果說琴聲是從人的手指發出的,那我為什么要聽琴,不聽你的手指呢?
那琴聲到底是琴的本音,還是人彈出來的呢?
其實,琴聲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指上,其實在心上。我們聽的不僅是琴聲,也是一種心聲。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古人喜歡琴聲,也是為什么今天我們要去復興各種傳統文化。
琴聲中那一點浩然氣,穿過耳朵,滌蕩心胸,你就好像能走進另一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