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云南省瀾滄縣,村民拍攝到一頭野牛闖入自家牛圈。
野牛目測身高超過1.8米,體重約1噸,體型威武雄壯,個頭大小是牛圈里普通黃牛的2倍大。
這頭野牛是印度野牛,黑色的身體,白色的腿,像穿了白色長筒襪一樣,還有個名字叫白肢野牛,或是白襪子。
除了個頭比家養黃牛要大2倍之外,印度野牛最大的特點是有一對又粗又彎的牛角,特別匹配“牛魔王”的造型。說起來,它是世界上個頭最大的牛,當得起牛魔王這個稱號。
印度野牛,???,牛族,牛屬,印度野牛種。它是現存牛科里個頭最大、體重最重的動物,比其他野牛、家牛、牦牛、水牛的體型都要大。
我國只有云南省的南部區域,才能看見印度野牛的身影。據估計我國現存數量不到200頭,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國保動物肯定不能吃。但是,這頭誤入牛圈,主動送貨上門的印度野牛,能不能跟家養的黃牛配種,產下幼崽,給大家伙嘗嘗鮮呢?這倒真有可能,還有實例。
我們從頭說起。
印度野牛
雖然個頭和牛角長得像水牛,但是印度野牛跟水牛的血緣關系比較遠,跟黃牛的血緣更接近。牛科牛屬里我們熟悉的老牛包括:黃牛、瘤牛、牦牛,還有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等。
印度野牛雌雄體型區別很明顯。母牛平均肩高1.7米,重700公斤。公牛平均肩高1.9米,重1000公斤。最大的公牛肩高2.2米,體重1500公斤。另外,雌雄的體色也有不同,母牛和幼崽是紅褐色,顏色比較淺,成年的公牛是黑色,體色最深,這次誤入牛圈的野牛是一頭公牛。
野牛生活地區在北緯29度以南的東南亞地區,大部分位于印度境內。
印度野牛是群居動物,1年里的大部分時間內,母牛和幼崽組成10頭左右的群體生活,成年公牛則獨自活動。只有在繁殖期內,公牛才會尋找同伴,加入群體。
體重超過1噸的巨獸,在東南亞這片自然區域里,唯一的天敵只有孟加拉虎了。不過,老虎很少挑釁身強體壯的公牛,它的目標是小牛幼崽,或是落單體弱的老牛。當牛群遇到老虎時,成年牛會頭沖外、尾朝里,圍成一個圓圈,把幼崽保護在圈里。遇到這個集體防御架勢,老虎只能放棄捕獵,等待下一次伏擊機會。
圖片上老虎獵殺了一頭印度野牛,更多的時候,其實是老虎被野牛趕跑了。
老虎對印度野牛的威脅并不大,印度野牛最大的天敵不是老虎,而是人類。在歷史上,野牛曾經廣泛分布在東南亞的叢林里。但是,由于生存領域的縮減,還有偷獵的危機,在過去的30年里,印度野牛數量大大縮減,下降了70%以上。1噸重的巨獸,已經淪為需要立法保護的易危物種。
偷盜捕獵,貪圖的只不過是野牛的一身腱子肉。滿載肌肉的野牛,看上去就很好吃。那么,能不能讓野牛跟家牛配種,產下如同野牛一樣體型健壯的后代呢?
野牛跟家牛的雜交,還真有實例。
野牛和家牛的雜交后代
印度野牛和黃牛,都是牛屬的成員。血緣相近的兩個屬內物種雜交,產下后代的機率比較高,但是后代會有生殖隔離的問題。
牛屬內最常見的種間雜交,是黃牛和野牦牛,它倆的雜交后代,叫犏(piān)牛。
犏牛依然存在生殖隔離現象,第1代的雄性犏牛不能繁殖后代,雌性犏牛才行。只有雜交7、8代之后,雄性犏牛才能恢復繁殖力。其實7、8代還不算久遠,美國的肉牛種“比法羅?!笔敲乐抟芭:腿馀5碾s交種,據說經過了上千次的實驗,才解決了雄性不育的問題。
印度野牛跟黃牛也能產下雜交后代,只是產下后代的概率比較低,來看個實例。
印度野牛在云南闖入牛圈,跟當地家牛一起生活的事例,不僅僅只發生過一次。
云南省的西雙版納,有一頭單身的雄性印度野牛,在繁殖季沒有找到同伴,就跑去找家牛。野?;煸诩遗H豪铮遗R黄鸹丶?。
圖片上是這頭野牛跟雌性家牛雜交產下的后代,一頭混血母牛。雜交后代的外貌長得像家牛,四肢沒有野牛標志性的“白襪子”,牛角也跟家牛類似,但是它肌肉強健,個頭非常大,比雄性家牛的個頭還大,是整個牛圈里體型最大的一頭。
在云南,還有另一種半野生半家養的牛,外貌類似印度野牛,曾被認為是印度野牛跟家牛雜交后再野化的物種,叫作大額牛。
長得像野牛的獨龍牛
大額牛分布在東南亞少數幾個區域,在我國只有云南省才有。因為它生活在云南省傈僳族的獨龍江流域,還有個名字叫獨龍牛。
獨龍牛是所有家牛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年牛體重650~1000公斤。獨龍牛比印度野牛個頭稍微小一些,牛角又短又粗。肌肉像印度野牛一樣健壯,同樣擁有一雙標志性的“白襪子”。
獨龍牛的染色體數目為29對58條(2n=58),印度野牛的染色體數目為28對56條(2n=56),黃牛的染色體數目為30對60條(2n=60)。根據染色體數目,有生物學家推測獨龍牛是印度野牛和黃牛的雜交后代。情況類似馬和驢的雜交,馬的染色體數64條,驢的染色體數62條,雜交后代騾子的染色體數63條。
接著,有生物學家提出另一種假設,獨龍牛比黃牛少了一對染色體,是因為染色體發生絲粒融合造成的,并不是印度野牛和家牛的雜交后代。后來,根據基因測序,還有生物學家推測獨龍牛的演化之路,應該比之前預想的更早,獨龍牛是牛屬里的單獨一個物種。
獨龍牛是不是印度野牛的雜交后代?還沒有定論,現在能確定的是,獨龍牛的牛肉比普通的黃牛肉更好吃。
獨龍牛以肉質細嫩而著稱。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肌肉纖維比家牛更細,肌纖維密度高,肉質豐滿。另外,它的肌內脂肪含量極少(0.36%),腥味更低。
多說一句,獨龍牛是飼養牛,是商用的肉牛,可以嘗鮮。
最后,期待誤入牛圈的印度野牛,跟家牛配種,多多產下幼崽,也讓大家嘗嘗鮮。
好了,印度野牛的秘密先聊到這兒。
關注法蘭西is培根,為你講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見。
參考資料:
1、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Indian gaur, Bos gaurus and it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2、Pervasive introgression facilitated domestication and adaptation in the Bos species comple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