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媽媽陪伴姑姑一起去外國留學了,張愛玲和弟弟只能由姨奶奶照顧。在張愛玲8歲的時候,媽媽留學回國,她與弟弟過上了2年生活中有媽媽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長,到了10歲的那一年,爸爸與媽媽協議離婚了,她和弟弟跟著父親生活,她依然過著孤苦無依的日子。媽媽黃逸梵出身名門,卻深受進步思潮的影響。她厭惡禮教,崇尚自由,當她在丈夫的身上看不到責任與擔當時,果斷的選擇了離開,而同樣受到進步思想洗禮的小姑子張茂淵,變成了嫂子的死黨,兩個人一同遠走海外,尋找自己的人生。盡管張愛玲嘴上抱怨母親,但心底里卻又是對母親充滿無盡的愛與向往。她只要畫畫,畫出來的形象總是母親。尤其是當父親和繼母將所有的怨氣發泄到他的身上時,她隨時都想逃離,投向媽媽的身邊。在這段痛苦的歲月里,張愛玲得到了姑姑張茂淵的疼愛和幫助。尤其是當張愛玲被繼母誣陷遭到父親暴打并囚禁時,是姑姑三番幾次上門說情,被哥哥打的頭破血流,從此兄妹反目。后來,張愛玲被姑姑帶到家里,與姑姑一起生活了多年,這也是張愛玲一生中少有的幸福時光。
張愛玲與父親弟弟
張愛玲與母親姑姑
在張愛玲16歲那年,母親終于回國了,在她被繼母誣陷遭父親暴打并關禁閉半年之久后,她終于逃離了父親的家,逃離了父親,回到母親身邊。在母親的幫助下,如愿以償的開始繼續讀書,母親還不惜花費高額代價,專門為她請來猶太教師補習功課,同時母親還著力培養張愛玲淑女氣質和各種生活技能。在母親看來,張愛玲身上的大小姐習氣太重了,缺乏大家閨秀的談吐和品德。然而,張愛玲倔強的脾氣和和自我的性格早已根深蒂固。漸漸的母親對張愛玲失去了信心,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母女兩個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但是此時的張愛玲并沒有放棄對母親的愛,她極力想改善修復母女之間的關系,她因為成績優異獲得了800元獎學金,而這800元獎學金足以支付她上大學的費用。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回去交給母親為自己保管,從而獲得母親的認可和稱贊,可是令張愛玲始料未及的是母親不但沒有稱贊她,反而將800元獎學金在牌桌上輸了個精光,不僅如此,她還被母親懷疑,這800元并不是什么獎學金,而是張愛玲與老師之間不正當交易的產物,甚至被母親強制檢查身體來證明她是否還是處女。張愛玲感到了極大的侮辱,她與母親徹底決裂。
張愛玲的母親
為了養活自己,更為了與母親做徹底的了斷,她開始拼命的寫作賺錢,終于用兩根金條買斷了所有與母親之間的關聯。在她心里,母親從此在她的世界中徹底消失了。然而她想的過于簡單了,肉體和情感的分離,只是形式上的離開,融入血液之中的承負和秉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又怎么能輕而易舉的終結了呢!
幼年缺少母親的陪伴和呵護,沒有與母親建立穩定的安全親密依戀關系,即使后來母親回到張愛玲身邊,那本不牢固甚至曾被幾次中斷的母女連接(出國留學,母愛中斷)也是不堪一擊的。況且黃逸梵是雙胞胎遺腹子,出生前父親就病逝了,親生母親是二姨太,撫養她的是大媽,也是一個缺父愛缺母愛的人。一個缺愛的人,是不可能給予別人(包括孩子)她沒有的東西的,她沒有愛別人的能力。也就不難理解在張愛玲4歲、張子靜3歲時,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由,拋棄孩子出國游學。
最后張愛玲的很多經歷,都可以從中找到母親黃逸梵的影子。她不顧世俗的眼光和身邊人的反對,依然與有夫之婦的漢奸胡蘭成在一起,留下的是滿身的傷痕和世人的唾棄。1956年,張愛玲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的孩子,僅有四個月便被墮胎,因為生活窘迫,他們沒有能力養育孩子,張愛玲大病一場,從此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1957年,原在英國的母親,在彌留之際寫信給張愛玲,她想見一見自己的女兒。張玲沒有去,但是她給母親寄去了100美元支票。此時不知道在黃逸梵心里,有沒有對女兒的愧疚和懺悔。
1995年,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七天后才會被發現。張愛玲一生都在抗拒母親,拒絕母親,不想與母親有瓜葛,想擺脫母親對她的影響,但她最后卻活成了母親的模樣。像母親一樣狠心的對待自己的骨肉,像母親一樣在愛情里遇人不淑,甚至連離開人世也像母親一樣,孤身一人,異國他鄉。
你和母親的關系,就是與世界的關系,母親是孩子命運的制造者,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即便是曠世才女張愛玲,也難以擺脫母親帶給她的陰影。
一個人的生命,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拒絕父母的人,也就是在拒絕自己的生命。張愛玲決絕的斬斷與父母的連接與瓜葛,逃到美國,不與家人聯系,就是在拒絕自己的生命。因為照顧自己生活能力無能,為了省事,只吃罐頭與牛奶,幾乎很少動火做飯,她去世時家中的鍋碗瓢盆幾乎都是新的,餐具幾乎是一次性的,幾乎活成了一個“紙片人”(臺灣女記者的描述),法醫確認張愛玲死于心血管病,大概是心肌梗死吧。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她的晚年有多孤苦,內心有多沖突,可見一斑。
愛和陪伴,決定幼齡期母子關系的底色。在許多媽媽看來“無關緊要”的早期陪伴、照料缺失,其實是埋在母子關系里的雷。即使孩子長大后,表面上對媽媽恭恭敬敬,客客氣氣,但缺乏愛和陪伴的童年早就切斷了孩子與媽媽間的親密依戀。從出生到六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屬于母親的,安全感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大量研究表明,孩子的幼童期是和父母建立愛、親密、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最關鍵的時期,母親的哺乳、擁抱、撫摸和親吻無可替代。6歲前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媽媽的關愛和悉心照料。就像孩子的心靈食糧不可或缺。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陪伴,那么將來無論怎么努力,都很難再給孩子建立起牢固的親密關系。所以請在她渴望擁抱時張開雙臂,尋找回應時給予關注,不安時告訴他,“媽媽愛你”。相信他這份被滿足的早期依戀,定能讓他擁有被愛的確信,支持和肯定是維系少年期母子關系的紐帶。從而具有應對自己人生中的一切的艱難險阻!有能力應對人生中一切的人事物。
在童年時期嚴重缺失母親陪伴、照料、關注的張愛玲,像一葉浮萍,無家可歸的靈魂,最終活成了母親的模樣。
作者簡介
崔玉紅,筆名善茵
應用心理學專家,青少年心理創傷療愈實踐專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專業研究生畢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認證家族/組織系統排列師,性教育高級講師(增能賦權型),臨床執業醫師,濟南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會員,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泰安公益基地負責人及特聘心理專家,善茵心理咨詢工作室創辦人。
有近 30 年的臨床執業醫師工作經歷及12年心理咨詢、心理療愈實踐工作經歷。擅長青少年偏差行為、心理問題的疏導、療愈及團體療愈,幫助成百上千的來訪者和家庭走出困境
已堅持為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社區、殘疾人、自閉癥患兒、企事業單位公益講座10年多,約300余場次(線上、線下),于2020年1-4月間在為戰斗在武漢第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工作中,成績突出,被評為中國生命關懷協會 2020 年度“先進個人”。
善茵自幼熱愛閱讀,年輕時是個文藝青年,國內外名著幾乎都拜讀過,也喜歡欣賞名畫及古典音樂。作者期待將自己心理咨詢中的青少年案例及心得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給廣大讀者,并因此而為廣大的家長及教師們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