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直擊 重磅來襲
2022年房企整體上交出了一份“史上最慘”財報,超過六成房企預告虧損。熬過2022之后,所有房企都必須面對陡坡、直視挑戰,修煉保持主動的能力——填好過往的坑,尋找向上的動力。
復盤房企財報,誰正斷臂求生尋求重組,希望重新獲取向上的入場券?誰在主動降速、“自我瘦身”,以更輕盈的身姿直面挑戰?誰又在借助優勢試圖彎道超車卻又遇上新阻力?
地產財富會「爬坡吧!房企」2022年報專題系列已開啟,接下來,我們將密切關注房企年報動向,解析他們在年報中顯露的存量實力或存量危機,隱藏風險或隱藏能量,探討未來房企爬坡中的新規則和新趨勢。
地產財富會
萬科的2022
利潤于底部修復中
在經營業務賺長錢
是一場不容易的“攀登”
要繼續保持耐心
2023-4-3
“新房市場,不可能回到2021年的高峰了。”
在3月31日召開的萬科2022年業績會上,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在談及“市場沒有狂飆”時,這樣感慨道。語氣中有遺憾,也有堅定。
“但是每年12個億的需求還是有的,我們就在這條保底線和2021的天花板中間波動著。”
郁亮又一次給出了他的判斷,開發商不能再有“住宅路徑依賴”了,“大趨勢就是,這個行業再也回不到對住宅開發過于依賴的階段。
“除了開發經營并重,我們沒有其他選擇。”郁亮表示。
繼續縮表
銷售大降30%北京區域繼續虧損
年報數據顯示,萬科2022年全年合同銷售金額4169.7億元,同比2021年下降33.58% 。這是萬科自2021年同比2020年銷售額下降10.8%之后,又一次大幅下降。
萬科2022年銷售額的持續大幅下降,一方面與行業市場的整體下行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源于萬科出于安全和謹慎主動“縮表”。2022年初,郁亮在當時的公司年度會議中曾明確表示,2022年萬科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回穩提升、縮表出清和“長肌肉”三項主要任務展開。
但從萬科2022年的利潤表現上看,萬科“長肌肉”的工作顯然還未能很有效兌現為財務表現。
在2022年3月舉辦的2021年業績會上,針對2021年同比大降45.7%(從415.16億降低至225.24億)的歸母凈利潤指標,郁亮曾對全體股東深刻“檢討”,并表態2022年的工作任務是讓利潤“止跌企穩、穩中提升”。
而從2022年萬科最終交上的利潤成績單來看——2022年萬科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226.18億元,對比2021年度凈利潤略有修復,同比上升為0.42%;同時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197.62億元,同比下降11.70%。
這個利潤表現只能說是“在及格線的邊緣徘徊”。
從區域上看,萬科在西南區域降幅最大,2022年區域銷售金額下降了56.51%至271.9億元。
此外,上海區域,2022年銷售同比下降39.26%至1363.5億元。北京區域同比下降38.02%至570.3億元,東北區域同比下降32.27%至200.2億元;華中區域銷售同比下降30.32%至271.9億元;南方區域銷售同比下降28.36%至1039億元;僅有西北區域降幅最小,同比下降1.79%至273.6億元。
萬科2022年分區域銷售情況表
從利潤上看,幾年前還在萬科體系內的前“排頭兵”序列的北京區域,這幾年持續下滑,更在2022幾乎堪稱“跌入谷底”。
2019-2022年報數據顯示,北京區域是萬科近年來唯一連續兩年虧損的區域:2021年虧損約3.83億元,2022年虧損約2.55億元。
而在2021年北方區域分拆為北京區域、東北區域之前,萬科北方區域在2019、2020年兩年,權益凈利潤占比也一直是集團里墊底的區域,貢獻比例分別為18.29%以及 7.21%。
萬科2022年分區域營業收入和利潤情況表
萬科2021年分區域營業收入和利潤情況表
這意味著,萬科在北方市場地位正在持續減弱,尤其在北京市場情況堪憂——也難怪萬科最近對北京動了那么多次“手術”:先是于2021年6月分拆北方區域,將原北方區域區首劉肖調回集團,任命盧冰為北京區域首席合伙人、首席執行官;一年半后的2023年1月,又將東北區域首席合伙人林曈調任北京,擔任北京公司總經理。
但人事的持續變動,并沒有給萬科北京區域帶來改變,問題仍在“越演越烈”
截至2023年3月,萬科已經四年沒能在北京成功拿地——上一次在京拿地還是2019年2月。長期沒有新增項目,直接影響就是其在京儲備以及次年開工面積大幅下降,發展空間大幅縮窄:數據顯示,萬科在北京仍有儲備面積的項目僅有昌平區北京翡翠公園、門頭溝區北京軍莊項目以及豐臺區北京翡翠西湖3個項目,2022年末總計儲備面積僅為18.50萬平方米;而2023年計劃新開工的北京市項目則為0。
這意味著,2023年北京市場回暖的“甜頭”,萬科基本上“吃不上”,而環京市場持續疲軟的問題、以及此前北京萬科遺留的大批量商辦存量項目,也依舊是擺在主帥盧冰面前、仍未被很好解決的“硬骨頭”們。
回顧過去,北京萬科自2010年在前區首毛大慶帶領下首次突破百億拿下北京市場第一后,曾經有過長達9年的輝煌時間。2010年-2018年,萬科曾在北京拿過五次年度TOP1,三次年度TOP2。
而2019之后,萬科在北京市場排名開始大幅跌落——從2019年TOP6跌至2022年的TOP14。
排名大幅下跌,土地市場又顆粒未收前方發展空間有限,導致團隊軍心不穩,大量優秀人才流失。2021-2022的利潤連續為負數,也迫使公司不得不進一步削減成本。去年2月,還曾有前員工在抖音發視頻指控北京萬科在工位裝攝像頭“逼人離職”。
整體來看,萬科在北京區域戰場剩下的牌確實不多了——2023對他們來說,“至暗時刻”可能還沒有真正過去。
“攀巖”模式
在經營端掙辛苦錢
面對銷售額的下降和利潤僅有0.4%的修復,在今天的業績會上,萬科管理層再次重申了安全第一原則和開發經營服務并重戰略。
“向經營要利潤”將是萬科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萬科在幾年前就開始加大在經營性業務的投入,郁亮多次強調公司正在沉下心來賺經營性業務的小錢、長錢、辛苦錢,持續發現和創造“微光”。
只是這些小錢并不好掙、微光也依然微弱。直到2022年,萬科才在經營業務領域上剛剛實現利潤從負轉零。
對此,萬科萬科執行副總裁、財務負責韓慧華補充說明到,實際上萬科經營業務去年的利潤率水平在報表里面上升了6個百分點,只是因為使用了成本法的因素,整體還是相對來說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對2022年毛利率沒有拉升的貢獻。但是,萬科相信隨著經營本身表現的向好,其價值增長將持續存在。”
年報數據顯示,同比2021年,2022年萬科經營服務業務全口徑收入達512.6億元,同比增長23.1%。
其中,萬物云實現營業收入303.2億元(含向萬科集團提供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26.1%;物流業務(含非并表項目)實現經營收入35.6億元,同比增長17.9%;租賃住宅業務(含非并表項目)實現營業收入32.4億元,同比增長12.1%;商業業務(含非并表項目)營業收入87.2億元,同比增長14.3%。酒店與度假業務實現業務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11%。
用郁亮的話說,就是萬科在多元經營業務領域的“學費”終于基本上交完了。
截至2022年,公司經營服務業務對報表貢獻是0,這是巨大的成績了,因為以前都是負的,要吃掉很多利潤。我們的學費付了好長時間,付得很大,終于付完了,開始有正向貢獻了。轉成0我都很高興,終于不再成為負擔了。
由負轉正的下一步,萬科將努力向經營業務要利潤。具體而言,郁亮的預期是——萬科經營服務類業務的營收預期在2023預計希望能有兩位數的增長,同時會有盈利貢獻。
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比地產開發業務的高額高利潤率,經營業務堪比是“徒手攀巖”模式,要很積攢很多的體力、能力、耐力,才能實現一點點又一點點的利潤增量。
“在經營業務賺長錢,要保持耐心。”
郁亮沒有妄言。從萬科收入中房地產和經營業務的收入比例來看,萬科確實還需要很多耐心等待經營業務的體量繼續增長。
根據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萬科來自房地產開發及相關資產經營業務的營業收入為4704.5億元,占總營收的 93.4%。
這意味著著,從規模體量和收入比例上來看,經營業務僅僅完成了“攀巖”的第一步,有足夠的體能可以進入賽場——兌現在報表中,但要攀到高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更多地產財富會干貨,請點擊以下鏈接
孫宏斌的信心回來了!
爬坡吧!房企③| 美的置業丟掉了“野心”
爬坡吧!房企② | 華發的“坡”與“坑”
爬坡吧!房企① | 龍湖選擇走一條有挑戰的路
“50后”集中交棒“80后”,連碧桂園楊國強也退休了
這一輪樓市回暖的真相是什么?
越秀北京“狂飆” 央國企地產競速AB面
您“在看”我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