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蘇軾的“東坡肉”
□盧江良
東坡肉,以豬肉為主要食材,成菜后“皮薄肉嫩,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為杭州西湖最負盛名的菜肴之一,也是江南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屬于浙菜系,同時也屬于川菜系。
關于它的由來,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宋元佑四年(1089),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見西湖長期未疏浚,“堙塞幾半,水面日減,茭葑日滋”,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第二年,他動用民工二十余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還用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條長堤,以便行人,后人稱為“蘇堤”。杭城百姓感恩他,聽說他愛吃豬肉,過年時便抬豬擔酒去拜年。蘇軾收下后,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犒勞民工。家人誤將酒與肉一起燒制,結果燒出來特別香美可口,大家吃后無不稱奇,就把此法烹制而成的豬肉稱為“東坡肉”。
事實上,東坡肉并非創制于杭州。據相關史料記載:宋熙寧十年(1077),蘇軾調任徐州知州。上任不到四月,黃河決口,洪水圍困徐州。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為了感謝這位“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故后人稱之“回贈肉”。
而“回贈肉”變身“東坡肉”,還有一個“提質”過程,發生在黃州。宋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成了受監視且不拿工資的“犯官”,為了維持生計,只能節儉地過日子。當時的宋朝,從宮廷到民間,羊肉是最主要的肉食,豬肉不受待見,用蘇軾的話說:“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就這樣,“價賤如泥土”的豬肉,成了蘇軾家的備選食材,他還親自烹飪,并將經驗寫入《豬肉頌》,教百姓以此法制作,豐富了當地的餐飲種類。
不過,蘇軾在徐州和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影響還只局限于當地,后來真正被叫得響的,是他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時的“東坡肉”。從此,這道菜就廣泛流傳開來,成了中外聞名的傳統佳肴,并一直盛名不衰。
顯然,在上述文字中,東坡肉只是作為一道名菜而存在。實際上,在它的創制、提質和揚名過程中,還貫穿著蘇軾的民本思想和為政實踐一一他任職創制該菜肴的徐州,是因為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激怒了新黨,受到排擠,于是請求出京任職,是繼杭州、密州之后的第三站;他謫居提質該菜肴的黃州,是由于發現新法執行過程中的諸多流弊,便形諸吟詠,并在調任湖州知州時的謝恩上表中進行諷諫,慘遭彈劾,身陷“烏臺詩案”,險喪命牢獄,最終被貶。他第二次到任讓東坡肉揚名的杭州,是出于對舊黨執政后暴露的腐敗現象進行抨擊,遭到對方誣陷,再度自求外調。
確實,縱觀蘇軾的一生,21歲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為官四十年,初仕三州、主政八州、貶謫三州,不管是王安石變法新黨執政,還是司馬光復古保守派當道,在新舊兩黨的夾擊和構陷之下,政治生涯風雨飄搖的他,雖曾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但在朝中,不安于朝,敢于對皇帝直言,希望皇帝做明君,“不傷民財”;在民間,情系于民,“使君留意在斯民”,每為官一地,與民排憂解難。除此,還寫了大量文章和奏章闡述民本思想、抒發民生情懷,在屢屢上書無果的情況下,又以詩詞創作表現百姓疾苦、反映黎民訴求。
正因為此,當我們面對已流傳近千年的東坡肉時,不能只停留于它的創制、提質和揚名的過程以及烹制程序,也不能只簡單地將發明者蘇軾定位在“吃貨”“美食家”上面,更應該與他作為政治家、思想家、文藝家的波瀾壯闊的一生相結合,承載著蘇軾那種“以民為重、順乎民意、為民爭利”的思想,穿越歷史的長河,在這個時代煥發出絢麗的光芒,讓世人在品嘗這份美味佳肴的同時,體味其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2023.4.5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