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我的學生時代·高校建筑奇談·圖書館】。
上回聊到學校的圖書館。
圖書館主入口朝南,正對新校區的主大門。
大門與圖書館之間,是一座寬闊的、近萬平米面積被藍青色花崗石鋪滿的長方形廣場——官方名稱“頌心雅鏡”。
反正,我們這些【大學牲】,總覺得學校更像是在給商業樓盤起名——太他媽的有文化了!
據城市志記載,這座“頌心雅鏡”原來的位置是一面湖,名為“朱雀湖”,還是頗有故事的。
建文帝是一位著名的文皇帝,在位期間提倡文官治國,大興教育。
其早知皇叔朱棣有謀朝篡位之心,執政初期除進一步推行“削藩”政策、加緊時間練兵以及鞏固皇城外,還聽從心腹大臣——皇室宗親朱卻的建議,準備秘密在他處修筑陪都,以防朱棣大軍南下應天失守。
朱卻奉密詔尋索數月,終至一地,其城東北有一湖,名曰鏡湖,其城東南有一山,名曰磬山,恰與京師的一湖一山(玄武湖、紫金山)相仿。建文帝聞訊后大喜,命朱卻于此地先修城墻再筑宮殿,且務必城高墻厚。
朱卻自知陪都的重要,精選石料并親自監工,光外城墻就足足修了兩年,其工程之精、耗時之長,可想而知。朱卻秘密修筑陪都的時候,
北方的燕王朱棣已開始逐步起兵。直至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7月應天城破,朱允炆喬裝兵卒,從中華門城堡地道中出逃之時,陪都才剛修筑內城墻。
有一種說法,朱允炆后來并沒有隱居湄江的觀音崖,而是悄悄逃到這座陪都準備東山再起,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后在這里終老至死。
朱棣雖知朱允炆真正的藏身之處,但叔侄二人因胡濙作為“傳話筒”最終達成了妥協——“如果你能讓我在這里茍活,我的余生絕對不搞事兒折騰你”。
隨著永樂大帝坐穩江山,有關這座陪都的所有文字資料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至今,學者對這座陪都是否存在以及朱允炆的真實下落等尚有爭議。
但學界對那位負責修陪都的皇室宗親——朱卻的下落,并無爭議。
隨著靖難之役落下帷幕,朱卻作為“不愿妥協的反對派代表”被朱棣安排捕捉后,押解回應天入獄。
臨近應天城外的雨花臺附近,突然被一群義士解救,可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朱卻身為皇室宗親,又能逃到哪里呢?
于是,朱卻最后在紫金山以東投湖,用自己的死表示對朱棣這種“明搶”行經的永不妥協。
老百姓有感朱卻之忠,遂將這里改名為朱卻湖。
待永樂帝駕崩,只坐了不到一年龍椅的朱高熾即位,給方孝孺等人平反時,不免想到朱卻,于是,下御筆賜“朱卻湖”為【朱雀湖】,與【玄武湖】算是“遙相呼應”。
至此,“虎踞龍盤”的金陵,才真正實現“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位一體”——雖然具體方位還不是那么正就是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說“朱雀湖“的時候,由于受到外婆平時愛玩麻將的影響,腦子里冒出的三個字居然是——豬卻胡。
瞬間聯想到的場景是這樣的:
四只動物在一起打麻將,分別是海豚、猴子、大象和豬,相較于前面三種公認智商較高的物種,豬恐怕要差那么一些,結果,誰沒想到,在這種需要“盯上家防下家咬住對家”的高智商游戲中,豬居然杠后開花自摸胡牌了!
我擦咧,【豬】【卻】【胡】了?!
這就是威名遠揚的“朱、雀、湖”。
我一時怎么都想不明白,那肥肥胖胖的大肉豬,與(像玄武湖那樣)這波光粼粼的一面水,到底是因為什么機緣巧合才有機融合到一起的呢?
當然,在我知曉“朱雀湖”這三個字該怎么寫之后,一切的困惑也就冰消瓦解了。
等長大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雖然這“豬”與“湖”,兩者恐怕無法做到完美的統一,但“豬”與“江”卻可以達成無與倫比的和諧。一代音樂教父還為此寫了首《東方之豬》的歌,優美的旋律佐以寫實的歌詞,為所有聽者充分展示了一幅千百頭豬仔浮游江河的壯秀之景。
所以說,對于一些事的認知,我們總是從膚淺到深刻。
到了上世紀的某個特殊年代,早已日趨干涸的“朱雀湖”被填成了農田,之后又被政府征收為高校新校區用地。
這就是“頌心雅鏡”的“前世今生”。
對了,其實食堂“紅燒肉”北面還有一座山,湖可以填,山可不好被炸,所以這座據說原名“狗盜”的山還在,山上還有座小型天文臺。
以前,這座“狗盜山”上還有一座寺廟,據說叫“茍道寺”(狗盜寺),里面還有幾位年老的苦行僧——原址就是天文臺今天的位置——同樣是在上世紀的某個特殊年代被“清理”掉了。
聰明人可能會想到“狗盜山”上的“茍道寺”(狗盜寺),是不是與城內的雞鳴山與雞鳴寺遙相呼應?甚至有不可明說的的歷史淵源?
畢竟,雞鳴狗盜么!
但一座規規矩矩不藏污納垢的寺院叫做“狗盜寺”,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方法自然是通過諧音改名,于是,這本該叫做“狗盜”的,就變成“茍道”了。
只是,真的是這樣嗎?
據另一部已經失傳的城市志記載,“茍道寺”確實并非它的原名,而且,朱元璋定都南京時,小小的茍道寺早已屹立于山上好幾百年。
看到此,也許有人會想,好幾百年?莫非是宋代就有了?
實際上,還要再早一些——始建于唐朝。
不過,那時候,它還是一座名為茍道觀的道家修煉之所,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
相傳云游天下的純陽子曾在某日來過這里,在當時還叫北山的茍道山上搭了座草房,數周于此救濟蒼生,并借自己與茍杳間的往事教化百姓要知恩圖報知書達理。
呂仙祖走后,眾人出于對其的感激以及弘揚茍杳善德的想法,遂在原來呂洞賓搭建草房的位置上修了最早的茍道觀,隨著后世又不斷翻修,其規模逐漸由小變大,最后形成了現在的這般規模。
而這座道觀,后來因故又被改筑為寺院,則是元朝的事了。
恐怕有人會急著問,這茍杳是誰?
與呂洞賓是什么關系?
一位上仙緣何要以他為例?
煩請看官稍安勿躁,容我慢慢道來。
世傳呂洞賓在得道成仙之前是個讀書人,家底十分殷實。
他有一位叫茍杳的結拜兄弟,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為人忠厚,是一個讀書十分勤奮的君子。呂洞賓出于賞識,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后能有個出頭之日。
某天,來呂洞賓家造訪的一位客人,見茍杳相貌堂堂,知書達禮,準備將妹妹許配給茍杳。茍杳聽聞小姐美貌傾城傾國,一口答應。
而呂洞賓則擔心這科舉在即,若茍杳貪戀床笫之歡,豈不是誤了錦繡前程?于是對苛杳說:“成親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
茍杳聽了大吃一驚,無奈自己寄人籬下,也只能咬牙答應。
但成親當晚,呂洞賓進了洞房只是通宵埋頭讀書,根本不管新娘子,且一連三天皆是如此。
待到第四天茍杳進了屋,才明白呂洞賓是以此來告誡自己莫因貪歡誤了讀書,夫妻倆對呂洞賓滿懷敬意,期望將來有機會報答。
后來茍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而去。
一晃已是8個春秋。
這年,呂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財化為灰燼。呂洞賓和妻子只好在殘磚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日子十分艱苦。
無奈之下,呂洞賓只好去找茍杳幫忙。茍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熱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
呂洞賓一住幾個月,一點銀子也沒拿到,不禁仰天長嘆:“人情薄如紙,一闊臉就變,滔滔然天下皆是也!”
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回到家鄉,呂洞賓老遠就見自家的破茅屋換成了新瓦房,大為詫異。
進屋再看,妻子正趴在一口棺材上痛哭,一問才知道:原來,呂洞賓離家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了房子就走了。
前天中午,又有一幫人抬來一口棺材,說是呂洞賓在茍杳家病死了。妻子一聽,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來。
今天正哭著,不想呂洞賓竟回來了。
呂洞賓當下明白:都是茍杳玩的把戲。于是他打開棺材,里面竟全是金銀財寶,此外還有封信,信中寫道:“茍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如夢初醒,苦笑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
從此,呂茍兩家倍加親熱。
以上,就是俗話常說的“茍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因為“茍杳”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竟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這就是茍杳與呂洞賓的故事。
所謂的“茍道”,也正是“茍杳為人之道“的意思。
呂洞賓之后成了仙,與茍杳還有另一段傳奇,有機會在和大家聊聊。
后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兒,就將“北山”改稱“茍道山”,山上的道觀,也就稱為“茍道觀”。
到了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人建立大元,道家式微,逐漸荒廢的“茍道觀”就被地位日增的和尚改成了“茍道寺”。
至于,“茍道”被戲稱為與“雞鳴”對應的“狗盜”,也許是一些對佛教不感冒的俗世文人編出的市井段子吧!
(未完待續。
本故事純屬虛構,僅為娛樂,所涉各種名稱、無數情節等均為胡扯,除非你身患絕癥,請勿對號入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