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大門
叫興國寺的地名和廟宇很多,鄭州滎陽就有兩個。
宋太宗有個年號“太平興國”,也有地名來自這個年號。滎陽的興國寺,是鄭州周邊野游休閑的好地方。也沒有門票,還很有文化,尤其地理水文、人文歷史。
滎陽同名的還有個廣武興國寺(也叫 河陰興國寺、大師姑興國寺),廣武鎮大師姑村附近,保存和感官體驗不如豫龍鎮興國寺。廣武鎮興國寺的興國二字,來自太平興國這個趙匡義的年號。
有資料記載它建于宋朝,或和太平興國年號有關,但是寺廟遺址前有唐朝殘物(經幢),或有更早歷史,只是后來以宋朝的興國定名。
我們鄭州人平常生活、活動、休閑游歷,說興國寺,主要是指豫龍鎮的興國寺(隴海西路延長線北),保存和重建完好,有“山”有水,有廟有林。
豫龍鎮興國寺,曾是洛陽白馬寺的下院,它建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有1350多年歷史。那時佛教盛行,洛陽白馬寺的慧悟禪師云游到滎陽市的豫龍鎮,見該處北枕檀山,南臨須水源,且有五條河汊蜿蜒伸向這里,狀似五條巨龍,當地有"五龍朝圣"之說,便決定在這里建寺,取"上有天命,尊佛興國"之意,定名"興國寺"。
這是我讀作家朋友相茹的文字的結果,更早看稗官野史材料,大同小異,材料簡單說是一個唐朝高僧看“北枕檀山,南臨運糧河”,風水極好就在這建廟。檀山,也叫檀原,其實就是稍微高出來的地勢,著名詩人劉禹錫就曾說自己家在檀山原(塬)。現在劉禹錫墓、李商隱墓等所在地均在滎陽,就是當年的檀山塬,算不上丘陵。地勢稍高,古代或更明顯。(也有寫作壇山的)
古人稱呼這里是“須源溪”,認為是須水河的一個支流、源頭(現在有所荒廢、堵塞)。”運糧河“和“須水源”或是不同朝代別名或生活應用名。能叫“運糧河”,估計古代水量豐沛甚至還有洪水災害,這也能在現在興國寺西邊有“鎮河寶塔”(寶塔鎮河妖)建筑上體現。
滎陽的鎮河寶塔
鎮河寶塔。一切人文皆水文。(噴空 微信公眾號、噴空 頂端文化號、人文噴空 頭條號、噴空河南 網易號等同步)
鎮河寶塔或為后修,古代真有原型。當年這里須水(支流)泛濫,有山有水,是一片好地方。
現代仿制的古槐造型。興國寺門前的古槐有千年歷史,基本不存,曾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滎陽名景之一。
內部
村子的活動
興國寺村,是興國寺所在。村名就是寺名,古代叫什么已經不可考,現在是因寺而定名。這里的興國來歷就是興盛佛國、莊嚴國土之意。另外一個興國寺是皇帝年號借用。
我去過興國寺多次,尤其看過那條河流研究過鄭州水系。2023年春節(農歷臘月二十八左右)再去時,專門研究了寺廟內的殘存碑刻,細節不多。一斑窺豹,和<噴空>讀者交流。
內部
(拍于臘月二十八,下同)
老碑刻
1990年的碑刻,記載了1981年重啟(重修)寺廟。歷代碑刻有道光元年(記載嘉慶十五年修)、其他多是清朝碑刻,字跡模糊。從唐朝建寺,到清朝道光年,唐五代宋金元明清1300多年,不斷毀修,原址和門前的河流見證了鄭州風云歷史。研究民俗、稗官野史、地名典故,我最喜歡的就是古代的碑刻,有一種穿越的感覺,與古人交流。我等皆江山過客塵土,唯有文字能茍延殘喘。最后連地球、太陽都是黑洞塵埃,人生苦短啊,及時性感,多走出去。感受這個世界和生活角落。
關注噴空,一起噴空,三人行必有我師。撰文,鄭州張弛,部分圖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