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黎族苗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人們在節日載歌載舞,吃竹筒飯,喝山蘭酒,祭祀祖先,俊男美女對歌傳情......當前,已成為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那么海南三月三吃什么傳統食物?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三色飯
吃三色飯,是黎族人在“三月三”里最美的享受。三色飯,分別取色于新鮮植物紅葵、黃姜和三角楓,或是桑葉、紅藍藤葉和黃姜。先將三種植物用水浸泡兩小時,黃姜最好搗爛再泡水,待泡出顏色后,再將山蘭米淘凈濾出水分,分成3等份,分別放入三種不同顏色的色液中,浸泡八小時染上顏色,將米撈出濾干水分。然后把三種顏色的山蘭米分別上籠隔水蒸,約一個半小時至熟取出,趁熱將椰漿分成3等份,加入3種飯中攪勻。最后取粽葉包住,或是分3面捏成“金字塔”。吃時剝開粽葉,頓時紅、黃、黑三色躍入眼簾,品之香酥柔韌,帶有藥香甘甜。
2、品魚茶
黎族人在“三月三”這天還要品魚茶。這種茶不是普通意義上泡水喝的茶,而是一種腌制的食品,其香味卻可與茶香媲美,用來“下飯”,胃口大開。魚茶是黎族招待客人的特色菜肴,也是黎族人的風味食品。魚茶分為濕魚茶和干魚茶兩種。它的制作比較復雜,將肥大的淡水活魚“拾掇”干凈,用刀將其切成塊狀,在魚塊上抹上鹽,放置一兩個小時,后濾干鹽水,“干魚茶”則要把魚曬干。再將做好涼米飯摻入、酒糟或炒米攪勻,再裝進干凈的壇子里密封起來,如天氣炎熱,放至7-10天即可啟蓋食用;如天氣寒冷,則半個月或一個月方可食用。
3、喝山蘭酒
喝山蘭酒,是黎族人在“三月三”里最愜意的時候。這種酒采用當地山區一種旱糯稻——山蘭稻谷釀制。制作時,將山蘭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餅”碾至粉狀摻入其中,裝進壇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竹竿一吸勝壺觴”,黎族人飲酒不用酒杯,而是“以竹筒吸之”。
4、嘗竹筒飯
嘗竹筒飯,是黎族人在“三月三”里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這道傳統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招待客人時才做的。它用山蘭稻沖的“香米”并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然后在炭火中烤焦即可。“一家飯熟,百家聞香”就是對黎族地區的特產香糯米的最好贊譽。
三月三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幸免于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后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黎族人民慶祝三月三
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伙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
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在熱帶地理環境的條件下,黎族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飲食是人人每天關注的中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飲食也不斷得到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并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