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早一些時候講,“概念專輯”是新鮮玩意,但隨著這個行業的制作經驗和企劃思維越來越豐富之后,概念專輯漸漸有了更多的形態,只是平均值略顯“沉重”,總要討論些深刻的、痛苦的、具有思辨精神的話題。
久而久之,我個人——反倒怕了概念專輯這件事,寧可輕松聽些歌單,或者是“合輯式”專輯——即,沒什么企劃專注點,哪首好聽就用哪首當主打,其他歌沒關聯但一樣悅耳的專輯——被我統稱為“合輯式專輯”。
再到這些年,大家發行單曲的興趣遠大于專輯,似乎,也沒毛??;于是乎,足本全長的專輯又成了稀缺品。
好在很多音樂人還有專輯情結,也有專輯習慣,創作總會以多首歌曲去共同傳達一個主題的方式進行創作,并漸漸學會了用舉重若輕的表達,令聽起來沉重的音樂議題,也能輕松入耳,再消化入心。
《春游》專輯正式定名之前,和竇靖童聊了一下午她寫這張專輯的一些想法,很多看似字面的意思,背后的創作初衷卻又并非如此,以為會是沉重的想法,其實只是她日常習慣的口頭禪,《煙花》開頭一句“媽媽我長大了”真不是要有針對的表述對象才寫的詞,就約等于竇靖童人生字典里一句“哎媽呀”而已。
對比理性做專輯的“音樂精準算計師”而言,竇靖童和這張《春游》更顯得感性,感性到《煙花》在最初我的第一耳感受,是弱于《Monday》的,卻反復聽之后,愈發能沉浸在其中,進而比《Monday》擴張出更多令人能自我審視的想象空間。
這么輕松、有趣的唱作人,自然令人喜歡。
既是春游,咱們就白天玩到黑,順著這張專輯發行前的預熱圖,你會有舒適度極佳的“游玩”過程。?
專輯因此有了“日場”與“夜場”的區分,以音樂情緒歸類,以聽感神經確認。
說“重”一點,竇靖童這張專輯是具有實驗性質的另類音樂,正經歸類該在 indie-rock 的基礎上再偏 alternative 一些,但“輕輕”的聽,我們早已徜徉在《Monday》古早的千禧風 Jazz-Pop 之中了。
我有注意到起初有歌迷說“童童一看就不是打工人,不然怎么能把我們都很 Blue 的 Monday 寫這么美好”,久而久之(雖然才剛發行四周),大家都可以因為這首歌短暫忘卻周一不想上班的“癥結”,而徹底投入在歌曲里了,這就是竇靖童音樂的魅力。
整張《春游》的曲目,貫穿竇靖童的個人日常。
《北京咖啡》顧名思義就是當下年輕人“早 C 晚 A ”日常里的那個 C,還是竇靖童個人喜歡的“早 C”;
專輯第一曲《早上好》要去“拜訪外星人”的諧趣,熟悉童童的歌迷自然會聯想到她手心的外星人紋身;
童童愛喝橘子汽水的喜好不僅在《Monday》中提及,還專門寫了一首歌就叫《橘子汽水》,之前她甚至還玩過一首電子樂《ORANGE》,也不免令人有相似聯想。
《狗熊》表達的心緒困頓、《中場休息》神叨又好玩的碎碎念、《Hello》的神經質、《同一片天空下》的雋永安寧與深邃情境等等……
這些由具體的人、事、物以及諸多生活的瑣碎托起了整張專輯的內核,這些內核瑣碎,字面意義甚至有些 boring,但傳達著竇靖童慵懶自在的氣味——聽著《范特寫》這樣的動作足夠細節,夠抓住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聽似是輕松無比的音樂,可在制作層面,竇靖童更用心編配樂器、彈奏、錄制及至和聲、縮混這些細節,才舉重若輕把專輯做到了這樣令人無暇去捕捉瑕疵的程度,專輯也著實“無瑕”,這么看,童童還是個有趣且細節的技術人員。
諸多編曲中低碎的鼓擊、吉他,還是閑散的 R&B 式的鋼琴觸法,竇靖童自然少加修飾的哼唱,全都不嘩眾取寵,呈現的是音樂生活的氣味,聽似是漫不經心的生活情緒,卻不失歌曲該有的節奏,很好地舒緩了聽者們的緊繃筋骨。
現在很少能有一張專輯,這么和歌手自身的氣質貼合。
聽得出竇靖童一邊在技術層面精進自我,一邊還把自我氣質的原汁原味,通過《春游》專輯傳達很到位,這或許能令之前沒太聽過她英文專輯的聽者,一下就通過這張普通話專輯記住了她的音樂特色。
除了能讓人一整張時間都沉浸在音樂里,《春游》我想還勢必會成為2023年不少樂評人口中的優質佳作。
竇靖童在音樂風格上的堅持,以及在創作、演繹狀態上的放松對其他同行唱作人來說是個很溫暖的示范,證明唱作人簡單玩味地唱作,仍能造出一種獨屬風格。
你可能還感興趣的樂評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