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趁著久違的小長假,回了一趟大山里的農村老家。多年過去,老家的面貌變化很大,水泥路面、太陽能路燈、小洋樓等等無不展現著新農村建設的成就,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在路上遇到的大伯。
當時大伯正騎著電動三輪車往鎮上的方向去,迎面寒暄后,我了解到大伯是要去鎮上買米,順便買點土豆、紅薯等存放時間相對較長的農作物回家做菜。
買米?買菜?,這讓我這個從農村長大的人覺得非常驚訝,即使是在2019年年底回家的那次,老家的鄉親去鎮上基本都是拉著米和菜去賣,然后再買一點種子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回來。這種自產自銷的情況,是中國農民延續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種方式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發生了逆轉。
一、逆轉的原因---土地流轉
隨著在村里面的深入走訪,我逐步了解到了發生這種逆轉的原因。原來在兩年前,一家農業旅游公司在相關職能部門的牽頭下對全村的土地進行了流轉,農業公司每年支付給農民一定的費用,取得農民承包地的種植和經營權。農民除了每年可以取得農業公司支付的土地流轉費用外,也可以在農業公司需要時提供勞務服務,取得一定的勞動報酬。
正是因為全村大規模的土地流轉,讓村上的農民實際上已經無地可種,自然也就需要花錢去鎮上買米買菜。
二、土地流轉后的現狀
通過實地走訪和觀察,這家農業公司進駐后,通過機械化作業將村里面的土路延伸到了各個山丘,可能是出于方便機械通行和增加耕種面積,原先村里的樹林和竹林都被大面積砍伐,這其中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出于利益考量,提前將自己屬于自己種植的樹木和竹木砍伐出售。直觀的感受是,農業公司進駐后,村里的道路密度明顯增加了。
另一方面則是荒地明顯增加了。按照農耕季節,5月正是農耕播種的時候,但是從村里面的情況看,除了幾塊地勢平坦,靠近外側公路的田地被種植了小麥以外,其他農田和山丘上的土地基本都未播種。原本山丘上的土地有許多小路可供耕種的農民通行,但是現在由于土地荒蕪,雜草叢生,明顯已經難以通行。
最后,土地流轉后,村里的老人們多少比以前清閑了一些,但仍舊改變不了他們勤勞的品格,大多數老人會在路沿或宅基地附近開墾荒地,繼續種植一些農作物,但總量上來講肯定不及原本一塊土地的產量。
三、需要提前思考的一些事情
從前面的觀察來看,讀者多少會懷疑這家農業公司是否真心來辦農業的,實際上這也是我心中的疑惑。近些年來,為了推進大農業,提升農業的機械化率和產量,不少地方都在搞“土地流轉”,有些地方也確實提升了農業規模和效益,但在網絡上反映的情況來看,更多的地方則出現了爛尾。
不少農業公司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套取國家補貼,這些公司往往在前一兩年還能按時支付流轉費用,但是在成功拿到補貼后便“失蹤”了,最后將一塊塊荒地丟給農民,此時的農民既難以復墾種植,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成為整個流轉車輪下的最終受害者。
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推進農業規?;?,本是農民、企業和國家多方共贏的好事。在外部經濟環境持續向好的情況下,農民既可以獲得流轉收入,又可以通過輸出勞務獲得勞動收入,農民買米買菜生活也就不是什么值得關注的事。
但是一旦農業公司經營動機本就不純,或者因為經營不善導致流轉費用難以支付,如若再疊加外部經濟環境的下滑,那么此時農民買米買菜的費用從何而來。
無地農民一直是推動我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巨大動力,當農民需要花錢買米買菜的時候,我們需要提前思考,農民更否離開土地后還是農民,正如下崗后的工人是否還是工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