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期“企業史研究”網易號選取《中共黨史研究》在2000-2022年度所刊發的企業史文章,擬分上下兩期刊發。選擇標準圍繞“企業組織、企業家和企業生長環境”三方面:①以企業組織為核心,涵蓋了對企業組織制度、發展演變、經營管理、產權結構和會計制度等方面的研究;②以企業家為核心,對企業家、企業家群體和一般企業職員的群體研究,如企業家精神、職工運動、同業團體和商人經營活動等的研究;③以企業生長環境為核心,企業與外部環境(外部經濟形勢、國家經濟政策、社會發展狀況)的互動研究。
——曹寧
論文基本信息
1.《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回顧與思考(1978—1983)》
作者:劉艷
摘要:1978年下半年開始試點、試辦的農工商聯合企業,在一定范圍內沖擊了舊的經濟體制,收到了一些積極的經濟效果。然而,由于受到舊有經濟體制的限制、涉及的分工和利益調整復雜、農業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以及政策傾斜不復存在,農工商聯合企業并沒有得到普遍推廣。盡管如此,它仍是還原改革開放面貌時不應忽視的一個方面。作為力圖改變農業落后局面的一次探索,其初衷值得肯定。
——2015年第5期
2.《三線企業的搬遷對內遷職工生活的影響——以重慶的工資、物價為例》
作者:王毅、鐘謨智
摘要:本文以重慶為例,依據大量的檔案資料,從工資、物價兩個方面初步探討三線企業的搬遷對內遷職工生活的影響。本文認為:工資與物價同職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在三線建設時期,與一、二線遷出地相比,重慶的低工資和高物價,直接影響著內遷職工的日常開支,使他們產生種種不滿情緒。針對這種情況,中共重慶市委及相關工業部門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導方針下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據重慶地區的工資標準靈活調整內遷職工的工資福利,從而緩解了他們的不滿情緒,調動了其生產積極性,保證了三線建設在重慶地區的順利開展。
——2016年第4期
(重慶三線企業——江津鋼鐵廠)
3.《私營工商業改造中資本家“摘帽子”問題初探》
作者:葉揚兵
摘要:本文運用大量檔案資料,探討了私營工商業者為了摘掉資本家"帽子"而紛紛要求加入公私合營這一似乎眾人皆知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的問題;選取幾位工商業者及家屬的發言記錄,真實反映了背負資本家"帽子"給他們所帶來的沉重精神壓力;著力考察1955年10月毛澤東的鄭重承諾與隨后政府方面的初步設想這兩個涉及資本家"摘帽子"問題的關鍵環節,進而闡釋在高潮中摘掉資本家"帽子"似乎指日可待的原因。
——2016年第9期
4. 《上海小三線與皖南地方關系研究》
作者:李云、楊帥、徐有威
摘要:20世紀60年代起,上海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戰略部署,先后在皖南建立了80個企事業單位,從此開始了上海小三線與皖南地方長達24年的關系。在此期間,安徽對上海的支援主要表現在土地、勞動力、建材和治安保衛等方面。上海小三線在發揮鞏固國防作用的同時,對皖南地方的基礎設施、工農業、文化教育以及現代文明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同時,上海小三線人員與皖南民眾之間存在著利益糾紛與矛盾,也有文化上的碰撞與沖突,但理解、接納與融合仍是兩地關系發展的主流。簡言之,上海小三線與皖南各級政府、民眾建立了良性的支援與協作關系。
——2016年第9期
5.《改革之初科技領域變革中的上下互動——以中關村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為例》
作者:杜磊
摘要:改革之初,中央領導人相繼對科學與社會協調發展、科學技術要面向經濟建設等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受美國"硅谷"模式的啟發,中科院研究員陳春先在個別地方政府官員的支持下,創辦了中關村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由于當時全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啟動,這家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企業甫一成立,便遭遇到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圍困,最終在中央領導人的批示后,才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這家民營科技企業走過的路印證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也經歷了體制外先行的變革過程,具備上下互動的變革特征。
——2017年第2期
(中關村)
6.《毛澤東時代國營企業內部日常權力關系的再探討》
作者:李懷印、張一平、張春龍
摘要:本文利用對不同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訪談,重新考察改革前30年國營企業內部的政治生活,重點探討工廠車間干部與群眾之間以及積極分子與普通工人之間的日常關系。本文質疑"新傳統主義"理論在解釋改革以前中國國營企業內部微觀政治生活的有效性,認為干部與工人之間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確存在不同程度的庇護與依賴關系,但強調當時車間內部的日常權力關系也受到諸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的制約。文章最后提出"單位社群主義"的概念,用來解讀毛澤東時代國營企業的日常治理實踐。
——2017年第5期
(國營企業)
7.《天津解放初期工廠接管的歷史實踐與倫理意涵》
作者:符鵬
摘要:天津解放初期,中共面對工廠這一新的社會空間,創造了新的工作經驗和組織形式。接管之前,中共對天津工廠的歷史理解并不深入;接管之初,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組織準備也不充分,不斷遭遇各種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面對這些不理想的狀況,中共通過調整干部的工作狀態,完善組織結構,理順矛盾關系,逐步找到把握現實的實踐契機。進而在每一階段的工作中,漸次重組工作經驗、組織形式與現實問題之間的互動與配合關系,從而解開不同層次歷史實踐中的結構性矛盾,將資本家、職員、工人及其組織形式推向中共期待的工廠民主建制方向。
——2017年第6期
8. 《外資企業改造過程中的清估工作——以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為例》
作者:張旭東
原文無摘要
——2017年第10期
(鼓浪嶼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9.《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同業公會——以北京旅店業同業公會為例(1952—1956)》
作者:彭南生、鄭思亮
摘要:隨著新中國人民政府的建立,同業公會即面臨著協助黨和政府開展社會主義改造的新課題。本文以北京旅店業同業公會為例,力圖揭示同業組織是如何協助新政權進行改造及其自身的歷史命運。1956年初,黨和政府在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加速推進行業改造,引發了改造風暴,同業公會從組織會員進行思想動員到協助政府進行經濟改造,發揮了重要的專業統戰作用。但社會主義制度改造消除了同業公會存在的經濟基礎,改造中建立起來的互助組直接受政府領導,發揮著同業公會原本發揮的統戰功能,加上中共意識形態的影響,協助改造者最終在改造使命完成后,其自身也走向了終結。
——2018年第3期
(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10.《生產組織、文教實踐與主人意識——一九五三年天津工廠的秩序重建及其精神意涵》
作者:符鵬
摘要:1953年天津工廠從政治運動階段轉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中共塑造工人階級主人意識的訴求,此時面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轉型帶來的結構性矛盾狀況。為了應對多重維度的實踐矛盾,工廠干部通過接納和轉化不同的經驗和思想資源,尋求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文教實踐方式。這種努力集中體現在發動勞動競賽、組織勞動紀律教育和開展工人文藝實踐。不過,不同的實踐形式并未真正構成有效的配合和互動,由此引發新的矛盾狀況。而中共對此的把握過度依賴階級分析的眼光,同時對大機器生產的客觀要求缺乏足夠體認,因此,形塑工人階級主人意識的努力面臨內在的精神張力與實踐限制。
——2018年第5期
11.《解放戰爭時期晉綏邊區土改中私營工商業者的心態》
作者:張曉玲
摘要:解放戰爭時期,晉綏邊區土改中私營工商業者的心態經歷了由不滿、焦慮、恐慌到懷疑、信任,再到最終興奮的轉變過程。心態的轉變折射出中共在面對私營工商業者利益受侵犯時進行糾偏的決心和成效。顯然,侵犯私營工商業者利益并非中共土改的題中應有之義,糾偏亦非權宜之計。中共上層政策的模糊和基層干部素質偏低是私營工商業者利益受侵犯的深層原因。私營工商業者心態變遷反映出中共面對政策失誤時敢于承認、堅決糾正的作風,這也使中共最終贏得了民心。
——2018年第10期
(解放戰爭)
12.《鄉鎮企業改制的社會歷史學分析——以浙江省慈溪市為例》
作者:嚴宇鳴
摘要:在由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經濟發展浪潮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不僅為地區經濟作出卓越貢獻,其集體所有性質更被認為是中國社會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得以抵御私有化沖擊的重要憑借。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鄉鎮企業發展式微,不得不接受以租賃、轉讓、拍賣或股份制改革為形式的轉制處理。這一變化是企業在此前經歷一系列管理制度變革后的結果反映,其間各項具體制度調整雖不直接導致企業集體所有制即刻發生變化,但卻在過程中不斷放大行動者能動性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張力,為后期鄉鎮企業所有制改制的一觸即發奠定了社會基礎。
——2019年第5期
(鄉鎮企業)
13.《體制改造、認識轉換與工會的再定位——一九五六年天津私營工業改造的歷史實踐及其精神意涵》
作者:符鵬
摘要:1956年中國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快速而又順利,隨后也出現了一系列需要進一步解決的組織、物質與精神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企業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相互作用所形構的結構性矛盾密切相關。從1956年天津私營工業的改造來看,那些看似經由合營實踐解決的資本家問題,實際上以公私雙方的緊張關系重新顯現,其原因并不僅僅是公私共事關系的失度,更關涉合營過程中工會的再定位所引發的工人身心狀態的結構性轉換。與此相應,1956年工資改革背后包含的物質獎勵訴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動了一種結構性的深度變化。
——2020年第5期
14.《社隊企業職工收入分配方式的探索》
作者:易棉陽
摘要:社隊企業及其職工具有"亦工亦農"的特性,建立適合這種特性的職工收入分配方式,始終是社隊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對這一課題的探索,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確立的工資制與工分制并行的分配方式,適應了當時工農業生產實際的需要;第二階段所推行的工分制分配方式,迎合了農業集體化體制下生產隊分配的需要,但并不符合企業實際;第三階段所實施的績效工資制,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隊企業的發展。
——2021年第2期
15.《三線建設初期“廠社結合”模式的產生與推廣》
作者:李德英、粟薪樾
摘要:本文在閱讀第一手檔案 文獻和開展口述訪談的基礎上,梳理 “廠社結合”模式的產生與推廣,考察該模式誕生的歷史背 景、為工農雙方帶來的效益以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后出現的問題,以期從學理層面深刻認識三線建 設與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
——2021年第4期
16.《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歷史和機制分析》
作者:蕭冬連
摘要: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是考察中國經濟增長和體制轉軌的一個重要事件。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動了鄉鎮企業出乎意料的高速發展?本文從歷史和機制兩個角度進行了探討。概括地說,鄉鎮企業的興起是農民對城鄉二元體制的自我突圍;財政分權體制下基層政府有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長期短缺的經濟和局部市場的形成以及國際市場的開拓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機會;計劃體制的松動和雙軌制的形成為鄉鎮企業從市場獲取生產資料和融資提供了條件;充足而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是鄉鎮企業獨有的兩大資源優勢;獨特的經營機制和產權結構使鄉鎮企業在與國有企業競爭中處于優勢。上述各種因素的耦合,包括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結構性因素和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機遇,成就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景觀。
——2021年第5期
(鄉鎮企業)
17.《一九二〇年初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爭議》
作者:李國芳
摘要:勞工主義與發展工商業之間怎樣保持平衡,迄今仍是國內外一個難解的困局。1920年初上海厚生紗廠到湖南長沙招募女工引發的廣泛社會爭議,就是這對矛盾在中國較早的一次爆發。其中,湘、滬兩地知識人高擎勞動主義大旗,連連呼吁資方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工人福利待遇和勞動條件;資方穆藕初等堅信實業救國之道,認為對方所提要求根本不具有現實可行性,給予激烈回擊;湖南女工對知識分子們"偏向"己方的言論并不理會,紛紛應募。本文將上述三方的不同面相及其纏斗置回歷史現場,嘗試揭示論爭的深層次原因。
——2021年第5期
(上海厚生紗廠)
18.《社會主義改造中上海私營批發商轉業外埠研究》
作者:詹偉鴻、王曉榮
摘要:社會主義改造期間上海私營批發商轉業外埠,是本市轉業出路狹窄和緊縮政策雙重因素疊加的結果。資金短缺的內地省市聽聞上海批發商資金多且轉業出路狹窄,紛紛到滬吸收批發商資金以發展地方經濟。面對轉業外埠,大多數批發商開始是懼怕的,但滬方認為轉業外埠是可行之路,在兩地政府的緊密合作和動員輔導下,有些批發商選擇了轉業外埠的“雙重改造”之路。上海批發商轉出和內地省市接收是在中央對私改造方針和滬方、接收省市、批發商“三方協議”基礎上有序進行的,但在吸收人資比例、人事安排、財產清理、存貨處理等方面也出現不少矛盾和問題。
——2022年第6期
《中共黨史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