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瞎逛,然后看到一個老師講如何跟孩子溝通。
這個老師分享說溝通有3個要素:內容,語氣,動作。然后這3者中,按重要性排比,語氣>動作>內容。這其實很好理解,語氣、動作其實反映的是情緒,而要跟孩子溝通,首先要溝通情緒,所以溝通時語氣>動作>內容,然后老師分享了一些如何控制自己語氣、動作、內容的方法技巧。
內容很干貨,聽起來也很有道理。
但我想說,老師雖然說得都對,但是卻沒有意義,因為按照這個老師的做法,哪怕父母學的再好,也無法做到很好的溝通。
說得不好聽,就是在說正確的廢話。
正確但無效的廢話
什么是正確的廢話呢?舉個簡單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說,你要減肥,然后一個人告訴你,你要管住嘴邁開腿,只要做到就能把體重減下來。
那這個人說得對嗎?肯定很對,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他說得這話卻沒有任何作用,難道你不知道自己應該要管住嘴邁開腿嗎?但問題是你做不到,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對于這個老師說得這個溝通的技巧,難道父母不懂嗎?他說得要注意語氣、動作等,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先溝通情緒,然后再溝通內容嗎?盡管你知道,但你能做的到嗎?
顯然大多數人即使知道這個道理,也做不到。
那為什么做不到呢?因為所謂的這些方法技巧并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或者說這老師沒有把關鍵說出來。當然,這個老師可能自己也沒意識到,那他自然也無法跟大家分享
什么關鍵呢?很簡單,就是所謂的語氣、動作只是外在的行為的表現,只有把內在改變了,外在的行為才會發生改變。
就比如說你總是說孩子膽小,鼓勵他要勇敢,但孩子為什么不勇敢?是他不想嗎?不是,是因為孩子內在自我價值偏低,他覺得自己不行,所以才在外在表現上表現得很膽小。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人的內在決定了外在的表現,如果不改變外在,只想單純的改變外在表現,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只要內在不變,我們最終還是會基于本能的順應內在,就會自然而然的做出相應的表現。
那什么決定了人的語氣、動作呢?很簡單,就是父母能否接納孩子。
能否接納孩子影響了父母的表現
我們說了,我們會表現出什么樣的語氣、動作,并不是受理智控制的,而是受內在本能控制的。當然,你可以用理智強制自己表現出某種語氣、動作,但是這種理智能持續多久呢?顯然最終離職還是會敗給本能,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的原有本能上。
建立在你的本能基礎上,你會自然而然的表現出相應的語氣、動作。這就好比你愛一個人,語氣、動作、眼神等各個方面都會自然而然的有相應的表現,而這些外在表現是你很難通過刻意的控制做出來的。
而什么決定了父母面對孩子時會做出什么樣的語氣動作呢?就是父母內心能否接納孩子。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排斥孩子,認為孩子存在很多問題,那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就自然而然的會挑孩子毛病,就會批評指責孩子,要求孩子改正。這時你的語氣、動作是不是就自然而然的會采用一種否定孩子、糾正孩子的語氣動作?
但是如果父母能接納孩子,那相應的語氣、動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會發生改變。當父母接納孩子之后,父母就不會認為孩子有問題,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最優秀的,這時候父母自然就會更愛孩子。你孩子在你眼里都是最棒最優秀了,你說你能不愛嗎?基于這樣的心態,哪怕孩子的缺點問題,在你眼里也都是優點。用俗話說,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上大學時,當你從內心接納自己的室友時,哪怕他優缺點,你也會包容他的缺點,會安慰自己“誰沒有缺點”呢?相應的語氣動作都是接納的,那對方也會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包容,因此你們的關系就會很好。
但是如果你內心不接納自己的室友,哪怕他做的再好,在你眼里也到處充滿問題。因此你的語氣動作也會做出相應的表現,這時你連看他都不想看他,而你的室友也會感到你對他的排斥,他也不會喜歡你。
所以說,語氣、動作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它們是建立在我們內心接納還是排斥的態度上。
因此哪怕這個老師說得再對、再有道理,但是只要內心對孩子的不接納態度沒有改變,那語氣、行為這種外在行為就很難做出改變。那這時父母學到這些技巧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用不出來,那這些技巧有什么用呢?
相反,如果我們的內心態度做出了改變,你也不用學習什么控制語氣、動作的技巧,因為順應你的接納本能,你的外在語氣、動作就自然而然的會做出相應改變。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