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眾籌買化石,終于知道它吃什么了!
澳大利亞生活在眾多奇異的生物,在史前時代這里也是神奇古生物的家園,古生物學家最近使用顯微CT掃描技術,揭開了一種史前海怪的最后一餐。
歐泊礦中的“埃里克”
澳大利亞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因為廣袤的國土之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其中還有包括被稱為歐泊的寶石。位于南澳大利亞州的庫伯佩迪(Coober Pety)就因為歐泊的發現而建立起來,當1987年礦工們挖掘歐泊的時候竟然在地下挖出 了古生物的化石。
圖注:庫伯佩迪,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美麗的歐泊,圖片來自網絡
一般來說,發現古生物化石后應該請古生物學家進行發掘,可礦工們認為挖化石和挖歐泊應該差不多,于是親自上陣把化石挖了出來。礦工們后來將化石賣給了一個房地產開發商,而開發商找來了古生物學家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威利斯看著礦工挖出來的一堆碎骨頭就直撓頭,因為正規的發掘是要進行系統的記錄并給每一塊化石單獨編號保存的,不過威利斯畢竟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他花了整整450個小時終于將這堆骨頭拼成了完整的骨架。
圖注:在歐泊礦中發現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當骨架拼接完成,威利斯判斷這是一種屬于蛇頸龍類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完整度達到了93%,真的是非常罕見。如果礦工們請古生物學家發掘,化石的完整度肯定會更高!威利斯想要給這具化石起個名字,剛好他在聽自己喜愛的樂隊——巨蟒樂隊一首名為《半只小蜜蜂埃里克》,于是將化石命名為“埃里克”(Eric)。
圖注:巨蟒樂隊,圖片來自網絡
全民眾籌買化石
正當威利斯要研究“埃里克”的時候,傳來了一個壞消息,擁有化石的房產公司破產了,化石要作為抵押物被拍賣。如果化石被外國買家購買,很可能就被收藏在某個收藏家的展柜里,從此銷聲匿跡。威利斯等人發起了一項全民眾籌,沒想到很快就得到了3萬多人的支持和參與,籌集了大量捐款。最終化石被眾籌獲得的資金買下,之后捐贈給了澳大利亞博物館收藏,化石編號:AM F99374。
圖注:澳大利亞博物館中的埃里克,圖片來自網絡
2006年,經過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埃里克”被正式命名為永生龍(Umoonasaurus),屬名來自當地土著語“Umoona”(意為“永生”)和希臘語“Saurus”(意為“蜥蜴”),合在一起就是“永生之地的蜥蜴”。永生龍的模式種名為眾怪永生龍(Umoonasaurus demoscyllus),種名意思是“人民的海怪”,以紀念民眾捐款將化石買下。
內陸海的潛水者
永生龍是一種小型的蛇頸龍類,盡管它沒有長長的脖子,其具體的分類則是蛇頸龍目——上龍亞目——長鎖龍科。
圖注:永生龍在蛇頸龍家族中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永生龍只能算是小型的蛇頸龍類,它的體長在2至2.5米之間,體重70千克,古生物學家還發現過體長0.7米的幼年個體(化石編號:SAM P15980)。永生龍的腦袋較大,一對圓溜溜的眼睛具有很好的視力,而它的嘴中長滿了尖長鋒利的牙齒,非常適合咬住滑溜溜的魚類和魷魚等。與我們熟悉的蛇頸龍類相比,永生龍的脖子較短,但依然靈活,脖子后面的身體圓胖,前后長有兩對鰭狀肢,具有很強的游泳能力。
圖注:永生龍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永生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永生龍的頭部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永生龍生存于距今1.15億年前早白堊世的澳大利亞,當時的澳大利亞內陸有一片名為伊羅曼加海(Eromanga sea)的淺海,不過那個時候的澳大利亞比今天更靠近南極,所以永生龍生活的海域實際上在南緯70°左右,在冬季最冷時水溫接近冰點,所以永生龍的身體上應該有保暖御寒的脂肪層,它們也會比化石看上去更胖。盡管海水并不溫暖,但是卻為永生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古生物學家推測是以魚類為主。
圖注:伊羅曼加海,圖片來自網絡
最后的晚餐
就在最近,古生物學家重新研究了永生龍的正模標本“埃里克”,他們利用顯微CT掃描技術發現“埃里克”的體內竟然保存有胃腸容物殘骸,包括有17塊以前并沒有描述過的魚類脊椎骨化石,這恰好就證明了之前的推測。除了魚類脊椎骨的化石,一同保存在胃容物中的還有胃石,胃石在蛇頸龍類內體多次被發現,具有幫助消化和增加重量的作用。
圖注:對永生龍化石的掃描,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永生龍體內的魚類脊椎骨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物理研究院的研究員約書亞·懷特說:“之前的研究中檢查過骨骼化石,以尋找更多的線索,但卻只能從表面做起,所以獲得的線索非常有限。通常來說胃腸容物的化石是很少保存的,而且從化石表面上很難知道里面都有什么東西,除非破壞化石,但古生物學家不能這么做的。對于永生龍的新研究是澳大利亞首次利用X射線研究史前海洋爬行動物的胃腸容物,發現了其中的魚類骨頭。”
通過顯微CT掃描技術,古生物學家不僅獲得了胃腸容物的信息,而且還進行了3D重建,表明“埃里克”是一種中等級別的捕食者,有點像今天的海獅,以小型的魚類為食,很可能會被更大的掠食者捕食。
圖注:善于游泳的永生龍,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學家表示,更多地了解滅絕動物的食性是了解它們演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今天活著的動物可能會受到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正如懷特所說:“隨著環境的變化,海洋爬行動物的飲食也在變化,了解這些變化可以用來幫助預測當今動物將如何應對新的出現氣候挑戰。如果動物的飲食發生了任何變化,我們想看看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將它與海豚或者鯨類等現生動物進行比較,并試圖預測飲食因氣候變化而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等。”
這項研究發表在《澳大利亞古生物學雜志》上
論文:Joshua M. White et al,Investigating gut contents of the leptocleidian plesiosaur Umoonasaurusdemoscyllus using micro-CT imaging, Alcheringa: 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Palaeontology (2023). DOI: 10.1080/03115518.2023.2194944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