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學課本里琦君的那場《桂花雨》嗎?
講真的,當時讀的時候仿佛和浪漫撞了個滿懷。
想想看,站在樹下,漫天飄下金黃的桂花,張開雙臂,花瓣輕觸手臂和臉頰,芳香四溢。
怎么能不醉心于落英繽紛的絕美氛圍中。
后來才明白,原來有關桂花的一切,都是作者對故鄉的想念。
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桂花雨》
桂花好像成為了我們遠行路上的慰藉。
無論身處何處,只要聞到花香,就會想起兒時那條沿街種著桂樹的小道,還有那個在樹下等我們放學的人。
我們和植物之間的羈絆有多深?
故事要從千年前說起,在動蕩不安的北宋末年,桂花一直陪伴著一位姑娘。
姑娘是位才女,名叫李清照。
大概是女孩子都愛花的緣故,在李清照的《漱玉詞》中一共收錄了不到60首作品,其中涉及花的多達44篇。
但要問哪種花最像她本人,大概李清照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桂花!
有點出乎意料吧,李清照和桂花哪里像了?
我們先來看一首詞: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鷓鴣天·桂花》節選
這首詞是在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隱居青州,天天撒狗糧的那段日子里寫的。
但看似幸福的二人,其實在隱居前也經歷了好幾場大型變故。
先是父親受到黨爭影響被逐出京城,憤懣而亡。再是公公遭遇誣陷,病死家中。
丈夫也遭到牽連,失去官職,鋃鐺入獄,幸好不久就被放出來,全家被遣還鄉。
相互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們雖經受打擊,卻沒有陷入長期的傷痛中,反而逐漸享受起沒有官場勾心斗角,遠離鬧市紛擾的生活。
所以李清照在寫桂花時說:桂花雖然輕盈渺小,性情清疏,但香氣卻很持久,沒有必要搞得大紅大綠去招搖過市,就已經是“花中第一流”了。
不難看出,這就是李清照二十多歲時的內心追求,所謂“一流”不是大富大貴,滔天權勢,而是如桂花一般,有著內在修養,自信從容。
再一次看到李清照書寫桂花,是年近五十的她,在一場大病之后的訴說: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滿頭白發的她不再年輕,好在養病期間的生活閑適又自然,沒事兒就看看書,陪在她身旁的便是那八月綻放的桂花。
時過境遷,不知她是否會覺得桂花比20多年前的黯淡呢?
畢竟這時候丈夫去世了,北宋也亡國了,獨自一人輾轉流亡,聽起來沒有一件事兒是順心的。
但細細品來,她筆下的桂花,依然從容淡定,沒有染上悲涼與哀怨,不失光澤。
所以才說,桂花最像李清照本人,寫的是桂花,說的卻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對植物意象的捕捉,實則體現出了古人對自然萬物內在特征的體察。
花草不再只是山野中的生物,而是能夠與自我生命狀態結合的知音。
這一點可以追溯到上古奇書《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里。
夸父與日逐走, 入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
是說夸父逐日,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現在有點地理知識的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怎么跑都追不到的,畢竟是和地球相距大約1.5億公里的兩個天體。
那么在先民眼中“逐日”意味著什么?
先民們已經認識到太陽的力量,把它當作萬物的生命之源。
但還不明白為什么太陽會東升西落,夸父的行為就代表了先民開始思考:這些自然力能不能被利用、被征服?
甚至為了探索未知可以不顧生死。
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沒能追到太陽,渴死在路上,但先民并沒有為此感到悲觀失望,因為夸父的手杖化為了桃林。
為什么是桃林?
在《詩經·桃夭》中就有寫過: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樹開花、結果的過程,對應著人生結婚生子的狀態。
《山海經》中,夸父雖然去世了,但古人對自然的探索與追問并沒有結束,這種勇敢執著的精神如綻放的桃花,累累的碩果,生生不息,延綿不斷。
后來我們說桃子是長壽的象征,可不就是和它的生命意味息息相關嗎?
慢慢地,一些植物也成為了古代文人精神理想的寄托。
比如總被借以自喻的竹子。
蘇軾就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寧愿不吃肉,住的地方也得有竹子。
為啥要和竹子住在一起?
先想想待在竹林里的畫面:日光從竹葉間穿過,零零碎碎地在地上印下點點光斑。微風輕撫,清冽的草木味伴著鳥鳴,侵入我們的耳鼻。
純純的治愈感。
當然,古人可不只是因為解壓才喜歡竹子的。
這是鄭板橋畫的最后一幅《竹石圖》,細瘦的竹竿,從狹小的巖石縫隙中生長出來。
▲ 清 鄭板橋《竹石圖》
這幅竹子的題詞我們都非常 熟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
竹子堅韌頑強的生命力在這一刻,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鄭板橋49歲當上知縣,進入官場。
災荒年間,為了百姓能活下去,他來不及等上級的批準,立馬下令開倉放糧,接著命城里的大戶設立粥廠,救濟難民。
誰能想到這么兩袖清風的他,卻被誣告撤職。
畫中清瘦的竹子,就是他,雖身處黑暗,卻直立不倒,不畏權貴。
從宋代的蘇軾,到清代的鄭板橋,竹子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眼中,都代表著自己骨子里的堅韌與頑強,住的地方有竹子,既可以每日賞玩,給自己一些動力,又可以表明自己的態度,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看到“桂、桃、竹”三種植物在數千年的文化中,訴說著易安的內心追求,寓意著先民的生命狀態,代表著文人共同的精神理想。
要說這些深層的羈絆從何而來?
我想這不光是古人對自然萬物的關注,更是東方文化獨有的想象力所呈現出的含蓄美。
可如今,我們與自然的距離,沒有那么近了,每日賞花觀景的機會都不多,更別提住到竹林邊了。
這些獨屬于東方文化的韻味,反而更多時候是通過我們的舌頭,嘗一口桂花糕,或者吃一盤炒竹筍品到的。
有趣的是,這幾年百事將這三種植物的口味拉出來,和可樂放在一起了。
這是百事可樂太汽系列從2020年開始推出的國風產品。
如果你有喝過,大概會感嘆一句:“還能這么玩啊!”
傳統口味與現代“快樂水”的結合,從味覺上,帶我們回到了千年前的詩情畫意之中,這些植物意象在我們的感知里似乎距離近了不少,也更加立體了。
然而單是味覺上的結合還不能讓人過癮,在“傳統與現代”這個永恒的命題里,我們是否還能看到更多的元素?
今年,百事太汽果然不負所望,聯合東方美學攝影藝術家張家誠,打造了當代國風藝術裝置。
將中國傳統“窗花”剪紙和可樂罐身鋁片金屬質感相融合。
我們都知道,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
最早期的剪紙作品可以追隨到南北朝;到了唐代,立春時節,家家戶戶用有顏色的紙,剪出紅花綠葉,寓意春來了;宋代逐漸發展成“禮花”“窗花”等形式。
古人以紙為載體,以剪刀為工具,創作出花紋精細秀麗,圖案形象生動的剪紙,帶給我們視覺上的鏤空藝術享受之外,也“以象寓意”,寄托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百事太汽打破了材料的限制,用現代藝術刻畫金屬鋁片,呈現出“桂、桃、竹”三種植物意象的鏤空形象。
我們為它獨特的質感而驚喜,也為其繼承傳統剪紙的內在意蘊而感動。
除此之外,百事太汽“元宇宙”還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國風世界。
百事可樂的國風虛擬偶像,身著極具中國特色的服飾。
古典的造型,絕美的中國色,將東方美學元素帶入元宇宙的“未來空間”,如夢如幻。
正是這種突破性的嘗試,讓我們發覺:
原來傳統與現代可以碰撞出如此明艷的花火,散發出耐人尋味的魅力。
當我正在給今年的新元素瘋狂點贊的時候,回頭一看才發現,傳統與現代的玩法,百事太汽早已信手拈來,在各個領域大展身手。
和桂花味可樂一起出現的“桂花妝”,國風氣質滿滿。
不同于古代“飛霞妝”“梅花妝”的溫婉典雅,百事太汽采用的妝容更加先鋒亮麗,妥妥的把中國傳統美學和現代時尚巧妙結合。
不止于此,百事太汽隨后推出的國風概念音樂大片也是拉足關注度。
創新改編民樂《春江花月夜》,讓古琴、古笙等傳統樂器,遇見電子音樂和西方交響曲,創新煥發傳統音樂的魅力。
▲ 來自 百事太汽國風劇場??
此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得屬百事太汽國風劇場,咱就說里面二郎神帶著天兵天將來找孫悟空要可樂喝的腦洞,著實讓人張大嘴巴。
流年似水,俯視緩緩流動的時間長河,里面有太多我們放不下的美好。
比如“植物意象”的象征意義,比如飽含深情的民樂,比如寓意美好的剪紙……
而百事太汽一路走來,就是將我們放不下的,從歷史長河中,帶回日常生活里。
它以一種很新的方式,將傳統美學、古典韻味放進現代藝術里,放進流行文化中。
或許這才是我們與時間和解的方式,不是活在過去,而是尋本探源,思考發問,讓過去的美好成為我們繼續向前的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