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中醫之所以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既與其治病救人有關,同樣也離不開歷代醫者的仁心。他出生醫學世家不斷精進診療技術,他懷著一顆仁慈之心與患者耐心溝通,他將多年臨床所得傾囊相授積極培養后備人才……他就是濟南立和中醫院副主任醫師馬生明。
醫學世家 薪火相傳
1956年,馬生明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中醫世家。其祖父馬蕓田是傷寒學派近代醫家,父親馬錦策擅長呼吸病,及內、婦科雜癥,母親也是濟南市市中區聯合診所(現濟南市市中區醫院)醫生。從小耳濡目染,讓馬生明對于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17歲那年,祖父將《傷寒雜病論》《藥性賦注解》和《黃帝內經》交予馬生明。彼時,閱讀這些經典醫書成了他心靈棲息的一方樂土,他在這些書籍中找到了對醫學的熱愛和追求,也正式開啟了他學習中醫的道路。
中國古代著名的三本醫書
風華正茂的年紀,醫學海洋中的每一滴水珠都熠熠生輝。1983年,馬生明從山東中醫學院醫療系(現山東中醫藥大學)畢業,同年分配至濟南市中醫院,先后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神經內科、腫瘤及血液病科等專業工作,也曾在上海中大腫瘤醫院聘教工作多年。從醫多年,馬生明擅長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癥、高粘血癥、高尿酸癥、神經損傷、腦卒中、咳嗽呼吸系統疾病、失眠抑郁癥等。
退休不退志。退休后,馬生明受邀擔任濟南立和中醫院副主任醫師,繼續為人民的健康發揮余熱。他說:“用幾十年的中醫臨床工作經驗繼續為病人服務,是我最大的心愿。”
膏方起源于漢唐,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作為中醫藥學術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其“天人相應、調補結合”的特點在養生治未病、慢病調治等領域有獨到之處。為此,他自創“活瘀富氧療法”。活瘀富氧療法的核心理念是通過疏通人體脊背的陽氣經脈,同時針刺瀉血瘀堵的筋節,使血液得以通暢循環,從而達到治療各種疾病的目的。這種療法采用藥針并用的方式,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能夠得到針灸療法的治療,還能夠通過藥物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身體的恢復。
馬生明主任悉心為患者進行診療?
古人曰:“無德不成醫”。馬生明幼承庭訓,祖輩言傳身教的醫德醫風也深深影響著他。“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在醫院遇見一個病人沒錢看病,就把病人直接帶回了家。父親當時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家里7個孩子,沒錢治病,7個孩子你不救他,孩子怎么活?當醫生要愛病人,必須有一顆慈愛之心。’父親給他開了中藥,經過悉心的照料,最終得以痊愈。后來,這個病人和我們都相處成了親戚一樣,特別熱情,秋天會送點小米、豆子、地瓜……我想這就是感情上的那種聯絡吧。”馬生明回憶道。
深受祖輩影響,多年來,馬生明在行醫過程中一貫堅持“醫以徳為先”,始終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時時刻刻為患者著想,并身體力行。曾有患者就診后評價道:“馬主任問診親切又幽默。交代復診時間、用藥的注意事項都特別詳細,和他交流就像朋友一樣,態度特別好,不僅讓我了解了病情也緩解了我的焦慮。”“為患者診病最讓我滿足的就是來自病人的信任與尊重。”馬生明如是說,對于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來說大多存在急躁的心理,作為醫生,要有同理心。患者慕名前來就醫,其首要目的固然是治愈疾病,但如果接診的醫生同時愿意給予足夠的耐心與關懷,這可大大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學無止境 堅守初心
龍砂醫學流派是以江陰龍山、砂山地區為源頭,由元代著名學者陸文圭奠定文化基礎,經明、清兩代醫家的積累,不斷向周邊地區發展而形成的在蘇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學術流派。龍砂醫學流派具有歷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流派風格獨特、學術特點凸顯、重視傳承教育等特點。
馬生明主任與醫家頭條總編交流?????
馬生明主任強調,運氣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所組成的,運氣則是氣的流動變化。人體也是由氣所組成的,人體內部氣的運動變化也會影響人的健康。
經方、司天方、龍砂六氣針法和藥針結合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經方指的是中藥方劑,司天方則是根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變化而制定的方劑,龍砂六氣針法則是一種特殊的針灸手法,藥針結合則是將中藥與針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中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龍砂醫家重視五運六氣的流派特色,在當代醫家中也很突出。龍砂醫學現代傳承人顧植山教授為龍砂醫家柳寶詒四傳弟子,對運氣學說多有默運,深入闡發了運氣學說中三陰三陽和“三年化疫”等重要理論,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疫病預測預警課題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引起了學界對中醫運氣學說的重視,成為全國五運六氣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
馬生明主任專注地開具處方
????
早在10年前,馬生明就拜顧植山教授為師。“運氣學說是中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運用五運六氣思路指導臨床實踐,是以天人相應的思想為基礎,通過調整天人關系,培固人體正氣,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從而達到祛病健康的目的。”顧植山教授在培訓會上的這段發言,讓馬生明印象深刻,為積累更為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他最終決定拜師。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拜師后,馬生明不斷精進診療技術,用中醫整體思維加中藥治療各種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癥,不計其數。2019年10月,受聘中華中醫藥龍砂醫派專家協作組專家。馬生明不忘初心,走得堅定、踏實。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和實際行動詮釋著大國醫道的精神。他聲名鵲起,但面對虛名浮利,冷靜地保持著懸壺濟世、醫者仁心的初衷,保持著對學術的敬畏和熱愛,保持著對病人的親切、風趣、幽默……只愿百姓健康不受疾病折磨,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傳承創新 助力弘揚中醫藥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而中醫藥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在治療和預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間,根據香佩療法原理,馬生明結合五十余年用藥經驗,及山東環境氣候特點研制防疫香囊,為抗擊疫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馬生明主任為患者針灸,旁邊的患者都豎起大拇指?
“近三年來的疫情防控過程中,讓國人看到了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古有古方,今有今病,但我們用古方來對待今天的病人仍然是有效的。”馬生明表示,傳統中醫藥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當中有一整套的抗疫經驗,比如古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作為一部論述外感病與內科雜病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典籍,《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馬生明又談到,數千年來,中醫藥歷久彌新,其發展過程,兼收并蓄,創新開放,歷代醫家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共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
“望聞問切”是中醫中的四診法,切指摸脈象?
遵循傳統師承之禮,弟子們依次向老師行禮、宣讀拜師帖、束脩六禮、奉茶,同時接到了馬生明老師精心準備的葫蘆、弟子證書、司天方書籍等回禮……2023年5月2日,“錦生堂馬氏中醫工作室揭牌暨拜師儀式”在濟南立和中醫醫院舉行。作為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師承教育”歷代中醫藥名家獨到的技術經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學者長期跟師實踐。
作為錦生堂馬氏中醫傳承人,馬生明不僅用自己精湛的醫術造福一方百姓,還將自己多年臨床所得傳授給弟子,積極培養后備人才,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貢獻。他常告誡學生:“作為醫務工作者要有慈悲的胸懷,要有舍己為人的情操,要善于換位思考,體恤病人的痛苦,這樣才會轉化成學醫的動力。”就連在國外學習深造的兒子也回來參加了拜師傳承,體現了馬生明將中醫的傳承視為一項重要的使命。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教育,不斷推廣和發揚中醫文化,培養了一批批中醫人才,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來,馬生明將繼續傳承祖輩們的醫者仁心,澤被眾生,在中醫這條路上全力以赴,繼承和發揚好中醫,為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文為醫家頭條總編望帆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醫家頭條,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