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讀書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八旬新晉作家楊本芬的長篇小說《秋園》,也是楊本芬的“看見女性三重奏”之一。
楊本芬以自己的母親為原型,講述一位1914年出生的女性如何在變動不安的時代中奮力求生的故事。
《秋園》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追憶母親的純粹與真誠,喚起了廣泛共鳴,被讀者評價為“女性視角的《活著》”,豆瓣評分高達9.0。
1.不記下來,媽媽就消失了
楊本芬今年已經82歲了。這位奶奶級別的作家,自幼家貧,早早輟學,她這一生種過田,當過工人,做過生意,都和文學創作扯不上邊,直到60多歲,她才開始寫作,80歲出版處女作《秋園》。
人到耄耋,本應該順應天命,安享晚年,為什么楊本芬還要去挑戰一件自己過去從未做過的事情?是什么啟發了她去寫作,她又為了什么而去寫呢?
楊本芬展示自己3個孩子的合影。(《中國新聞》記者 王昊陽 攝)
這要從二十年前說起。60多歲的楊本芬從南昌跑來南京,幫女兒照顧年幼的孩子。得閑得時候,她喜歡泡在女兒家的書房里,她這一輩子都渴望讀書學習,以前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偶然間,她讀了作家野夫的《江上的母親》,那些關于已逝母親的模糊記憶突然被喚醒,她想,她得寫點什么,否則媽媽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將會迅速被抹去。而在不遠的將來,她自己也會被這個世界遺忘,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寫作的念頭一經點醒,就再也無法平息。從此,她開始在四平米大的廚房里創作,青菜晾在籃子里,灶頭里燉著肉,等湯沸騰的間隙,她便拿起筆快速地在稿紙上記錄,那些關于母親的回憶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涌出來,常常寫幾行,楊本芬就被淚水模糊了雙眼。
那一刻,她不再是操心瑣碎家事的妻子、母親和外婆,而是母親的女兒,也是她自己。
小說圍繞主人公秋園,也就是楊本芬的母親梁秋芳女士,她顛沛流離、苦難深重的一生展開。
從殷實家庭不愿裹小腳、渴望新知識的小女兒,到國民黨軍官的妻子,再到靠勞作、教書謀生支撐起整個家的鄉村婦人,在數次身份變換中,秋園受過欺凌屈辱,曾靠乞討度日,經歷過少年喪父、中年喪夫、晚年喪子的辛酸。89歲那年,她跌了一跤,胯骨跌斷了,最終在無盡的痛苦與折磨中不安地死去。
秋園留下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一生嘗盡酸甜苦辣,終落得如此下場。”短短15個字,卻擲地有聲,像在無聲控訴著這一輩子經歷的苦難與辛酸。
為此,楊本芬不得不將母親的故事寫下來,否則母親曾經歷過的沉重苦難將如同薄薄的灰塵,很快就被風吹走了。唯有敘述,才能讓母親永遠活著。
楊本芬和媽媽秋園
2.每個人都是亂世中的一塊浮木
楊本芬并沒有極力渲染秋園這一生的悲苦,可那些樸素克制的文字卻令人難忍心痛。秋園多么平凡,她不過是做了無數中國母親都會做的事,為了養育孩子,撐起整個家,甘愿拋下自尊、放棄自我,用盡一切方法艱難地活著,哪怕要乞討、改嫁,也在所不惜。即便如此,秋園珍愛的孩子,還是一個接一個離她而去。
面對命運的無情捉弄,秋園也曾撕心裂肺地痛哭過,想過一了百了。可每當想到,還有孩子需要她,她就只能把苦咽下去,無聲地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苦難。
就像走路時鞋子里有一根針,即便疼痛入骨,她依舊要咬著牙默默地忍著,走下去。在那樣艱難的年代,在那些絕望的時刻,秋園始終保存著她的善良與尊嚴,堅韌地與苦難對抗。
楊本芬在廚房勞作
當然,秋園背后也藏著千千萬萬個妻子、媽媽和外婆的影子。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女性所經受的生育和生存之苦習以為常,那些細碎、綿長的,總是被人忽視的痛苦,在楊本芬的敘說中得以露出全貌,積少成多之后震撼人心。
所以,與其說楊本芬在講她媽媽的故事,不如說她在講中國母親的故事,透過文字,她重現了許多中國母親的一生,如浮木般在歷史的巨浪中彷徨掙扎,卻又不甘沉淪,即便經歷著苦難,依舊保持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散發著異樣的光彩,令人備受鼓舞。
關于《秋園》這本書,我們就分享到這里了。
特約撰稿人:蛙呱,中文教師,自由撰稿人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