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經濟日報》整版刊發題為《老年人再就業釋放人口紅利》一文經各大媒體網絡轉載后,在網上引發強烈反響。
文章旨在響應國家文件號召《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完善就業、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探索適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
同時邀請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陸杰華,北京市人口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尹德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等專家學者分別針對如何理解我國老年人就業的社會背景和意義?目前老年人就業呈現出哪些特征;怎樣加強老年教育與就業崗位的銜接;老齡人力資源開發應如何保障老年人就業和創業權益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
文章通過長篇大論以及專家闡述,中心思想就是要重視老年人就業,提高其自身供養能力,緩解家庭的養老壓力,同時也將不同程度減輕社會負擔和國家財政壓力,最終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
文章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在目前截止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9.8%的大背景下,通過以上專家建議和措施,能夠起到重視老年人就業有利于延長人口紅利期和挖掘二次人口紅利,進而削減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沖擊,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原動力的巨大作用,當然無可非議。
我也不想斷章取義,將媒體和專家的缺乏調查的建議與意見作為靶子,以供網友抨擊,可是,文章在網上轉發后,“如何看待老年人再就業”卻引發了年輕人尤其是中年人的焦慮乃至大批判。
不論是“活到老干到老,人生就是工作”,還是“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對立形成的矛盾短期內無法徹底解決,現在又提倡讓老年人再就業,一方面企業各種理由拒收35歲+的“老人”,卻又讓60歲+的“年輕人”競爭前者的崗位。
難怪很多網友開始猜測:
“該不會是社保又提高年齡了吧?”
“養老金是不是快取消了?”
“20歲上班到等著退休,結果老了還得打工”。
“農村老人何時退休?”
也不怪網友的疑慮,政策年年有,規定年年變,上班交社保的人心惶惶,擔心到退休后領不了養老金,新入職的又不愿意繳納五險一金,怕等不到退休按月領取。
當35歲+中年人面臨失業,再就業困難重重,卻又要60歲+的老人再就業,社會究竟是偏愛年輕人還是更厚待老年人呢?
“凌晨3點,我把70歲的父親趕出了家。”
在這條高贊的評論下面又出來一條回復:“還有90歲的爺爺呢,就這么待在家里不上班了嗎?”
調侃之余,更多的則是對于當下中年人工作難找處處碰壁、就業壓力大待遇偏低、工廠無法保障工人干到退休、社保資金吃緊以及延遲退休帶來的恐慌與無助。
當35歲找工作已經成為看似隱形卻赤裸裸的一條高壓線之后,究竟是誰在制造焦慮?
“35歲危機”真正的問題是在于被媒體、社會的過度聚焦、放大之后,很容易導致一種“光暈效應”——把年齡作為一個重點要素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人們更重要的品質,加速了內卷,甚至促進了年齡歧視。
網友批判《經濟日報》文章的初衷和落腳點并不是不希望老年人再就業,而是批判對于年齡的歧視,以及由此帶來的針對中年人的各種嫌棄和無法徹底解決的難題。
有媒體統計,更大齡的失業者,困難更大于“35歲+”“40歲+”的失業者,父母高齡,往往是兩個獨生子女要撫養四個老人,壓力巨大。缺乏自上而下的關注,沒有實實在在的扶持政策。
越來越多的專家身處高位,對過往的艱辛選擇性遺忘之后,又不愿意共情和換位思考,于是,專家就逐漸被“污名化”,這也是不得不正視的原因。
無論哪個年齡段,每當再就業被提及,都會提到老舍的經典小說中的經典人物——
“祥子至死都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
我們不反對老年人再就業,可是當鼓勵大家都努力奮斗實現夢想的時候,能不能也考慮考慮努力之后的回報和保障。
句句提努力,句句不提回報。
這才是最可怕的!
羿云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與心理咨詢。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眾號:羿云天說(ID:yiyuntianshu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