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代,強者把弱者變為奴隸,而在和平年代富人把窮人變成奴隸?!?/p>
這句話來自王爾德的《少年國詹》,道出了奴隸的實質,即戰爭勝利方的戰利品。
最近在讀的《西南聯大國史課》中,張蔭麟對于周代封建社會所存在的奴隸,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爭?!?/p>
當然,書中的內容遠不止這些,但經歷過社畜的生活的我,對于“奴隸”二字,有種莫名的敏感。于是,我穿越時空隧道,在張蔭麟老師的帶領下,沉浸式地了解周代奴隸的來由和生活狀況。
前面剛說了戰爭是產生奴隸的主要方式。
而周代的戰爭,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周初克殷(商朝)、東征大戰及征討異族和諸侯間相互的攻伐。其中獲取的俘虜,除了少部分用作祭祀外,大部分成了勝利者的奴隸。
我們先從周初克殷說起,預示著改朝換代的牧野之戰是重頭戲,其戰爭規模無疑是巨大的。據史書記載,周武王聯合其他諸侯的兵力,達到4.5萬人,奴隸大軍更是數不勝數。
張蔭麟老師同樣認為“殷亡國以后,殷人被俘虜的一定很多,但就有若干,現在不可確考?!敝劣凇兑葜軙?,張蔭麟老師則嗤之以鼻:“所載不可靠。”
我好奇心比較重,于是查了《逸周書·世俘》對于牧野之戰的相關記載:“武王遂征四方,凡憝(duì)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p>
看完我就明白了,殺敵一億零十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人,俘虜人數三億萬零二百三十人。這數量極其夸張,玩呢!比起《史記·殷本紀》的記載還要離譜:“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牧野之戰后,周朝俘虜殷人的數量到底有多少?
我估摸著,人數應該在十萬到五十萬之間,自己瞎琢磨出來的數量,大家不喜勿噴。
那這些奴隸是抓來做什么呢?
張蔭麟老師將他們的用途,劃為兩大類:
一是在貴人左右服役(極少數);二是被用于生產工作。
可能大家會認為在貴人左右服役,就高人一等,或是比普通奴隸的生活滋潤點。
不不不,他們的身份照樣是奴隸,而且所遭受的痛苦絲毫不少。
比如有被砍去雙腿做看門人的,有被閹割“第三條腿”做近侍小臣的……
換做是我,我寧可造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過是割掉腦袋碗大的疤。
順從地主階級的統治,已植根于所有奴隸心里。
尤其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體系下,只要能活著,他們都不會生出逆反之心。
此時我腦海里也閃現一個畫面:一個奴隸想要奮起反抗,結果被身旁無數個奴隸給按壓下去。
既然是戰利品,那么奴隸也可以抵押買賣。
“奴隸的生命自然由貴人隨意處置。”
張蔭麟這句話,道出了當時奴隸們身不由己的悲慘命運。
他還列舉了一個故事進行佐證:
晉獻公有一次認為肉里面有毒,就扔給狗嘗嘗,狗吃完就死了。然后他還不信任,又把肉給奴隸吃了,結果奴隸跟狗一樣,也死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奴隸的命如此輕微,跟動物并無二樣。
西周銅器銘刻中有“贖茲五夫用百孚”,是當時奴隸買賣的實證。
令人我感到窒息的是,在當時,奴隸是以家為單位。
但凡你的身份確認是奴隸,那么你一家人都是奴隸。
奴隸地位是世襲的,那不管你怎樣努力,做出了何等的貢獻(也輪不到奴隸做貢獻),你只要成為奴隸,那么大概率一輩子都只能是奴隸。
也有一個例外,就是新俘的奴隸被本國贖回。
我突然很感恩科舉制度的產生,讓底層百姓也能有通往上層建筑的渠道,而并非只能世代為民為農。
寫在最后。
僅僅是張蔭麟老師的一篇講義,就讓我感觸頗深。
而《西南聯大國史課》所匯編的,不僅有張蔭麟老師的講義,還有陳寅恪、雷海宗等大師們在歷史領域的講義,閱讀之余,我已拜服于在大師們極高的學術風采之下。與此同時,我對西南聯大在民族危亡之際仍堅守教育,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