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春晚小品《不差錢》誕生了一句經典臺詞——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活著,錢沒了!”
你以為“人活著,錢沒了”只是一句玩笑?
有注意過我們周圍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新生代越來越少的嚴峻現實嗎?
有想過為什么國家于2022年末開始逐步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嗎?
近在咫尺的“人活著,錢沒了”,其實是說,(上了年紀的)【個體】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資產,以保證不想或不能勞動獲得報酬后,積蓄下來的資產足以保證過上“從容不迫的生活”。
換句話說,【個體】如何保證在不知何時到來的死亡前,擁有【持續且穩定】的【凈現金流】?
《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期養老金缺口的測算與應對研究》曾明確提出“未來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加速發展”,(預計)中國老齡化高速增長的時期是2025—2040年,年均增長的百分點數超過0.6!
伴隨老齡化社會的深入,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尚存在一些問題,如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收不抵支的風險、企業年金的作用還很弱小、商業養老保險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同人群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差距較大、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保險基金投資收益率偏低等,解決起來難免存在各種困難,逐步消化尚需時日。
對于大眾而言,一定要認清國情,即中國的養老制度仍有待完善。
雖然國家日益強大、高速發展,但養老問題絕對不能輕率地完全指望政府——制度的完善必然需要時間,而“紅利”不見得輻射到“現在的所有人”。
同時,即使部分達到最低繳費年限的勞動者,已經擁有了未來取得“一定數額永續養老金”的權利,對個體而言,更大的問題是“通貨膨脹”引發的“實際收入遞減”。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科普讀物都會提到“社會發展必然引發的通貨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貨幣購買力會大幅度下降。
這種購買力損失在幾周、幾月或幾年的時間內可能不明顯,但是十幾年內就比較突出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很顯著了,而長壽時代的退休期少則30年,長則40年。
舉個例子,北京奧運會好像還是昨天的事兒,但其實已經過去15年了!
我們可以想想15年前、10年前的100元可以買多少東西?今天的100元又可以買多少東西?
中國大多數老百姓對養老問題不算敏感,少數有想法的人能接觸到的養老知識相對有限,但,單就“合理挑選產品以構筑可持續的個人養老解決方案”,市場上逐步增多的“終身年金”計劃,已經能滿足一部分人提升“養老護城河”質量的需求。
比如,有些平臺推出的“終身年金”計劃,擁有3%的固定收益+不確定的浮動收益,相當于提前沖銷了自己未來退休后的養老金至少3%的通貨膨脹率——當然,這種方法只是估算。
如果月繳2000元,那么退休后的月養老金將會接近6000元,加上國家養老金,這兩部分合計大體能讓普通人從容應對未來正常的養老生活了——為了降低重大疾病或意外產生的風險,還需配置其他產品,不過,這就不是咱這里要討論的內容了。
沒錯,“終身年金”就是為了解決“人活著、錢沒了”的“難題”應運而生的!
可能你會好奇,為什么這里用的是“月繳2000元”,而不是“月存2000元”?
因為我們所說的“終身年金”其實是一種商業保險!
那么,“終身年金”是一種什么樣的商業保險?中國有前瞻性的大眾又要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終身年金”?并且,如何做出最【穩健】的“可持續的個人養老解決方案”呢?
如果你的腦袋里冒出大大的問號,那么,不妨翻開這本由中信出版·墨菲推出的《老有所養》——你惦記的問題,別人已經給出了最適合當代的“解法”!
《老有所養》雖然寫的是歐美國家的情況,但關于“通過資產年金化實現終生可持續收入”的原理和運作思路,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大同小異。
矯情一些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當讀者明白了書中“七步走”的精髓,在養老理念方面,你就領先周圍不少人幾十年了。
先來聊聊“年金”,我們可以把“年金”理解為【購買】一份承諾【遠期收益】的【投資憑證】。
遠期收益,就是你未來的養老金。
由于風險與收益、成本共存,你現在購買的【金額】——也就是保費——越大,未來的養老金越高。
這里的風險,對于投保人而言,主要來自投保人能不能存活到領保費的年紀。
舉個例子,一個人35歲購買了年金,預定60歲才能領養老金,但投保人不幸59歲亡故了,那么,這種情況對于投保人而言是不劃算的。
換言之,這位不幸的投保人讓渡出了未來幾十年保險公司要兌付的“養老金成本”,而這部分“養老金成本”是作為養老金給了其他存活的投保人。
這其實也符合保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錯位匹配”+“互助精神”。
同時,保險公司也可以算擁有了巨額無息或者低息貸款,用以投資賺取經濟周期內的資本紅利。
調皮一些說,購買“終身年金”——也就是保險公司要一直付你養老金直到你死為止,有點“賭命”的意思。即,投保人認為自己可以活很久,那么,我就通過購買“終身年金”強行鎖定幾十年后一部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當然,各位朋友可不要產生“萬一如何如何,我就虧大了”的負面想法,同樣是中信·鸚鵡螺推出的《老而不衰的科學》提醒我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各項保障體制的完善,我們身體的綜合健康程度是穩步提升的,預期壽命也是不斷增加的。
是的,如果您是一位理性的聰明人,就能很快明白,如果你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反而更應該購買年金,而且越早越好!
為什么呢?
因為你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就意味著你的預期壽命肯定是高于平均數的,你活得越久,從保險公司獲得的年金總額就越高,這其中不僅包含其他人的“死差”收益,還包含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
以2023年為例,如果說投保人在恰當的年紀——比如35歲正當年+現金流穩定+身體健康+家庭和睦,購買了當前保底利率可達3.5%+浮動收益的年金,而這份年金還納入當前正在試點的個人養老金類,那么,這份年金就同時擁有(100%剛兌)保收益+低稅率+抵押貸款等多項功能!
再細化一些,如果預見經濟周期下行,未來同類型年金的兜底利率是大概率低于3.5%,而且是持續走低;同時,年紀較輕,年金的保費也便宜。
一來一去,越是早理解年金的重要性和當前優勢——成本低、收益高,這才是真正的“早買早享受”!
那么,如果認同了的“年金”意義,是不是越早買越好呢?是不是所有閑置資金都用來買“終身年金”呢?
這本《老有所養》提醒我們,也不是。
比如,期待自己退休后的“總退休金”每月達到10000元,那么,只根據“終身年金”合同測算后繳納對應保費就足夠了嘛?
《老有所養》明確提醒讀者務必要理清如下7步驟——
步驟一: 確定期望退休收入
步驟二: 計算現有年金化收入
步驟三: 計算養老金收入缺口
步驟四: 計算退休收入可持續性系數
步驟五: 評估計劃是否可持續
步驟六: 計算預期財務遺產
步驟七: 運用產品組合年金化養老資產
具體細節,建議有興趣的朋友認真閱讀全書,這里不方便全面展開。
長話短說,這需要“聰明的投資人(投保人)”以自己的現實需求去調整資金配比。
首先,太年輕的朋友(如18歲),并不建議購買。因為讓渡了現在的現金(價值),你將喪失原本可以用現金帶來的年輕享受——比如旅游、看演出、看演唱會等等。
其次,太年老的朋友(如70歲),也不建議購買。因為這時候購買“終身年金”的成本太高,從數學角度看并不劃算。
適合購買的朋友,最好是擁有穩定的現金流,也有足夠充裕的閑置資金,并且明確自己未來的財務規劃。
舉個例子,如果某位朋友預計自己退休時,每個月能獲得國家養老金有5000元,期待月總養老金有15000元,這里的缺口就有10000元。
如果期望這10000元,全由“終身年金”來填,月繳保費可能就達到3000元。
不過,一旦月繳3000元,自己現在的日子過得就很擰巴,而且,若自己面臨被裁員的風險,這就屬于“養老計劃可持續性不足”。
那么,妥協的方法,可以是配置月繳1000元的“終身年金”,配置1000元的基金——關于基金選擇的要點,可以參考同樣是中信出版·墨菲推出的《主動基金投資指南》,留出1000元的流動現金。
需要強調,由于個體情況存在巨大差異,“終身年金”只是作為養老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的特點是【穩健】——國家法律規定壽險公司不會倒閉,所以,只要國家長治久安,保險合同是一定能合法有序執行的,也存在個體壽命差異或領取養老金時間延后幾十年等客觀情況,所以,“終身年金”可能并不適合所有人。
但是,像《老有所養》等書,各位讀者還是很有必要認真讀一讀,歐美發達國家所面對的養老問題,我們國家也會遇到類似的,提早明白書中的原理和解決方案,通過評估自己的健康情況與未來財務情況規劃一個人或一家人幾十年后的生活境遇,是一種極為現實的【負責】。
如此,才能從容保證“人活著,還很有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