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時期 1976年陜西臨潼縣零口鎮窖藏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獸面紋方座簋guǐ,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
這個簋外形并不出眾,銹跡斑斑,但卻是禁止出國的文物。從歷史價值看,堪稱西周時期我國最重要的文物。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13集講的就是這件文物,標題為“刻下商周的界碑”,其珍貴之處在于銘文,它是唯一一件記載牧野之戰的歷史證物,有學者認為是西周最早的一件青銅器。
先講這件簋的來歷,它是1976年陜西臨潼零口公社農民挖水渠時,從發現的周代窖藏中出土。
風格類似商晚期青銅器,圓形、侈chǐ口、深腹,下有方座,上有獸頭狀的雙耳,雙耳下有方形垂珥ěr,腹部和方座以獸面紋為主體紋飾,圈足飾夔kuí龍紋。
簋是用來盛放黍shǔ稷稻梁等飯食的食器,一般與鼎配合使用,是重要的禮器。
方座簋guǐ是周文化的產物,出現于商末,盛行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晚期走向衰落。絕大多數的方座簋出土于陜西,寶雞最多。
方座簋可能是簋與另一種青銅器“禁”(用以承載的長方形座)的結合,或許是為了增加高度,加強祭祀的威嚴感。
西周早期指周建立到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延續了商晚期的形制紋飾,不同之處是銘文開始增長。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利”是人名,他追隨周武王參加滅商的戰爭,勝利后受賞,鑄造了這件銅器用來記功和祭祀先祖。
簋的底部鑄銘文4行32字,文字結體扁長,并保留有商代銘文字體,首尾尖中間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
銘文釋讀為:“珷wǔ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br/>
銘文中的“珷wǔ”是周武王的專稱?!皻q”是歲星,就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約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古人發現規律后,以歲星紀年,十二年為一紀。一年又稱為一歲,今年稱今歲,明年稱來歲?!岸Α边@里是“正當其位”的意思。“歲鼎”就是“歲星正當其位”或“歲星當空之時”。
銘文可譯為:“周武王征伐商紂王,是在甲子日的早晨,正值歲星(木星)當空,一夜間就滅亡了商。此后第八天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今鄭州),賞賜給右史(古代官職)“利”(人名)青銅,“利”用來鑄造宗廟禮器以祭祀先祖檀公。”
在歷史典籍如《尚書》、《逸周書》、《國語》、《史記》中,都有武王征商的記錄,但具體時間卻很難確定。兩千多年來,學者們根據各自對文獻和西周歷法的理解,形成了40余種結論,時間前后相差一百多年。
利簋的出土解決了這個難題,關鍵在于“甲子日”和“歲鼎”,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C14測年,將武王伐紂的時間鎖定到1050B.C.到1020B.C.之間,再通過天文測算木星當空的甲子日,確定了牧野之戰那天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紂王,建立周朝,定都鎬hào京(又稱宗周,今西安長安區),開創了周代八百年的基業。
關于“歲鼎”的釋讀一直存在爭議;現在學者多認為“珷wǔ”是謚號,是對去世的先王的尊稱,所以利簋應該是鑄造于周成王時期。不論如何,利簋都是重要的歷史證物,以二重證據法印證了我們國家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