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二戰書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提到海明威,他跟著巴爾頓少將的第4步兵師,投入一次又一次危險的旅程,還給下一任妻子瑪麗·韋爾什寫信說:“這里……充滿了死人、德國戰利品、很多槍擊、很多戰斗、籬笆、小山、塵土飛揚的道路、綠色的原野、麥田、死牛、死馬、坦克、88毫米火炮、德軍汽車、死去的美國小伙。”
海明威經歷過“一戰”和“二戰”,結過四次婚,標簽很多: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文壇硬漢、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他在家中將獵槍伸進嘴里,炸飛了大半個腦袋……他用慘烈的方式結束傳奇的一生,享年62歲。
▲ 海明威(1899-1961)。
我對海明威的印象還停留在《老人與?!返摹皬姾贰保队绖e了,武器》反而“感覺平淡”,平淡中還有大量留白。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自傳體色彩很濃的小說,多次改編成電影,給他帶來巨大聲譽。
《永別了,武器》初稿寫于1922年,在巴黎被小偷偷走了,他只好重新創作,于1929年出版。在這七年里,他結了兩次婚,父親因高血壓和糖尿病醫治無效,飲彈自盡;他在“一戰”受傷,從身上取出227片榴彈炮彈片。
他長期失眠,晚上要點燈睡覺,入睡后也備受噩夢折磨,戰爭創傷伴隨著他。他經歷了戰后的迷惘和反思,深知戰爭的殘酷,在創作上強調現實性和真實性,作品素材也大多取自個人經歷和切身感受。
▲ 士兵海明威,攝于1918年。
戰爭
《永別了,武器》原名是“A Farewell to Arms”,Arms既指“武器”,也指“懷抱”。小說可以簡單粗暴劃分為兩大部分:“永別了,武器”與“永別了,愛情”。
故事以“一戰”意大利戰場為背景,主人公亨利是美國人。“一戰”爆發后,他滿懷一腔熱血“為民主而戰”,想做戰爭英雄。經歷一次次出生入死,目睹戰場尸橫遍野,他的心態變了,究竟何謂戰爭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小說開頭寫道:“冬季一開始,雨便下個不停,而霍亂也跟著雨來了。瘟疫得到了控制,結果部隊里只死了七千人。”這個“只”字,觸目驚心道出了戰爭的無情。
小說以第一人稱寫,海明威當過記者,文字簡略緊湊,運用簡單的文字進行平淡而克制的陳述,反而產生真實而富有戲劇性的效果。
小鎮很好,我們的屋子也挺好。小鎮后邊是河,前邊是些高山,高山還由奧軍占據著。這小鎮打下來時打得漂亮,奧軍大概希望戰后再回小鎮來住,所以現在從山頂上開起炮來,除了小規模的軍事例行行動以外,并不亂轟,這情況叫我心情愉快。鎮上照常有人居住,有醫院和咖啡店,有炮隊駐扎在小街上,有兩家妓院,一家招待士兵,一家招待軍官,加上夏季已過,夜涼如水,戰爭又在鎮外的叢山間進行。
▲ 《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電影劇照(1932年)。
“一戰”之后的“迷惘一代”大多是志愿參軍,在戰爭中身心受創,懷疑一切、厭惡一切,鄙視高談闊論,幾乎否認一切傳統價值。亨利就是玩世不恭的中尉,到處泡妞、酗酒、賭錢。
夜間醉了酒躺在床上,體會到人生的一切都是這樣,醒來時有一種奇異的興奮,不曉得究竟是跟誰在睡覺,在黑暗中,世界顯得都是不實在的,而且這樣令人興奮,所以你不得不又裝得假癡假呆、糊里糊涂,認為這就是一切,一切的一切,天不管,地不管。
部隊要發動進攻,亨利把救護車的司機安頓在掩蔽壕里,以便進攻開始,車子裝傷員往后送。進攻遲遲沒開始,他和四名司機坐在掩蔽壕聊天,他們憎恨戰爭。
“一個國家里有個統治階級,他們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遠不會懂得。戰爭就是這樣打起來的?!?br/>“而且他們還借此發財哩?!?br/>“他們中的大部分也不見得如此,”帕西尼說?!八麄兲薮懒?。他們打仗是沒有目的性的。只是出于愚蠢。”
亨利拿通心粉和干酪給司機吃,此時轟炸開始了。亨利剛吃完一份干酪,掩蔽壕就被大型迫擊炮彈擊中了,他膝蓋中彈。
在救護站外,我們這許多傷員躺在黑暗中的地面上。人家把傷員抬進抬出。包扎站的幔子打開,把傷員抬進抬出時,我看得見里邊的燈光。死去的都擱在一邊。軍醫們把袖子卷到肩膀上,一身是血,活像屠夫一般。擔架不夠用。傷員中除了少數在哼叫外,大多數默然無聲。
后來,亨利被裝上救護車,車子發動了。他覺得有什么東西在滴下來,起初又慢又均勻,隨即潺潺流個不停。
這段文字寫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我上邊那張擔架上的人在流血?!?br/>“我們離山頂不遠了。我一個人沒法抬出那張擔架?!彼珠_車了。血流個不停。在黑暗中,我看不清血是從頭頂上方的帆布上的什么地方流下來的。我竭力把身體往旁邊挪,免得血流在我身上。有些血已經流進我襯衫里面,我覺得又暖又粘。我身子冷,腿又疼得那么厲害,難過得想嘔吐。過了一會兒,上邊擔架上的流血緩和下來,又開始一滴一滴地掉了,我聽到并感覺到上邊的帆布在動,原來那人比較舒服地安定下來了。
“他怎么啦?”英國人回過頭來問?!拔覀兛斓缴巾斃病!?br/>“他大概死了,”我說。
這次進攻很順利。諷刺的是,因為亨利受了重傷,軍隊要保薦他得銀質勛章,只要證明他曾做了什么英勇的事。亨利說他什么都沒做,被炸的時候在吃干酪。
亨利從野戰醫院轉送到米蘭治療,做了手術后恢復得很快,拄拐杖不久以后改用手杖走路,又去接受機械治療,恢復膝部的彎曲功能。
▲ 《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電影劇照(1957年)。
重新回到前線后,亨利對戰爭勝負不在乎了,打勝仗的不會停手,打敗仗的會還擊,仿佛戰爭沒完沒了。
我一聲不響。我每逢聽到神圣、光榮、犧牲等字眼和徒勞這一說法,總覺得局促不安。這些字眼我們早已聽過,有時還是站在雨中聽,站在聽覺達不到的地方聽,只聽到一些大聲喊出來的字眼;況且,我們也讀過這些字眼,從人們貼在層層舊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讀到過。但是到了現在,我觀察了好久,可沒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謂光榮的事,并沒有什么光榮,而所謂犧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場,只不過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掩埋掉罷了。有許多字眼我現在再也聽不進去,到末了,只有地名還保持著尊嚴。還有某些數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只有這一些和地名你講起來才有意義。抽象的名詞,像光榮、榮譽、勇敢或神圣,倘若跟具體的名稱——例如村莊的名稱、路的號數、河名、部隊的番號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就簡直令人厭惡。
軍隊大撤退,戰場憲兵從撤退行列中抓軍官審訊,宣讀“擅離部隊,明令槍決”后立即槍斃。
審問者的旁邊站著四名憲兵,人人掛著卡賓槍。這些憲兵都是那種戴寬邊帽的家伙。押我去的那兩個把我推進這等待審問的人群中。我看看那個正在受審問的人。他就是方才從撤退行列中給拖出來的那個灰頭發的中校,胖胖的小個子。審問者冷靜能干,威風凜凜,操人家生死大權的意大利人大致是這個模樣,因為他們光槍斃人家,沒有人家槍斃他們的危險。
亨利趁著憲兵們不留意,跳進河里逃生。
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義務責任也一同洗掉了。其實我的義務在憲兵伸手抓我衣領時就停止了。我是不拘外表形式的,但我倒很想把這軍裝脫掉。我已把袖管上的星章割掉,那只是為了便利起見。那與榮譽無關。我并不反對他們。我只是洗手不干了。我祝他們萬事如意。
至此,亨利已經覺得這不是他的戰爭了,他只想逃離一切,和凱瑟琳好好相愛。
▲ 《告別武器》電影海報(1932年)。
愛情
小說以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為主線,這是小說濃墨重彩的部分。在戰火紛飛的歲月,愛情讓亨利重新找到生活的支撐點,感受到希望和溫暖。
剛開始,亨利并不愛任何人,他只是看到來自英國的護士凱瑟琳漂亮,就去挑逗她。
凱瑟琳說,她訂婚八年的未婚夫在索姆戰役犧牲了。她在未婚夫一參軍就當護士,還傻乎乎想象有一天他會來到醫院,“我想象是個刀傷,頭上包著繃帶?;蚴羌珙^中了槍。總是個有趣的場面”。
她后悔沒有早點結婚,把自己給他。
“當時我什么都不懂。我以為給了他反而會害他。我以為給了他以后他會熬不住,后來他一死,什么都完了?!?br/>
一連三天,亨利都去找凱瑟琳。凱瑟琳問他是否愛她,他撒謊說是。
這總比每天晚上逛窯子好得多——窯子里的姑娘陪著別的軍官們一次次上樓去,每次回來,往你身上一爬,把你的帽舌拉到腦后,便算跟你有特別的交情了。我知道我并不愛凱瑟琳·巴克萊,也沒有任何愛她的念頭。這是場游戲,就像打橋牌一般,不過不是在玩牌,而是在說話。就像橋牌一般,你得假裝你是在賭錢,或是為著什么別的東西在打賭。沒有人提起下的賭注究竟是什么。這對我并沒有什么不方便。
戰爭男女,“今朝有酒今朝醉”,凱瑟琳也看穿了亨利,“你犯不著假裝愛我。晚上這場戲已經演完了?!?/p>
▲ 《告別武器》電影劇照(1932年)。
亨利受傷被送去米蘭,凱瑟琳也調來了。這次重遇,亨利心花怒放,感覺自己愛上了她。
她走了出去。天知道我本來不想愛她。我本來不想愛什么人。但是天知道我現在可愛上她了,當我躺在米蘭一家醫院的房間里的床上時,百感交集,涌進了我的腦海,不過我感到非常愉快幸福。
凱瑟琳大概是男人心中的完美情人了,她和亨利說:“你要我說什么我就說什么,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那樣你就再也不會要旁的姑娘了吧?”
▲ 《告別武器》電影劇照(1932年)。
我們彼此都這么說,我們打她來到醫院那天起就已結婚了,算來已經結婚好幾個月了。我倒想真的舉行結婚儀式,但凱瑟琳說,如果我們結婚的話,人家會把她調走,如果我們只是開始辦理手續的話,人家就會注意她,把我們拆散的。
為了和亨利在一起,凱瑟琳幾乎天天值夜班,他們過得幸??鞓贰?/p>
凱瑟琳懷上了亨利的孩子,她讓亨利放心上前線,她會想辦法照顧好自己。
▲ 《告別武器》電影劇照(1932年)。
當亨利逃避戰場憲兵的審判跳進河里,他決定做逃兵了,脫掉軍裝,去找凱瑟琳。
我穿上平民服裝,覺得好像是個參加化裝跳舞會的人。軍裝穿久了,現在身子不再裹得緊緊的,仿佛若有所失。特別是那條褲子,穿在身上,覺得松松垮垮。
凱瑟琳無條件接受了他,因為他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凱瑟琳和他一起逃到瑞士。
▲ 《戰地春夢》電影劇照(1957年)。
在酒保的幫助下,他們晚上劃船渡河,天亮終于到達瑞士水域。他們非法入境被士兵發現了,亨利說帶表妹來瑞士玩冬季運動。由于他們有護照又有錢,尉官客客氣氣盤問。
我們所答的話他們大概全不相信,我覺得全是胡鬧,不過倒很像在上法庭。根本不談什么合理不合理,只要法律上有所根據,那你就堅持下去,不必加以解釋。不過我們有護照,又愿意花錢。他們于是給了我們臨時簽證。
他們在瑞士度過一段神仙日子,凱瑟琳待產很順利。
我看意大利的《晚郵報》和從巴黎轉來的英美報紙。報上所有的廣告都用黑墨水涂掉了,據說是預防奸細和敵軍私通消息。報紙讀起來不愉快。處處地方的情況糟透了。
亨利不愿想起戰爭,覺得和戰爭沒有關系了,他留起了胡子。他們在山上度過冬季,雪融后山坡景色黯然無趣,而且孩子也快出生了,他們下山,搬去洛桑居住。
有時凱瑟琳和我乘馬車到郊外去兜風。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驅車郊游很是有趣,我們還找到了兩個可以吃飯的好地方?,F在凱瑟琳不能走得很遠了,我也樂于陪她趕車子在鄉間道路上跑跑。碰到天氣好,我們總是盡興而歸,從來不覺得沉悶。我們知道孩子快要出生,兩人都覺得有件什么事在催促我們盡情作樂,不要浪費我們在一起的任何時間。
凱瑟琳難產的過程寫得非常詳細,他在等待中不斷胡思亂想,他滿腦子都是“倘若她死去呢?”
▲ 《戰地春夢》電影劇照(1957年)。
凱瑟琳是半夜三點送進醫院的,到第二天天黑才剖腹產取出一個男孩,但孩子沒有活下來,大概是臍帶纏住了脖子。
亨利覺得和孩子沒有什么關系,他沒有當父親的感覺,甚至他討厭這個孩子,“他差一點兒要了他媽媽的命。”
護士讓亨利去吃晚飯,他吃完回來,凱瑟琳因為大出血送去搶救,他坐在走廊萬念俱灰,凱瑟琳最終沒有挺過來。
故事的最后,亨利走到房門口,護士說他不能進去,他堅持要進去。
但是我趕了她們出去,關了門,滅了燈,也沒有什么好處。那簡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別。過了一會兒,我走出去,離開醫院,在雨中走回旅館。
▲ 《戰地春夢》電影海報(1957年)。
幻滅
故事在凱瑟琳死去之后戛然而止,就像沒有結尾一樣。我反復咀嚼,收尾是不是太草率了?原來,這是海明威創作的“冰山風格”,有意留白。為了達到“空白”的最佳效果,他對結尾進行多次修改,設計了多達47種收尾!
“那簡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別”,看似冷漠但痛徹心扉的一句話,讓你感受到亨利無法接受愛人離去,甚至忽略愛子夭折的不幸。
亨利開始只是游戲愛情的花花公子,沒有愛上過任何人,他和凱瑟琳在一起只是填補心靈空虛。相比之下,凱瑟琳的愛無私、順從、熱烈,甚至在難產時還一再提醒亨利出去吃飯,不要擔心。
亨利憎恨戰爭,愛情拯救了他,但愛情又因凱瑟琳的難產死亡而畫上悲情句號。他主動告別武器,被迫告別愛情,他再次陷入迷惘與空虛之中,何去何從?
▲ 《告別武器》電影劇照(1932年)。
《永別了,武器》以海明威親身經歷為基礎,展現“一戰”情景,貫穿戰爭英雄主義和愛情一同幻滅兩條主線。小說將“迷惘一代”與戰爭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展現了反戰思想,還展現了人們在戰爭中無奈、苦悶、失落、孤獨、空虛、悲觀、絕望的情緒,深刻描繪了戰爭給人造成的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創傷。
這是動蕩歲月尋找人生意義的悲歌,這是“迷惘一代”精神支柱崩塌的真實寫照。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