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恩爵:宋有楊家將,清有賴家幫
生活在深圳,喜歡歷史,自是要對這周邊的古跡觀覽一番,就深圳來說,最重要的古跡當屬大鵬所城。深圳的別稱“鵬城”就來自這所城,可見其地位之標志屬性。
大鵬所城內不寬的街道兩邊,分布著好幾座將軍府或將軍第,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姓,都姓賴。而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一名叫賴恩爵的府第,那高懸的“振威將軍第”匾額為道光皇帝手書。但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對這賴將軍實在是知之甚少。
我們都知道中國近代史上的鴉片戰爭,它的時間刻度是定在1840年,其實時間還應該提前一點,而打響還擊這場外來侵略第一炮的,正是這大鵬所城中的賴恩爵將軍,時間是1839年9月4日,史稱九龍海戰。
賴恩爵,字簡廷,廣東新安大鵬人,也就是現在深圳龍崗區大鵬鎮,他是客家人,世代行武,他家三代間出了五個將軍,家中一品二品的武官一堆,總兵,提督,將軍這樣的官職于他家是尋常,所以時人有“宋有楊家將,清有賴家幫”之說。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大鵬所城的名稱有些特別,它不像其它地方的城鎮古跡一般都是叫古城,而是它卻叫所城。其實這是清代軍制沿襲明代衛所制來,它上承曹魏的軍屯制,下啟共和國的兵團制,特點是亦兵亦農,耕戰合一。
滿清八旗雖早期亦是兵民合一,但后期卻是駐扎在全國腹地各戰略要地,而在邊疆海防,還是以這衛所為主,如威海衛一類。所按說是比衛小一級的單位,衛是五千人,所是一千人,然而后來也有變化,大小不等了。
這大鵬所城正是一個大的所,一個以兵籍為主的城鎮,賴恩爵從小成長于這民風彪悍之所,加上武將世家,自是天生帶著一股英氣。他從兵卒始,把總、千總、守備、都司一步步地遷升,九龍海戰時是在參將任上。
大鵬所城
1939年7月發生的林維喜事件,因義律拒交兇手而不斷升級,在林則徐不準其逗留澳門并斷絕生活物資后,9月4日義律艦船五艘以“求為買食”為名接近我方九龍地,并率先開炮轟擊我水師船只,當時正在巡洋的大鵬營守將賴恩爵在受到出其不意的攻擊后,隨即指揮水師船和九龍炮臺開炮反擊,從而打響了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炮。史載“疊見夷尸隨潮漂淌,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勝計”,義律不敵逃回。
九龍海戰以我方的大勝而告終。此戰意義重大,這是鴉片戰爭的起點,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正是從這次海戰開始的。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戰爭中的第一仗,充分體現了中國人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
九龍海戰的勝利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賴恩爵也受到了道光皇帝賞戴花翎的待遇, 并賜封“呼爾察圖巴圖魯”,也就是滿語勇士之意,并升授副將一職。
同年九、十月間,奉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之命。帶兵移守大嶼官涌炮臺,分兵五路于尖沙咀截擊英軍。經過十天的六次戰斗,取得了中英穿鼻海戰、官涌海戰等一系列的勝利,隨著兩艘英艦被擊沉,英軍退出尖沙咀海面。
賴恩爵不久又升任南澳鎮總兵。他又為平定海盜四處征戰,累立戰功二十余次,一生所戰無敗績,為平靖海疆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以簽訂恥辱的《南京條約》而告終,隨之而來的是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美,中法一系列條約的簽訂,使我泱泱中華一步步地陷入亡國的危境,尤其是《南京條約》中香港的割讓,讓望家鄉一水之隔的賴恩爵痛不欲生。
1843年,時任廣東水師提督、正一品的賴恩爵,這位曾在中英海戰中建立功勛的將軍,眼睜睜地看著英國割占香港,侵擾沿海,憂郁成疾,心身疲憊,英年早逝,憤懣而終,時年53歲。死后被道光帝謚封“振威將軍”。
賴恩爵逝世前,將身邊的五個孫子叫到床前,留下了自己的遺愿,他不說家事,不說財產,唯有“希望有朝一日,收回香港島”一愿。他的這一愿望,終于148年后,由百多位散居在世界各國的賴氏后人,在“還我祖愿”四個大字的襯映下,家祭告賴翁:香港島,收回來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