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亡簋guǐ
周武王時期 清道光年間陜西寶雞市眉縣出土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天亡簋guǐ又名大豐簋、朕簋,是著名的西周早期銅器,禁止出國的文物。在1976年利簋發(fā)現(xiàn)之前,長期被認為是唯一一件能確認是周武王時器的銅器。
它的銘文記載了三千年前的重大歷史事件,即武王姬發(fā)伐紂滅商之后,舉行祭祀大典之事。
其為四耳方座簋guǐ,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
天亡簋有四只獸首耳,耳下有方形垂珥ěr,鼓腹,圈足下連鑄方座。
最早的簋是沒有耳的,后來出現(xiàn)雙耳簋,最為常見,在商代晚期還有罕見的三耳簋,四耳簋只流行于西周初年的武王和成王時期。方座簋是周文化的體現(xiàn)。
器腹和方座裝飾兩兩相對的夔kuí龍紋,夔體卷曲,狀如蝸牛,這種夔kuí龍紋也是周初特征。
天亡簋出土于陜西省眉縣,歷史上屬于周原地區(qū)。
西周的青銅器以周原為代表。周原地區(qū)泛指關(guān)中平原的西部,今岐山、扶風(fēng)、眉縣等地,是周人的發(fā)祥地。《詩經(jīng)·大雅·綿》有云:“周原膴wǔ膴,堇jǐn荼tú如飴yí”,贊揚周原的土地肥沃。周武王定都鎬hào京后,把岐周故地分封給周公、召shào公作采邑,周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直到西周末年毀于兵火。
周原歷史上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有“青銅器之鄉(xiāng)”的美譽,如何尊、大盂yú鼎、毛公鼎等。
周原遺址多次出土窖藏,可能是兵兇戰(zhàn)危,情況緊急,西周貴族逃難前臨時把青銅器埋到地下,卻再沒有機會取出。
陜西寶雞建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市級博物館卻有“何尊”、“逨lái盤”等國寶級的青銅器,可惜還沒有機會前去觀瞻。
天亡簋的銘文文辭古奧,專家歷來有不同見解,一種釋讀為: “乙亥,王有大禮。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佑王。殷祀于王丕顯考文王,事傣上帝。文王德在上,丕顯王作省,丕肆王作賡。丕克迄殷王祀。丁丑,王饗大宜。王降。亡得爵復(fù)觵。唯朕有蔑,敏揚王休于尊簋。”
大意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的諸侯。武王到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天亡陪侍武王,又對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隆重的祭祀,希望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勛,最終結(jié)束了殷王的祭祀(指武王滅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回營后,天亡得到賞賜爵等器物,感激王的勉勵,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簋的銘文里。
銘文中祭祀上帝和文王的王,就是周武王。作器者叫“天亡”,“天亡”通假“太望”,就是太公望姜子牙。另有釋讀認為作器者不是“天亡”,而是一名叫“退”的朝中樂官。對“王祀于天室”的理解爭議很多,認為天室是“宮室”或者是“太室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