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坑儒?如果坑儒了,到底坑了多少儒生?這幾乎是搞不太明白的一個秘密。按照司馬遷的說法,似乎秦始皇只是坑殺了那些妖言惑眾欺騙秦始皇的方士、術(shù)士。但不同的說法卻也甚囂塵上。
“坑儒”事件實際上在秦始皇的一系列嚴酷法條頒布執(zhí)行之后。
出主意的是李斯。
挑起事端的是秦始皇聘請的一個“專家”,那時候叫“博士”。這是個齊國人,叫淳于越。他奏了一本,大致意思是:
殷、周搞封建——封兄弟子侄為諸侯,王室有幫手。但秦國兼并天下,施行的是郡縣制。郡縣制不封建,那么兄弟子侄功臣親戚是沒封地的,只是臣子,這相當于王室沒幫手。
所以,他勸秦始皇師古,搞封建。
秦始皇心里當然不認同,就把這事交給大臣們商量一下,其實是走過場。這時候李斯說:
這都什么時代了?還講五帝三王?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老百姓生活很幸福啊。我們?yōu)槭裁床幌蚯翱炊蚝罂矗?/p>
有這些想法的人,就是對于當下的幸福生活不滿意。
所以,臣李斯冒死進言,把這些“專家”都給殺了吧,因為他們不干正事,整天借著古代說事情,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竟說些奇言怪語,煽動人們心懷不滿。
解決辦法是:燒書。
1.不是中央政府寫的無關(guān)秦國歷史的書,少了。
2.不是有特賜“專家”職位的人,但凡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發(fā)配,連人帶書燒了。
另外要管老百姓的嘴:
1.膽敢建2個人以上的群聊天的,棄市。
2.膽敢以古非今者,滅族。
3.發(fā)現(xiàn)以上問題不舉報的公務(wù)員,與犯者同罪。
秦始皇批示:“可!”
這就是焚書。
這個法令執(zhí)行過程中有沒有殺人?目前沒有實際記載,但看如此嚴酷之法令,只要執(zhí)行,肯定是要死人的。藏書的儒生,必定是受過牽連的。
具體的大規(guī)模“坑儒”,是發(fā)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那時候,秦始皇造阿房宮,又派了很多人去追尋長生不老藥。
其中有一個術(shù)士,但身份卻是儒生,其實是虛假學(xué)歷,他就是一騙子。他害怕秦始皇,因為秦始皇疑心很重,他在阿房宮中的行跡被泄露,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當時在旁邊的人都殺了。
這些術(shù)士就怕了,因為他們肯定找不到藥,到時候死得餐補科研。
這些人就商量,說秦始皇是個壞人呀,也是個狠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古往今來自己最牛。秦法又這么慘酷,一件事不成功,就得死。
秦始皇又不聽人言,貪戀權(quán)勢到了極點,這種人,不能給他求藥(實際上他也求不到)。
然后,這些“專家”全逃跑了。
秦始皇大怒,因為他因為求藥花了很多錢財人力,不成功也就算了,還說“真人”(那時候秦始皇不稱“朕”,自稱“真人”)壞話?這些壞東西留在世上不是蠱惑人心么?抓起來!
然后一口氣抓了四百六十多人,在咸陽挖了一個坑,埋了。并且通告天下,以作警示。
這就是坑儒。
這兩件事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比如焚書令的下達就明顯針對士子,盧生等當然害怕。
但焚書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并非針對求藥的術(shù)士。盧生等想得未免有點多,當然了,他們難免心虛多想。
問題是,被坑的是方士還是儒生呢?
有的論者認為,秦始皇殺的是欺騙他的方士,所以被坑的應(yīng)為方土,所謂“坑儒”確切地說應(yīng)叫做“坑方士”。更多論著則認為被坑者為需生。有人認為,秦始皇所坑的,既有儒生,又有方士,而以需生居多。因為秦始皇本來輕視儒生,因方士逃走,遂遷怒于儒生,所以儒生成為這場災(zāi)難的主角。
這也是有點證據(jù)的,因坑儒一事,秦始皇長子扶蘇向父王進諫,進諫詞中有“諸生
皆誦法孔子”之句,也證實了被坑者是孔子之徒的儒生(《秦始皇本紀》)。
意思就是說,這中間有些人也不是騙子,抓人抓了這么多,肯定有儒生的,不能都殺了。
秦始皇正在氣頭上,不管不顧,把扶蘇也給發(fā)配了。
那么,坑儒的數(shù)目到底是多少?《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坑儒數(shù)目為四百六十余人。《論衡 ·語增》中作467人。而衛(wèi)宏《詔定古文尚書序》中說七百人被坑殺。馬端臨《文獻通考·學(xué)校考》中考證說,秦始皇共兩次坑儒。
第一次是盧生等逃走后,始皇令御史在咸陽地區(qū)捉來儒生,親筆圈定四百六士余人,以“妖言”“誹謗“罪名下令活埋。而隨著審問地區(qū)范國的擴大,犯禁者超過四百人,于是第二次坑殺儒生,活埋七百余人。
關(guān)于秦始皇第二次坑儒,《詔定古文尚書序》說:秦始皇先命人在驪山溫谷秘密挖坑種瓜,等瓜熟以后,命令儒生們下谷觀看。懦生們在谷中一邊觀看,一邊爭執(zhí)不休,秦始皇趁機下令往坑里填士,將七百至人全部活埋。驪山溫谷從此又叫“坑儒谷”,漢代又把這里叫“愍儒鄉(xiāng)”——在現(xiàn)今臨潼縣西十公里的洪慶堡。洪慶堡也叫“滅文堡”,民間傳說,由于焚書坑需的烈火灼燒,到現(xiàn)在這個地方的土都是紅的(《秦始皇大傳》)。
但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靠譜,至少司馬遷沒有寫,《漢書》亦不見,估計是后人非議秦始皇,強行加的,說不定就是讀書人。
真相到底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
但即便只有一次,也充分暴露了秦始皇那時期的狹隘和殘忍的本性。他的內(nèi)心,充滿恐懼和不安。他至死也沒有尋求到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公元前210 年,他走向了自己的輝煌墳?zāi)埂?/p>
當然,他也根本沒想到自己會突然死亡,于是留下了很多問題沒處理,很多亂子發(fā)酵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