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中英兩國交往不斷增加,中國來英留學人數不斷攀升,在英華人數量也越來越多。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2021年5月發布的據稱,英國的華僑華人總數約為70萬人,占英國總人口的1%,是繼印巴裔、非洲裔之后的第三大少數族裔。
與此同時,在英華人的職業也越來越多元化。他們中有業余時間在英國當志愿警察的職業經理人,也有從餐飲業轉行的車行老板,還有自創奶茶品牌的留學生,以及成為“駕考達人”的帝國理工在讀博士(請拉到文末查看)。
中國植物繪畫藝術家姜蕊在英國旅居多年。盡管她目前在業界已經小有名氣,但她并不滿足于只當一名藝術家。在深入地了解植物繪畫藝術的歷史文化后,她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成為中英植物繪畫界的橋梁。
2005年, 姜蕊 來到英國的創作藝術大學(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攻讀平面設計研究生學位。
▲植物繪畫藝術家姜蕊
后來,出于對花卉的喜愛,姜蕊在切爾西植物藝術學院(Chelsea School of Botanic Art)進修了植物藝術繪畫課程。
2022年,姜蕊憑借六幅三色堇系列作品,獲得了該領域殿堂級的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藝術展(RHS Botanical Art Show)的金銀牌。同時,她還是切爾西醫藥植物園植物學會、英國林奈學會等多家英國植物學研究機構和學會的唯一一位中國籍會員。
▲2022年,姜蕊的女兒穿著媽媽與Karen Millen合作設計的衣服,經過姜蕊獲得RHS植物藝術展金銀牌的作品前
同年,姜蕊與英國服裝品牌Karen Millen合作。Karen Millen的設計師以她筆下的花卉為布料印花原型,設計并推出了一系列服裝,也讓更多英國人看到并認識了這位來自中國的藝術家。
▲姜蕊與Karen Millen合作系列服裝
姜蕊所畫的花卉不僅科學、客觀地表達出了豐富的植物學內容,還與藝術結合,完美地呈現出了植物狀態。
在姜蕊看來,她選擇植物繪畫藝術家這個職業并非偶然,而是與她的成長環境以及個人經歷密切相關。
“每個人都有成為藝術家的潛力,所謂的優秀,只不過是作為個人而言,你付出了多少時間來使你的潛力發揮到更大罷了。”
以下為姜蕊的自述,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
01
來到英國,我愛上了花
我是2000級北京服裝學院第一屆多媒體專業的學生。2000年,數字信息在中國迅速發展,我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專業。
大學畢業后,基于對設計的興趣,我在2005年來到英國,攻讀平面設計研究生學位。
我當時借住的寄宿家庭位于東肯特海岸布羅德斯泰斯(Broadstairs)的海邊。這里是狄更斯的故鄉,離白崖很近。
▲剛到英國留學不久,姜蕊參加了布羅德斯泰斯當地有名的“狄更斯節”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入住的第一天,女主人微笑地站在她家花園門口迎接我,這個畫面特別美。
此后,我和寄宿家庭的“英國媽媽”就成了親人,她稱我為她的“中國女兒”,她也是我們家孩子的“英國姥姥”。我們經常見面,我每年的生日和孩子們的生日,她的禮物從沒遲到過。
▲姜蕊和她的“英國媽媽”
我在這里住了六個月學習語言。和我的“英國媽媽”家相似,周邊的居民也都很注重對花園打理。
只要不下雨,我就帶著相機出去拍照。那里的每一條街我都走過,幾乎每個漂亮的花園我都駐足過。
▲姜蕊在花園里寫生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我第一次見到了很多以前從未見過的花卉。也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花園,關注植物和花卉。
畢業后,我又認識了不少朋友,就搬到了倫敦巴特西(Battersea)附近。
▲2006年夏,姜蕊從學校畢業了
我家離巴特西公園和海德公園很近,我還可以坐火車直接到達邱園(Kew Garden),這讓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英國的花園和植物。
還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我無意間在倫敦切爾西一家畫廊的墻上看到了一幅植物繪畫的玫瑰。
在這幅畫前,我駐足欣賞了很久,非常震撼于那些繪畫細節。
▲姜蕊的油畫作品
由于之前的種種經歷,我慢慢就從設計領域開始關注到園藝上來,也慢慢開始了解英國植物繪畫藝術這個領域。
從2008年到2013年,我分別有了女兒和兒子。在此期間,我正在一個公司做設計,也給出版社出了一些書。
但自從有了孩子后,我必須分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照顧家庭。和家人商量后,我決定暫時離開職場,當一位全職媽媽。與此同時,我沒有停止對植物藝術繪畫的關注和學習。
我報了切爾西植物藝術學院開設的植物藝術繪畫課程(Botanical Painting and Illustration Course)。
兒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正好是我課程開課的第一天。那天我不停地看手機,生怕幼兒園給我打電話(笑)。
這個課程長達兩年,但每周只有周一上課。學習畫畫就像練彈鋼琴一樣,需要不斷練習,花大量的時間自我消化和吸收。
▲2019年,姜蕊回國期間,曾在墨念女塾教學員畫植物畫
眾所周知,國內所有美術院校的學生都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我也有很扎實的繪畫基礎。
我學過素描、靜物和人像,但我卻從來沒有專門去畫過植物。在這個領域,我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初學者。
▲姜蕊的油畫作品
如果你近距離觀察一株植物就會發現,它很沒有規律,而且和油畫不同的是,在植物繪畫這個領域,植物呈現的是半透明狀態,需要通過顏料一層層疊加色彩。
因此,作者對畫筆的把握、對紙張的了解以及對色彩的敏感就顯得尤其重要。
盡管我在畢業后一直從事設計工作,但已經很多年沒有碰過筆了,一直都在用電腦。
剛學習植物繪畫時,我也花了一段時間來適應。但我發現當你練習得足夠多的時候,很容易就上手了。通過努力,我的畢業作品拿到了“優秀”。此后,我就再也沒放下過筆。
02
現代科技無法取代傳統植物繪畫
在學習了英國傳統的植物繪畫藝術課程之后,我才知道這門藝術從16世紀就開始在西方興起,到18、19世紀走上了巔峰。
在英國,人們對于植物繪畫的狂熱,是有它自身歷史原因的。悠久的歷史讓英國植物繪畫逐漸形成了科學而嚴謹的創作風格,更強調細節與真實性。
但為什么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門藝術至今仍然蓬勃發展,沒有被其他的科技載體所替代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植物繪畫藝術的創作,基于藝術家的風格以及對植物的全面觀察。有的時候需要經歷四季,才能獲取創作所需的素材。
▲姜蕊的植物科學畫
如果單純用相機鏡頭記錄四季的植物,往往植物本身已經缺失掉了某個季節特有的樣子,它呈現的細節很局限。
人眼所看到的顏色遠遠比相機豐富,比較一幅繪畫和一張照片,你會發現繪畫所呈現的色彩遠比照片豐富。
植物繪畫藝術的最大優點,在于它體現了藝術家的獨特構圖和觀察,怎樣去創作一幅作品,讓它能夠展現某一株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和天然美感,這是科技載體無法做到的。
▲這幅植物科學畫是姜蕊為倫敦最古老的醫藥植物園——切爾西醫藥植物園(Chelsea Physic Garden)創作的,今年是該園建園350周年。作為植物園植物協會會員,姜蕊已有四幅作品被該園收藏
植物繪畫是一門很需要時間和精力的藝術,如果你的作品能參加RHS的植物藝術展,則意味著你走進了這個領域最頂級的藝術殿堂。他們對參展作品要求之嚴格,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參展藝術家必須一次提交至少六幅同一種科屬的植物繪畫,每位藝術家只能在五米的范圍內展示自己的作品。
▲姜蕊畫的兩幅三色堇,被英國作家、植物學家和慈善家雪莉·舍伍德(Shirley Sherwood)博士設立在邱園的藝術畫廊收藏,這是其中一幅
這個展覽的評委既有藝術家,也有植物學家。
評委除了要求藝術家必須以1:1的比例完整呈現植物的整體狀態,還對參展作品里所包含的植物果實、花苞和側切面有著嚴格的評估標準。參展作品不能有陰影,也不能看到作者的筆觸。
▲植物畫需要嚴謹的分析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位挪威藝術家曾花了六年時間創作了六幅越橘(Lingonberry)作品。這種果實只在挪威的野外生長,它被其他國家的人們所知曉,還是因為宜家的餐廳將它作為食材來搭配肉丸。
出于植物學的嚴謹,這位藝術家在野外花了很多的時間,把這種野生植物的花、果實、葉子和根莖一年四季的狀態在速寫本上記錄下來。之后再根據速寫本上的內容進行創作,最終才把這六幅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
RHS還要求參展藝術家把速寫本作為作品的一部分一起提交,他們希望看到我們創作的過程。
▲姜蕊的植物學筆記
此外,藝術家還必須提交一段文字說明來闡述他們創作的原因,這也都是評分的一部分。
對于植物學家來說,你對這個植物所做的分析和研究,遠遠比最后呈現的作品更具有科學價值。
去年,我獲得RHS植物藝術展金銀牌的三色堇系列的速寫本,就榮幸地被RHS購買,并作為館藏收藏。
我的六幅倫勃朗郁金香系列是今年RHS植物繪畫藝術與攝影展的參展作品之一。
我花了若干年時間去親自種植這些郁金香,又翻閱了很多的書籍史料進行研究,所以現在,我閉著眼睛都能把這些郁金香畫出來。
▲受薩奇美術館的邀請,姜蕊在給孩子們講解自己今年參加RHS展的郁金香系列作品
在英國,除了RHS植物藝術展這種專業性和科學性極強的展覽外,還有像英國植物繪畫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Botanical Artists)舉辦的展覽。
他們對參展作品的要求就比較寬泛,只要是與花卉有關的繪畫作品都可以申請參展。這兩個不同層次的機構給這個領域的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姜蕊的植物學筆記
總的來說,在英國植物繪畫界,如果你想要獲得業界的認可,不單單只是呈現你的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你的綜合能力。
03
我與玫瑰的不解之緣
除了郁金香,我對玫瑰也情有獨鐘。從2009年到現在,我已經收納了90種不同品種的玫瑰。
▲姜蕊工作室一角擺放著她從自家花園采摘的玫瑰
和玫瑰的緣分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我的家鄉在山東東阿,是阿膠之鄉,與玫瑰之鄉平陰為鄰。
我七歲那年的夏天,市場上忽然有很多農民同時賣起了玫瑰,香氣與顏色交織,在市場上形成了一條花河。
在以農耕為主的山東平原,蔬菜常見,花卻很少。對我而言,那個夏天非常特別。
我媽媽買了很多很多玫瑰花,因為坊間流傳著一個方子,可以用玫瑰花做成醬。我看著她把鮮花與糖封進了大大小小的瓶子里。那年冬天,我第一次吃到了玫瑰餡餅。
之后,我就對玫瑰有了特殊的感情。現在我畫玫瑰,可以說是童心未泯,也可以說是懷念這種媽媽的味道。
在選擇學習植物繪畫課程之前,我在倫敦已經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家。我陸陸續續地購買了各種玫瑰,并把它們都種進了花園。
之后我把家搬到了倫敦東南部,甚至把園子里的玫瑰也一起搬來。
▲姜蕊家花園一角
因為種花這個愛好,我開始讀書,翻閱與玫瑰有關的歷史。才發現,在歷史上,玫瑰是權力的象征。從古羅馬到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玫瑰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參加RHS展覽的申請被批準后,就獲得了五次參展機會。截至目前,我已經連續參展了兩次。之后我希望能更嚴肅認真地創作,參加余下的三次展覽。
▲姜蕊畫的郁金香系列作品從今年6月16日到7月9日在薩奇美術館展出
植物界的品種數不勝數,但遺憾的是,作為一名植物繪畫藝術家,總是要做出取舍,創作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種類。
鑒于我對玫瑰和郁金香的熱情,接下來幾年,我會全心創作玫瑰和郁金香作品。
▲姜蕊參加今年RHS植物繪畫藝術與攝影展的作品
法國植物繪畫大師Pierre-Joseph Redouté 曾專門為拿破侖的皇后畫了169幅玫瑰畫。我想挑戰一下,所以需要更多玫瑰花的素材,但我家實在種不下了。
于是我向附近的華人媽媽“求助”,如果哪家有我沒有收納的玫瑰品種,希望她們能讓我拍照做記錄。
▲姜蕊種的玫瑰和她研讀的關于玫瑰的書籍
令人意外的是,我得到了這些媽媽的熱烈響應,不少人紛紛向我提供她們家的玫瑰作為素材。
04
期待更多華人成為我的同行
我覺得這個職業很適合我,它把我對生活的熱忱、對園藝的熱愛以及對畫畫的執著這三者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中國式的繪畫教育讓我學到了專業的繪畫技法,但很遺憾的是,在學習植物繪畫這門藝術之前,作為一名專業的藝術行業從業者,我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幾乎為零。
中國的植物描繪卻可以追溯到商朝,在青銅器、玉器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到簡單的植物圖案,直到后來的唐宋明清,也一直有文人雅士在記錄植物和花鳥魚蟲。但在接觸到植物繪畫后,我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在中國接受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卻并不知道還有植物繪畫藝術的存在?
▲創作植物繪畫前的素描分析
我還記得在我學習植物藝術繪畫課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問每一個學生,為什么要來學習這門課程。不少同學的回答是:“這就是我的愛好,我想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而當時我的回答是:“我希望把植物繪畫發展成我的職業,在未來,我想把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這個回答讓老師吃了一驚,在她看來,作為一名初學者的我,怎會有如此遠大的夢想。
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后,我了解到,在英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甚至亞洲國家比如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等,都有龐大的植物繪畫藝術家機構和完善的藝術家組織。
▲姜蕊參與2023年的英國植物繪畫藝術家協會年展
近十年來,在中國也慢慢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畫家,加入到這種科學性寫實風格的植物繪畫藝術家大軍中來。
也許是因為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影響頗深,中國的植物繪畫常使用國畫的水墨技法,注重表現植物的氣質和意境。
相比其他國家,在這個領域,中國還暫未能與其它國家同步。近年來,中國也引進了不少這方面的書籍,但據我觀察,這些書籍還未能完全將植物繪畫的精髓傳遞給大眾。
▲在國內的墨念女塾,姜蕊教學員畫植物畫
我在中國接受了傳統的美術教育,又在英國接受了正規的植物繪畫藝術訓練,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個領域成為中國和英國之間的橋梁。
我希望通過講述我個人的經歷、故事和經驗教訓,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發,也希望把我個人的一些創作技巧和心得分享給想要學習這門藝術的人們。
- The End -
采訪/文字整理 林卉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