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2023年7月6日,世界迎來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一天。中國、印度、墨西哥、美國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自5月以來陷入熱浪侵襲。北京創下6月最熱日的新紀錄,中國極地漠河在7月也進入高溫區。氣象部門專家表示,今年熱浪與前幾年相比,來得更早、范圍更廣、更極端。
2. 近期持續的高熱天氣,導致多地中暑患者增多,門診熱射病提前進入高發期。北京急救中心120調度指揮中心接收的患者以戶外工作者、長期在家中臥病因不愿意開空調而導致中暑的老人為主。
3. 熱浪是一種致命現象,能“殺人于無形”。人體溫度持續在40℃以上不退時,會出現驚厥、昏迷、多器官衰竭等急性癥狀,甚至會導致死亡,熱射病死亡率高達50%。防范風險,應多喝水、開空調,避免高熱環境。
4. 被忽略的“濕球溫度”(空氣濕度飽和時的溫度)及“夜晚高溫”往往更致命。當濕球溫度超過35攝氏度后,身體就無法通過出汗來降溫。有研究表明熱夜的短期暴露與居民死亡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隨著氣溫的升高,發生中風的危險性增大。全球度過史上最熱六月世界迎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2023年7月6日。
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23 攝氏度。一位氣象學家接受CNN的采訪時稱,這些令人震驚的新記錄可能是“至少10萬年來”的最高氣溫。而剛剛過去的六月,則被認定為全球史上最熱的一個六月。
印度、墨西哥、美國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自五月以來陷入熱浪侵襲。因高溫中暑引發的疾病死亡人數屢創新高。6月28日,墨西哥衛生部發布公告稱,墨西哥目前有112人因極端高溫死亡,其中104人死于中暑,主要集中在北部三個州,這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已超過45攝氏度。另據《今日印度》網站報道,印度北部最高氣溫達到43.5攝氏度,比哈爾邦和北方邦兩地在剛剛過去的六月份,已有至少98人因高溫死亡。今年到目前為止,印度全境因酷熱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170人。6月28日,美國政府高溫健康綜合信息系統的數據顯示,逾1.2億人處于各類高溫警戒地帶,僅德州已有17人死于與高溫有關的疾病。全美預估有50多人死于熱浪。而在中國的近鄰緬甸,已有超10人因中暑死亡。
熱浪同樣席卷中國。7月6日,北京氣溫飆升至 41攝氏度,自1951年以來,北京曾有11天氣溫超過40攝氏度,其中5次發生在剛剛過去的兩周
這座擁有220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創下了6月最熱日的新紀錄,6月22日的最高氣溫達到41.1攝氏度。但這一紀錄,在7月7日,被河南林州的44.1攝氏度打破。而另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來自漠河。7月7日,中國極地漠河也進入高溫區,天氣預報顯示,漠河的最高溫度是37度。
進入六月以來,中國一直受到極端熱浪的侵襲,氣象部門的專家表示,與前幾年相比,熱浪來得更早,范圍更廣,也更極端。
全國熱傷害急診人數大幅上升
近期持續高熱天氣的狂飚,導致多地中暑患者增多,門診熱射病提前進入高發期!
截至7月8日,石家莊已有兩人中暑去世。一位是60多歲的老人,因不愿開空調出現中暑癥狀,送醫時體溫已達41℃,經過全力救治仍不幸去世。另一位是在高溫40度時下地干活,被診斷熱射病后死亡。
另據北京日報消息,6月17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僅白天就接診了10名出現中暑癥狀的患者。當天接診的一位57歲女性患者,因在戶外帶娃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直至“叫不醒”才送醫治療,體溫高于42℃,被診斷為熱射病。很快出現了多臟器功能衰竭,經過近7小時搶救后去世。7月2日,一名北京地接導游在頤和園帶團游覽時因中暑送醫,經搶救無效而離世,醫院證明其死于熱射病。另據紹興疾控通報,紹興市已發生多起高溫中暑事件,并出現死亡病例。建筑工人等室外作業人員為主要發病人群,老年人也有一定比例的發病。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稱,北京急救中心120調度指揮中心呼叫量日均30-40例,患者以戶外工作者,比如導游、快遞小哥、驢友、城市暴走族、環衛工人居多,還有一些長期在家中臥病的老人,因為不愿意開空調而導致中暑。據了解,120接診的中暑患者癥狀都比較重,其中不乏一些熱射病患者,在救護車到達時已處于昏迷、甚至多臟器衰竭狀態。
國內各地媒體披露的熱射病死亡及因高溫引發死亡疾病人數,初步統計至少在數十人。各地熱傷害急診人數呈現大幅上升趨勢。
熱射病危險幾何?人真的會被熱死嗎?
答案是,會!
據法國一項最新的研究統計,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極端高溫是頭號殺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颶風和龍卷風死亡人數的總和更多!6月23日,法國公共衛生署(SPF)首次發布了與高溫(包括熱浪之外的高溫)相關的法國超額死亡率估計值,證明了這一說法。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高溫天氣可能導致了33,000人死亡。在此之前,法國公共衛生署每年都會發布六月至九月超額死亡率的總體評估。在特別炎熱的2022年夏季,該機構記錄了10,000人死亡,其中2,800人死于高溫熱浪期間。研究表明,熱浪是一種致命現象,至少連續三天的高溫,就有可能導致部分高危人士出現中暑。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環境流行病學家塔里克本馬尼亞認為,酷熱最嚴重的問題在于它的“殺人于無形”,它不像臺風或其他自然災害引人注意,而是無聲無息的奪走人命。
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80年以來,高溫致死的人數增加了74%。隨著氣候變遷,預計高溫將變得更加嚴重,熱浪將持續更長時間。高溫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人們的身體并不習慣這種溫度。另一項研究顯示,極端高溫與至少17種死亡原因有關,其中大多數是心臟和呼吸問題。
而據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和清華大學聯合發表在《ScienceDirect》的《過去40年中國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倍增及其歸因》的研究文章稱,排在死亡人數前三位的年份及人數依次是:2017年驚人的26,486人;2019年的21,219人;2013年20,431人。
而這些死者絕大部分均被診斷為熱射病。“熱死人”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話。嚴重的中暑(重度中暑),醫學上就叫做“熱射病”。正常人體體溫波動范圍很小,構成人體的細胞只有在37℃左右才能存活,并正常發揮生理功能。人體溫度持續在40℃以上不退時,會出現驚厥、昏迷、多器官衰竭等急性癥狀,甚至會導致死亡。熱射病死亡率高達50%,對于50周歲以上的人來說,死亡率甚至達到70%左右。典型的熱射病常見于兒童、孕婦和老人。一次熱浪對人體機能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持續1周左右。另外就是勞力型熱射病,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更易中招。石家莊那位在40度高溫天仍堅持下地勞動的患者,正屬此類。
大多數高溫導致的危害健康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中暑來得突然,且容易迅速惡化,輕者器官受損,嚴重恐致死亡。預防勝于治療,只有提早預防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避免中暑,首先要避免脫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在高溫工作情況下,至少每20分鐘喝一杯水,但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1360ml,否則會導致水中毒。當身體出汗過多而流失大量的水分與鹽分時,就會發生熱衰竭。例如,暴露在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或者進行跑步或踢足球等激烈體力活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熱衰竭的癥狀包括皮膚濕冷、起雞皮疙瘩、大量出汗、感覺虛弱或疲倦、心跳異常、肌肉痙攣、頭痛或惡心。據美國CDC統計,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是美國高中運動員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
一旦出現了頭痛、頭暈、多汗、面色潮紅等情況,或體溫明顯增高至38℃以上,甚至出現臉色發白、冒冷汗、站立不穩等虛脫表現,就要迅速轉移到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并且要及時地補充水分和鹽分。如果癥狀沒有改善,務必及早就醫。據了解,美國醫院急診室治療熱衰竭的方式為浸冰塊浴、濕敷床單和吹大風扇。
被忽略的“濕球溫度”及“夜晚高溫”除了日均高溫,被忽略的“濕球溫度”及“夜晚高溫”更致命。
濕球溫度是指對一塊空氣進行加濕,其飽和時(相對濕度達到100%)所達到的溫度。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的研究文章稱,當濕球溫度超過35攝氏度這一臨界值后,身體就無法通過出汗來降溫,但低于這一臨界值的溫度也可能是致命的。更有研究顯示,高溫的夜晚往往更致命。
2022年8月,復旦大學聯合首爾國立大學、東京大學等多國研究學者在《柳葉刀·星球健康》中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在分析了日本、韓國和中國的28個城市與夜晚高溫相關的超900萬人死亡情況之后發現,熱夜的短期暴露與居民死亡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聯。
研究稱,高溫天氣更易誘發中風,而熱夜會導致死亡風險增加40%-50%,需要隨時警惕中風風險,出現癥狀及時就醫。當氣溫上升到32℃以上時,中風的發生率較平時高66%,并且隨著氣溫的升高,危險性還會增大。
熱夜帶來的中風風險,其最關鍵的誘因就是脫水。老年人尤其要記住,多補水。半小時要喝一小杯水。嗜睡、一過性眩暈、黑曚、視物不清、鼻唇溝不對稱、雙手平舉不在一水平線、繞口令說不清等癥狀有可能就是中風前兆。對于老人與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高溫天非常不友好,對付這個天氣的重要舉措就是開空調、不要到高熱的地方去。
最后強調一句,防范熱夜帶來的中風風險,首先要舍得開空調。
溫度降下來,疾病就降下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