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紅顏禍水”,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不少帝王都因?qū)檺勖郎鴮е陆絼邮?,甚至因此而導致亡國,其中有四位最為出名,被合稱為“四大妖姬”。她們不僅各個國色天香、妖媚動人,深得君王寵愛,但卻皆對江山社稷造成了嚴重危害。
夏朝妺喜:本是有施氏之女,被稱為千古第一狐貍精
妺喜是夏朝時期有施氏之女,有施氏原本是夏朝的方國,早年臣服于夏朝,后來由于夏朝統(tǒng)治衰敗,王朝腐化,對周邊方國索要無度,一時間天下怨聲載道,有施氏遂率先帶頭不再對夏朝進行朝貢。
夏桀為了懲罰不臣服自己的方國,遂出兵攻打有施氏,有施氏兵敗,被迫獻出牛羊、美女等乞和,其中便包括妺喜。妺喜容貌極為出眾,對此曾有詩贊曰,“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裊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相傳夏桀得到妺喜之后,便開始縱情聲色、不理朝政,而且為了修建酒池而處死忠諫臣子關龍逄,又令三千名飲酒高手在擊鼓聲中下池暢飲,結果導致很多人醉酒而淹死。又因妺喜聽到撕扯繒帛的聲音,夏桀便下令宮人搬來織造精美的絹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開,以博得妺喜的歡心。
實際上,早期史料中,并未將妺喜與夏朝的滅亡聯(lián)系起來,直到春秋時期,伍子胥為了勸吳王夫差不要接納西施,才提出“美女國之咎”,將夏朝和商朝的滅亡,歸咎于統(tǒng)治者寵愛妺喜和妲己,而后世臣子為了勸諫君王不要沉迷女色,也多采納這種說法,甚至還給妺喜冠上了“千古第一狐貍精”的稱號。
商朝妲己:出自有蘇部落,商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妲己出自商朝時期的有蘇部落,故也稱蘇妲己。根據(jù)《左傳》和《國語·晉語》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1047年,商紂王為了懲治那些不臣服的部落,出兵攻打有蘇部落,有蘇兵敗之后被迫獻出牛羊、馬匹和美女妲己。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妲己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蛇蝎美人,紂王帝辛為了討好美人,不僅派人搜集天下奇珍異寶、珍奇異獸,將這些全部收集在鹿臺和鹿苑之中,以供他自己和妲己在此享樂。
此外,妲己本人也是心狠手辣,相傳她看見嚴冬時有人赤腳在冰上行走,因為感到驚奇,便命人將其雙腳砍下;又因見到孕婦腹部隆起,便又因好奇不惜命人剖開孕婦肚皮,窺探腹內(nèi)情況。此外,她還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而且剖腹剜心,而原因竟然是想要印證傳說中“圣人之心有七竅”的真假。
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商朝的滅亡與妲己密不可分,甚至認為妲己就是蠱惑紂王,導致商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實際上,與妺喜的遭遇一樣,早期史料對于妲己的記載極少,關于妲己的故事,同樣大多是由后世衍生而來。
西周褒姒:出身褒國嫁給幽王,“烽火戲諸侯”女主角
褒姒是西周時期褒國人,關于褒姒嫁給周幽王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周幽王出兵攻打褒國,褒國兵敗被迫獻出褒姒乞降;另一種則是周幽王寵信佞臣虢石父,大臣褒珦跑去勸諫結果反被關押,褒國人為了救出褒珦,遂將褒姒獻給了周幽王。
按照《史記》的記載,褒姒入宮之后總是郁郁寡歡,從來沒有展露笑顏,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懸賞千金尋求方法,奸臣虢石父遂 提出了“烽火戲諸侯”的餿主意。
于是,周幽王命人點燃烽火,各地諸侯見烽火燃起,以為外敵來犯,遂紛紛起兵前往救援,結果等他們趕到時才發(fā)現(xiàn),周幽王和褒姒正在驪山烽火臺上飲酒作樂,哪里有半點敵人的影子,這才意識到上當。
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此舉雖然討得美人一笑,但也就此失信于諸侯,結果等到犬戎果真來攻,周幽王再度點燃烽火,諸侯們再也不肯前來,結果周幽王落下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不過,根據(jù)《清華簡》的記載和歷史學家的分析,所謂的“烽火戲諸侯”實際上并不存在,西周的滅亡和周幽王之死實際上就是一場政變。褒姒入宮后為周幽王誕下一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因?qū)檺郯?,遂于周幽王八年(?74年)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侯,伯服為太子,然而此舉激怒了申后的父親申侯,申侯遂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聯(lián)手鄫國、犬戎大舉進攻鎬京,最終在驪山下殺死了周幽王,褒姒也被犬戎擄走。
晉朝驪姬:本是驪戎國君之女,一手釀成“驪姬之亂”
驪姬是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驪戎是當時西戎的一支。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晉軍取勝之后,驪戎為了求和遂將驪姬與其妹少姬獻給晉獻公,晉獻公連得兩位美女,對他們極為寵愛,后來驪姬生下奚齊,少姬則生下卓子。
彼時,晉獻公已立夫人齊姜之子申生為太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未來繼承國君之位,于是便蠱惑晉獻公將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等公子遷往邊遠地帶居住。后來,驪姬又不斷挑撥晉獻公與幾位公子的關系,最終成功使得晉獻公立奚齊為太子。
兒子被立為太子,驪姬仍然不放心,還想進一步除掉申生等人,以求徹底消除威脅。于是,驪姬便勸說太子申生祭祀母親,并囑咐其將祭祝的酒肉帶回來獻給晉獻公,而驪姬卻在酒肉中下了毒藥,晉獻公發(fā)現(xiàn)酒肉中有毒之后,殺死了太子的師傅杜原款,太子申生也自縊而死,公子重耳、夷吾則逃往他國,史稱“驪姬之亂”。
周朝時期,各諸侯往往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賜給其封地,從而使其成為公室的屏障,維持公室的絕對權威。“驪姬之亂”后,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為貴族,最終導致公室衰落,氏卿大夫崛起,為“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相較于上面三位,驪姬才算是真正的禍國殃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