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映第一天,我帶火火去看了點映后在親子圈里口碑發酵的片子:《長安三萬里》,從個人角度的一句話評價:這是一部7-8分的電影,10分的唐詩啟蒙。
大家可以先看看我的文章,綜合一下周圍人的評價,再決定要不要去看,或者以怎樣的心態去看。本文可能涉及少量劇透,我盡量只講觀感,少講劇情。
電影劇情很簡單,用官方的一句話介紹:
安史之亂爆發后數年,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
我帶火火去看之前,就問了湊點映提前看過這部片子的歷史專業朋友,片子歷史部分的真實性。朋友說,劇情里有些故事細節肯定進行了一些藝術上的改編:比如高適、李白相救郭子儀,這是李白郭子儀互救這一歷史佳話的改編(這個佳話本身也大概率是個美好的故事);比如高適從李白那里學了相撲,并以此技藝贏得了帶兵的機會;比如高適寫信給郭子儀,求他救李白,這些大概率都不是“史實”。
不過,大的歷史框架,尤其是對高適一生主要經歷的描寫,關鍵時間點的遭遇,關鍵的選擇,都是很寫實的,幾乎是還原了高適在正史中的記載。上述一些虛構的部分,也多是為了填充高適人生經歷進行的藝術加工,整體無傷大雅。(比如高適是戰略性后撤把功勞讓給別人還是那一仗就是打敗了,誰知道呢,反正史書記載他被貶了,結局吻合。任何一部歷史類的電影,如果拿純歷史的眼光去揪細節,可能都能找出不少漏洞,咱不在這上面抬杠啊。)
對一部電影來說,很還原歷史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真實的歷史缺乏起伏,無論是怎樣的英雄人物,生活也多是流水賬,更何況是高適這種半生務農的選手,而且導演似乎也沒有做取舍,把史料里記錄的高適一生詳盡的拍出來了,這就導致片子近三個小時,有些過長,所以網上會看到一些吐槽。劇情起伏不夠,缺乏戲劇沖突,或許會成為這部電影在成人口碑里的絆腳石,但如果我們從語文和歷史啟蒙的角度看,這部片子簡直是寶藏。
我們之前在《》,以及《》中都提過一個背景板的概念:課本知識都是硬核知識點,要想理解這些知識點,除了弄懂課本,我們還需要和教材一樣的邏輯條理,但能和教材內容形成良好補充與互動的知識積累,這些讓知識點連貫起來的內容,我們就叫做背景板。
《長安三萬里》這部片子就生動的詮釋了知識“背景板”的含義。對孩子來說,詩人、李白、高適、長安、邊塞、安史之亂都是一個個粗略的概念,但這部電影用劇情和畫面,為孩子們理解唐詩和唐代歷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就像在語文課時,老師們一定會給孩子講一個“邊塞詩”的概念,可很多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但看了電影中高適軍旅生涯的部分,他們起碼能知道,原來邊塞詩人們的詩是在這種地方寫出來的呀!再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時(岑參),應該一下就能腦補出漫雪紛飛的場景。而看著高適在浴血奮戰,將軍卻在營地里歌舞升平,再讀“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憤慨。
比起學幾首具體的詩,這部電影給我們還原了唐詩的各種場景,讓唐詩變得不再陌生,讓詩人變得生動,就是我認為的,這部片子對孩子最大的價值。
社會上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孩子小時候只管背詩,長大了自然會理解。
就像電影里,高適的小書童說,自己讀不懂王維的詩,高適回他說:“以后就懂了”。
以后就懂,這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但如果孩子現在就懂,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舉個電影里出現的詩: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常規方式下,我們會向孩子解讀每一個用詞,每一個句式,最后得出結論:李白很開心。孩子們也要背下來,李白很開心。偶爾還可能背串詩了,讓李白悲傷一下。
但在這部電影里,我們跟著李白的人生軌跡,看他得意,看他失意,看他誤入歧途慘遭流放,于是在他最終被赦免時,我們看著他仰天大笑,看著他扔掉船槳,看著他和群鳥共舞,看著他吟唱《早發白帝城》,我們還用得著跟孩子們說,李白作這首詩時很開心嗎?
這就是背景板的意義,也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這部電影有點像我們一直推薦的《》,只不過三萬里是片子,順帶著當一下背景板。中國通史則是純純的背景板,順帶著當一下片子。
除了李白和高適,盛唐的其他記憶:杜甫、王維、王之渙、崔顥、孟浩然、王昌齡、岑參、賀知章、李龜年、玉真公主、熱鬧的岐王宅子(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也悉數登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些都是刻在我們血脈中的句子,當這些人,這些事,這些場景出現在我們眼前,只感覺時空交錯。以至于現場時不時就要來一場小朋友的集體小朗誦(《春曉》和《靜夜思》是大朗誦)。這也是我第一次不討厭看電影的時候有“說話聲”,甚至在孩子們背詩時會生出些許的感動,看到文化的傳承。
在唐詩學習中,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詩人所屬的時代。李白杜甫放在一起說多了,很多人以為他倆同齡。但通過電影,倆人的年齡差一目了然,也會對其他人物的關系產生串聯,加深對時代和人物的理解。就像電影中,青年杜甫說最喜歡高適的那句“清風幾萬里,江上一歸人。灑脫至極”,可經歷了唐朝的由盛轉衰,目睹太多“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后半生的杜甫,卻成為了文風最苦最悲憫的詩圣。
除了唐詩以外,電影里對唐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也多有涉及,比如持節、薦舉,科舉,還有商人及其后代是“下民”,不允許參加科舉這類社會現象,都被融入情節展示在電影里。
當然,如果寄希望于這樣子的電影來給孩子做歷史和語文啟蒙的背景板,未免太過奢侈,也不現實,畢竟這片子幾年才出一部。但這部電影確實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哪怕是出于功利角度考慮,也要重視一下孩子的知識背景板,因為確實有用。
最后提一句,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先帶孩子讀讀電影里出現的詩(不用全部,多少會一些都會比完全沒背過唐詩強),然后再去看電影,這樣子啟蒙的效果會好很多,觀影體驗也會好很多。畢竟這部片子實在太長了,也沒有神話元素刺激眼球,不靠熟悉的唐詩提神,堅持看下去也是個挑戰。
關于電影里出現的詩詞,我自己總結了一些,也從網上扒了一些,還從咱們群里大家的討論中扒了一些,簡單匯總在這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上李邕》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扶風豪士歌》
李白
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
我亦東奔向吳國,浮云四塞道路賒。
東方日出啼早鴉,城門人開掃落花。
梧桐楊柳拂金井,來醉扶風豪士家。
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
雕盤綺食會眾客,吳歌趙舞香風吹。
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報恩知是誰。
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
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相和歌辭 采蓮曲》
李白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落第長安》
常建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寄遠十一首》
李白
玉箸落春鏡,坐愁湖陽水。
聞與陰麗華,風煙接鄰里。
青春已復過,白日忽相催。
但恐飛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夢,日夜向陽臺。
《題玉泉溪》
湘驛女子
紅葉醉秋色,碧溪彈夜弦。
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宋中十首》
高適
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
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臺。
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行路難》
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南陵別兒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別劉大校書》
高適
昔日京華去,知君才望新。
應猶作賦好,莫嘆在官貧。
且復傷遠別,不然愁此身。
清風幾萬里,江上一歸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采蓮曲》
賀知章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雜曲歌辭》
李白
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
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
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欲安歸。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擬古十二首 其九》
李白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后更嘆息,浮榮安足珍。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李白
其一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
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獵獵過尋陽。
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其四
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其六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其七
王出三山按五湖,樓船跨海次陪都。
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其八
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
其九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其十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云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子夜吳歌 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代扶風主人答》
王昌齡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傍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與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別韋參軍》
高適
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世人遇我同眾人,唯君于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有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筑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李白
爾從咸陽來,問我何勞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飛一雁秦云秋。
坐來黃葉落四五,北斗已掛西城樓。
絲桐感人弦亦絕,滿堂送君皆惜別。
卷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
明日斗酒別,惆悵清路塵。
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
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
一朝復一朝,發白心不改。
屈原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
折翮翻飛隨轉蓬,聞弦墜虛下霜空。
圣朝久棄青云士,他日誰憐張長公。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李白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
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馀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極少推薦電影,但這部,真心覺得中小學生都值得看一看(微博還看到有些班級組織了包場),孩子們要面臨考試,不管為唐詩還是為歷史,這部片子都是很優秀的背景板知識。
網上對電影最大的批評,似乎就是說魔改貶低李白,美化高適。可這部片子本就是高適視角的講述,從年輕時的閃亮灑脫,到一次次酒后忘記約定的不著調,那都是高適看到的李白,從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可能很多李白粉,喜歡的是課本上的李白,一個熱愛人民的好人,一個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天才。但如果真的熱愛唐詩唐史,細讀過李白更多作品,可能就會發現,高適視角的李白,是個更立體完整的李白。影片塑造的他,不完美,但卻讓人心生感動。不瞞大家說,在李白對著離去的高適大喊“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這首詩二十年前就是我照著你寫的”時,我眼睛一下就熱了。曾經腦海中那個恃才傲物放蕩不羈的天才,卻能發自內心地欣賞自己那個看似木訥笨拙的朋友。我愿意相信李白數次忘記約定是真的,但把高適當最好的朋友也是真的,拿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鼓勵高適也是真的,是一個更值得擁抱的有血有肉的人。
兩個多小時中,李白和高適的一生,跨越著時間的長河極力呈現,兩種人生觀交相呼應,誰也沒準備說服誰,各自選擇各自精彩。李白的一生本就是坎坷潦倒的一生,就像由盛轉衰的大唐一樣,不再仰天大笑,不再意氣風發,但他的浪漫主義卻一直在。能透過不甚完美的表象,識別出李白的非凡和偉大,或許才是真正的粉絲和知音。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