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巴厘島是世界游客向往的度假勝地,當地旅游資源豐富,尤其以自然景觀聞名,島上有多種地貌,海岸與山地共存。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島上存在眾多的野生動物娛樂景點,包括大象、海豚、獼猴、海龜等1300多只野生動物,因此這里也成為了全球旅游行業商業化野生動物娛樂的一個縮影。
在已售賣或被推薦的巴厘島旅游項目中,與野生動物“零距離”互動項目也“自然”地出現在了旅游公司的產品列表里或者成為旅游平臺上推薦的項目,繼而動物們也作為旅行照片里獨特的“主角”被頻繁地分享在社交平臺上。那么照片里的野生動物們,它們過的怎么樣?親眼目睹后,我們認為有必要把它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初遇海豚
度假勝地巴厘島(Bali),成為了我疫情三年之后第一個出境旅行的目的地。巴厘島位于印度尼西亞中部,坐落在赤道偏南一點,于是這次旅程也成為了我第一次跨越赤道的旅行。
印度尼西亞被譽為“萬島之國”,巴厘島是印尼全國1.7萬座島嶼里著名的旅游圣地。于是,當我踏上南半球的這個島嶼時,有一種可以和許多海洋動物相遇的期待。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巴厘島上一家提供和圈養海豚“零”距離互動的景點。
(海洋公園的價格表:價格不菲的海豚互動活動)
進入這座海洋公園,仿佛來到了一個熱帶度假酒店的游泳池,游泳池的水是藍色的,看起來也“清澈”,水池邊有座椅可以供游客休息。據介紹,主水池是場地里最大的水池大概有約400平方米,最深處可到10米。這里生活著9 只寬吻海豚,它們被分成了兩組分開圈養:一組是5只海豚,另一組是4只海豚。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兩組海豚不能都在主水池中游泳,因此總有一組海豚被圈在一個很小的水池中。
我們剛走到水池旁邊,海豚們就立即游過來,將頭不斷探出水面,做出上岸的動作[1],仿佛是歡迎前來的游客。和我們一起進來的游客大多都是帶著小朋友的家庭,他們換好了游泳衣,準備和工作人員走到主水池后面比較淺的地方,進入泳池來和海豚“親密”互動。看得出小朋友們都尤為興奮。
(前來“歡迎”我們的海豚,自己不斷表演上岸)
(海豚“上岸”與游客零距離互動合影)
我站在岸邊,看到海豚們在訓練員的指揮下和游客一一互動,海豚可以做出拍手歡迎、點頭等一些列動作,每做完一個動作,訓練員就會給一點食物,是冷凍后再解凍的小魚。看得出海豚們訓練有素,然而表演的動作和其它海豚館的海豚們的表演技能大同小異。最后為了抓拍最值得紀念的精彩照片,游客還會游到到水池的中間,訓練員讓2只海豚從他們的頭頂飛躍跳過。
海豚為什么可以訓練有素
當這一批游客完成了40分鐘左右“與海豚互動”的活動離開后,訓練人員全部回到了水池邊的小屋里。我以為這可能是這些海豚自由休息、與同伴互動的時間,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終于可以在主水池中“暢游”的海豚們,卻整齊的全部聚集在主水池的一角,不斷地將頭伸出水面,一直向訓練員所在小房子張望。就如同我們剛剛進來,它們一直在池邊張望一樣。
于是我又等了20分鐘左右,這時訓練員們集體走出了小房子,每人手中拎了一桶魚,原來海豚在等待它們的食物。這時候,訓練員放出了上午一直關在小池子中的那一組海豚,而將剛剛與游客互動的那一組海豚被引入小水池中。隨之而來的是新的一批游客被領進了場地,他們開始準備更換泳衣進入泳池與海豚互動體驗。同時,海豚們也換好了“班”。
此刻我的心情是復雜的,也許每一批游客都抱著與海豚難得親近一次的想法,但是生活在這里的9只海豚,卻一直為獲得食物而循環往復。
(為了換取食物,努力配合的海豚,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在淺水區互動)
目前訓練海豚,最常見的方法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就是用食物來激勵海豚做出一系列行為或表演雜技。這也就意味著,對于這些動物而言,只有成功完成指定的雜技動作后才能獲得食物。在訓練過程中,訓練員會故意營造動物的饑餓狀態,來強化掌握食物供給的關系,來更好的控制海豚。這種訓練方法,很顯然已經摧毀了動物自然進食能力和覓食的動力。
同時也可以看到,在小池子里,海豚在池中繞圈游,重復同一個動作,明顯是刻板行為的表現。刻板行為是一種沒有明確目的或功能的重復性運動。當動物由于長期受到限制或缺乏自由行動的機會時,催升的壓抑狀態往往導致刻板行為的產生,這是福利狀況不佳的圈養野生動物會出現心理疾病或神經紊亂的癥狀。目前,僅在圈養動物中才會觀察到刻板行為,野生動物從未展示出類似癥狀。
2017-2023年
巴厘島上海豚館的變遷
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最新的報告顯示,2017 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曾經考察過巴厘島上的三個海豚館,現均已關閉。據報道,這是由于海豚的生存環境過于惡劣導致政府部門拒絕繼續簽發經營許可證。此外,巴厘島開設了海豚康復、救助和放歸中心,以便收留這些獲救的海豚和未來救助的用作娛樂的海豚。2019 年,一家酒店圈養的4只海豚獲救,并于 2022 年被放歸野外。然而,并非所有該景點的海豚都能回歸自然。
與此同時,全新開設的一家海洋公園于 2019 年開放,就是我們這次參觀的景點,其圈養的9只寬吻海豚中,有5只來自一些已關閉的景點。然而這些海豚,仍被用于給游客提供零距離互動活動,包括與游客一起游泳、拍攝“海豚之吻” 照片等。雖然這 9 只海豚的生活條件比之前報道的已經關閉的海豚館提供的條件稍好,但和它們的野外同類相比,仍然相去甚遠,要知道野外的寬吻海豚每天游動數百公里,自由的覓食以及與其它海豚互動。
(度假酒店般的泳池,但和海豚的家相去甚遠,沒有豐容措施,水泥四壁,只有簡單的遮陰網遮蔽烈日)
聚焦海豚
“海豚”一詞所指向的并不是特定的物種。“海豚”是對海豚科的一類水生哺乳動物的統稱,虎鯨、領航鯨、擬虎鯨、點斑原海豚、寬吻海豚和瓜頭鯨都屬于海豚科。旅游娛樂業中的海豚通常都是被歸入“海豚科”的小型物種。海豚廣泛生活于世界各大洋,在內海及江河入海口附近的咸淡水中也有分布,個別種類見于內陸河流。
印度尼西亞生活著世界上超過一半種類的海豚,富饒的淺海與島嶼之間的海峽是這些高智商的海洋哺乳動物理想的棲息地。巴厘島附近最常見的海豚是印度洋 - 太平洋寬吻海豚(東方寬吻海豚)和飛旋海豚(長吻原海豚)。海豚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集結成大小不一的群體共同生活,因其高智商和敏捷性而為人們熟知。在野外,海豚的活動范圍可以延伸數百公里。它們在數量不同(介于數只到30多只之間)的群體中形成了緊密的社會紐帶。在野外,海豚可以自由的互動,也可以離群索居。
雖然在印度尼西亞,包括巴厘島在內,游客有很多機會能夠看到野生海豚,但依然有這樣的景點以圈養海豚作為營利的工具,吸引游客付費參與。這背后傳達出的信號也讓前來的游客接受了“生活在游泳池中的海豚沒有什么問題”的錯誤認知。值得擔憂的是,調研結果證明許多印度尼西亞旅游娛樂景點的海豚來自于野外的非法捕獲。
(海豚與游客零距離互動合影)
作為游客我能做什么?
負責任的旅行是很多游客的選擇,而如何做出負責任的旅行選擇并沒有那么容易。作為游客在旅行規劃時,如果涉及野生動物,可以站在動物的角度多做一些思考,以及前期調研。有的時候動物的痛苦往往非常隱蔽和難以發現,比如生活在海豚館中的海豚,我們得到了一張照片和難忘的體驗,而海豚得到的是為了食物而強迫自己成為營利工具的生活。
游客可以通過不參與會造成動物傷害的活動,比野生動物表演,觸摸或零距離與野生動物互動的娛樂活動,表達對野生動物責任和關愛。
(野外生活的海豚群落)
名詞解釋:
【1】上岸(Beaching)是一個海豚表演中的雜技動作, 海豚接到命令后需要完全從水中脫離并俯沖到水池的側邊上,這是違反鯨豚類動物的自然習性的,會造成身體損害。出水之后失去浮力的海豚會承受自己身體的所有重量,造成內臟受壓甚至導致呼吸困難。海豚離開水的時間越長,出現中暑和脫水的幾率越大。
(本文圖片全部來源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14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協會長期致力于動物保護工作,活躍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協會擁有聯合國全面咨商地位,在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