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嵊州有很多的特色小吃:年糕、榨面、小籠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籠包了,這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一種美味。小籠包肚皮圓鼓鼓的,頭頂呈旋渦狀,外表看起來像一個胖娃娃,使人想多吃幾口,柔而軟的外皮一要下去,鮮美的肉汁立刻“鉆”入你的嘴巴,沁人心脾。薄透松軟的外皮、香濃多汁的餡料,每天早晨,一屜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就能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作為中國的一種常見的早餐,小籠包溫暖了幾億中國人的胃。
嵊州小籠包
嵊州小籠包值得推薦,不止因為它好吃,還因為這個小吃里蘊含著一種精神,我稱之為小籠包精神。小籠包的起源有個傳說,據清道光《嵊縣志》記載:“甑山,在縣北十里,傳大禹遺跡,俗呼石蒸籠,亦名甄石,其地有禹妃祠”。
相傳,當年大禹在剡溪(嵊州地界最重要水域)治水,禹后在附近的甑山上蒸饅頭為禹保障后勤,并以饅頭奉祭神靈以保佑治水成功。而這些祭祀后散落在甑山剡水之間的饅頭,化為現在拳頭大小的叫“禹余糧”的石頭,人們稱為“石饅頭”,后人受此啟發,用面粉做成了小籠包,成為民間美食。
瞧瞧,連起源的傳說都和這么拼的祖先有關。
而真正的起源,據《嵊縣志》記載,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一位陳東升先生對小籠包進行改良并在嵊州市心街開出了第一家小籠饅頭店,“嵊州小籠包”的時代才算真正開啟。而這90年間,嵊州小籠包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漸形成了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局面,這不僅有本地政府近年來品牌營銷、技術培訓、金融支持的功勞,更是歸功于那幾萬不怕吃苦、勤勞敢拼的嵊州小籠包人走南闖北地傳播。實話說,在這一點上我是真佩服他們,大概從大禹、越王勾踐那些大卡司開始,這一方水土上的人們就已經深種下了不屈服于環境、奮發圖強的種子。
嵊州小籠包
嵊州小籠包的做法并不難,首先包子皮分兩種形式,一種是發面的,一種不發的類似厚一些的餃子皮。餡料基本也是兩種,純肉的和豆腐的。肉餡兒的和餡兒的時候,一般會加一些皮凍之類的膠質,以便讓包子餡兒和皮融合地更親密,口感更加綿潤鮮香;豆腐餡的,用料就是普通的軟嫩南豆腐,加豆瓣醬之類調味。個人觀察發現,似乎肉餡兒的多用發面皮,一籠蒸出來白白胖胖擠成一團和氣;而豆腐餡兒的多用不發面的皮,面皮盡量做到晶瑩剔透,讓里面流著紅油瑩白鮮嫩的餡兒若隱若現。
嵊州小籠包
嵊州小籠包因講究質感“皮薄餡多,韌滑有彈性”、觀感“收口留孔,形似鯉魚嘴”和味感“蔥香肉鮮,飽滿有嚼勁”,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上世紀初嵊州人陳東生對小籠包進行改良,并在當時的市心街開了第一家小籠包店。歷經多年的發展,嵊州小籠包隨著天南地北闖世界的嵊州人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甚至走出了中國,走向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小伙伴們,嵊州小籠包,一口一個,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