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底,馬來西亞柔佛州西部,一戶富裕的家庭之中,男主人陳恩求拿著一張報紙,看得有些出了神。
這張報紙上刊登著一則消息——《南僑總會第六號通告》,這是時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發出的號召,號召華僑中年輕司機、汽修工回國服務,為祖國后方的大動脈——滇緬公路運輸,貢獻力量,與正在受難的祖國同胞們,并肩作戰,共同抗擊倭寇。
陳嘉庚
自從“九一八”事變之后,祖國的苦難時刻牽動著萬千南洋兒女們的心,陳恩求自然也不例外。
每次南僑總會發起募捐,陳恩求都會踴躍捐款,他覺得這是自己在為遙遠的祖國,所應盡的一份力。
陳恩求靠著多年的汽車駕駛、修理技術,在當地有一份不菲的收入,有著四個兒女的他,家庭和睦幸福。祖國受難,陳恩求自謂不能扛槍共赴國難,因此,每每以多捐款抒懷。
但這次,他猶豫了,自己不就是這上面所號召的人嗎?此刻,祖國需要自己,自己應該去,和眾人一起,共赴國難。
陳恩求下定決心回國,但臨報名的前一晚,看著一旁熟睡的妻子,他猶豫了,晚風吹拂窗簾,靜謐的夜晚,熟睡的妻子、隔壁安睡的子女,一旦自己作出了那個選擇,就必須與眼前的這一切,暫做割舍。
雖說滇緬公路是大后方,但戰地之上,沒有絕對的后方,自己回到祖國,必然要面對的一個殘酷現實,便是為國捐軀的可能。
思索良久,第二天,陳恩求報名之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陳介文,為的是名單公布之時,不為家人所知。
但紙包不住火,這么大的事兒,怎么可能瞞得住。
南僑機工群像
自己報名第三批回國服務華僑機工的事情,不久便被妻子知道了,令陳恩求意外的是,妻子沒有絲毫的埋怨,反而為他悉心準備好了一切歸國的所需衣物、物品。
妻子的堅定支持,給了陳恩求無限的鼓勵,他對妻子許諾,等打完日寇之后,自己便回來陪伴妻子兒女們,再也不會離開大家了。
到了啟程的那天,陳恩求背起行囊離家,四個孩子將他團團圍住,已經懂事的大女兒、二兒子,抱著陳恩求哭道:
“爸爸,請不要走,不要離開我們!”
兒女的哭泣,讓原本已經心如磐石的陳恩求,不禁躑躅了起來,看著兒女們那婆娑的淚眼,陳恩求低著頭,說不出半句話來。
還是賢惠的妻子,最后輕輕撥開了子女們的手,她拉著孩子們,看著即將離家的陳恩求,深情地說道:
“孩子們呀,爸爸這是去打日本鬼子!等爸爸把日本鬼子趕出我們中國之后,爸爸就會回來了!”
多年以后,白發蒼蒼的陳恩求,再次見到已經為人奶奶的小女兒,眼前登時浮現出當年的離別場景:
“兩歲的小女兒一直抓著他的褲腿不放,哭著喊著爸爸不要走,最終被妻子硬拽開的情形,當時妻子向他擺手,讓他趕緊走。他扭過頭,身后傳出了孩子們的放聲大哭之聲,那一刻,五味雜陳。”
上了船,陳恩求最后看了眼站臺上,向著自己揮手的母子五人,心里默念著,等著我,等著我,我一定會回來。
然而,當時的陳恩求卻萬萬沒有想到,有些人,一別便是一輩子......
戰地艱辛
汽笛聲聲,在唱著《告別南洋》的歌聲中,船只啟航了。
陳恩求和同行的年輕機工們,懷揣著報國的熱誠,憧憬著在祖國的大后方,為抗戰輸血、運輸的情形。
然而,當他們真正到達那個戰場之后,他們才徹底了解到,戰爭到底有多么殘酷,即便是在后方,死亡猙獰也是無處不在。
當時,國民政府將南僑機工運輸大隊,放在了滇緬公路之上,最為至關重要,也是最為險要的路段——畹町——遮放——芒市。
滇緬公路
這條路線,北出龍陵縣,隨后海拔攀援陡升,不久又旋即直跌怒江河谷,隨后再次盤旋直上海拔2300米的群山,爾后經保山、下關,直至省會昆明。
一條公路,橫穿亞熱帶、溫帶、山地高寒氣候帶三種氣候,期間有絢爛盛開的山花,也有莊重肅穆的雪山。然而,在這讓人流連的美景背后,卻充斥著處處難以躲避的殺機。
為了切斷中國大后方的供給線,日本派出大量飛機,對公路沿途進行轟炸,陳恩求他們很多時候,為了從敵人的炸彈底下搶運物資,往往與飛機上演了奪命飆車的場景。
上面飛機掃射,下面汽車狂飆,年輕的司機們往往忽視了,這是在滇緬公路之上,盤旋、繞彎,松軟的公路路基,沒有任何標志的轉彎、斷路,而路的下面便是深不見底的河谷。
年輕的生命,在為祖國做抗爭的同時,也壓上了自己的生命,在這條道路上,陳恩求目睹了無數次生離死別。
有人曾做過統計,當年滇緬公路機工的犧牲率——千米三人,這蜿蜒的公路上,兩邊佇立著多少位英魂。
每次下車抵達目的地后,陳恩求都會目視南方,望著家的方向,默默地為自己打氣,一定要活下去,回去見自己的家人。
然而,三年后,噩耗突至......
噩耗傳來
1942年1月7日,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淪陷,日軍對當地華人展開“肅清”行動,日軍對于當地與抗日華僑相關的民眾,進行了無差別的屠殺。
當時,南僑機工的親屬們被日軍“鑒定”為敵僑,隨后被紛紛處決,陳恩求的妻子,也慘遭日軍的殺害。
當時,陳恩求的妻子遇害之后,被日軍拋尸荒野,驚恐的孩子們求助于親友,才最終將母親的尸骸草草掩埋。
日軍進攻東南亞的消息傳來之后,聽到日本人專殺回國參戰的華僑家屬,南僑機工們無不撕心裂肺,泣不成聲。
陳恩求和其他南僑機工們一樣,那個時候想方設法從各種渠道打聽南洋的消息,但日軍占領南洋之后,嚴密封鎖消息,根本無從得知家中發生的任何情況。
與家人失去聯系的陳恩求,每每從夜里驚醒,只能默默地祈禱著,家人的平安。
那個時期的白天,陳恩求像上了發條的機擴一樣,悶著頭不停地運輸,用疲憊、工作來麻痹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的思鄉、擔憂之情......
苦苦的期盼
在日軍占領馬來西亞的那段時間里,失去母親的孩子們,在苦難中迅速蛻變,年長的姐姐雖然只有十四歲,但已經學會了用稚嫩的身軀,撐起這個殘破的家庭。
她必須堅強地活下去,因為身后還有三個幼年的弟弟、妹妹們,需要自己的庇護、照顧。
母親死了,自己便是在這個亂世當中,弟弟妹妹眼中唯一的光。
大女兒輟學,為別人漿洗衣物、學著縫縫補補,用微薄的收入,勉力支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每當月夜之時,四個相互依偎的孩子們都會望著遠方,最小的妹妹仰頭問著姐姐:
“姐姐,爸爸會回來嗎?”
“會的,一定會的,爸爸答應過我們!”大女兒一臉堅定地回答著,安慰著弟弟妹妹們。
時光荏苒,一晃到了1946年,日本已經投降半年了,南洋機工也陸續得到批準,開始返回南洋了。
這段時間,碼頭之上,經常能夠看到四個衣衫襤褸的孩子們,手拉著手,站在碼頭之上,翹首眺望。
他們的目光在每個下船的人們身上流轉,這炙熱的目光,從期盼轉到失落,最后成為了深深的絕望......
爸爸沒有回來。
養我的弟弟妹妹們
抗日戰爭雖然勝利了,但一個獨立富強的祖國,并沒有出現,隨后爆發的內戰,使得尚未離去的南洋華僑機工們,無法把握自身的命運。
先前滇緬公路被切斷之后,一部分機工轉去隨同遠征軍入緬,一部分留在國軍部隊內,從事其他運輸工作。他們中有許多人,后來沒能順利歸國,裹入了隨后歷史浪潮的顛簸之中,在大時代的浪潮之下,個人的意愿,是微不足道的。
陳恩求也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能踏上返回南洋的歸途。
但他的心,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南洋的那些親人們,妻子,孩子們,他們還好嗎?
苦盼多年,最終卻盼了一場空,陳恩求的幾位子女們,帶著深深的失落,最終離開了碼頭。
圖片摘自網絡
爸爸不回來了,但生活還要繼續,看著日益長大的弟弟妹妹們,那襤褸的衣衫,面黃肌瘦的身體。
陳恩求的大女兒知道,必須下定決定,做出那個決定了。
隨后,她找到了親戚,托他們給自己說媒。當時的她只有十六歲,親戚們問她有什么條件和要求?
陳恩求的大女兒平靜地回答道,我只有一個要求,那個人可以養活我的弟弟妹妹們。
就這樣,陳恩求的大女兒出嫁了,當天,進入對方家門的還有三個對未來充滿忐忑的孩子們,他們與姐姐,相依為命。
爸爸呀,我們等了你整整四十五年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一晃已經到了1984年,這一年,距離陳恩求離開家鄉,已經整整過去了45年。
當年那個意氣風發,一心為國的年輕人,已經變得白發蒼蒼、佝僂不已。
當他接到前往香港與子女們相聚的通知之時,陳恩求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放聲痛哭起來。
香港,華麗的酒店之內,陳恩求看著已經為人祖母的小女兒,回想起45年前,對方拉著自己褲腿不讓離去的情形,往事仿佛如在眼前,歷歷在目。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一眾兒女的簇擁之下,哽咽哭泣著。
當女兒問起,自己為什么不回南洋的時候。
陳恩求長嘆一聲,幾十年的過往,辛酸一下子涌上心頭,想要解釋,卻張了張嘴,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了,只有心頭的那句,造化弄人,世事無常。
感謝閱讀,這是《他曾為國之英雄無名》的第4篇,這部合集收集的是近代為國赴難的英雄、先烈們,他們有的早已名垂青史,如同天上璀璨的星辰;有的則隱沒在歷史之中,高光的時刻無人知曉,死去的時候寂如秋草。
我的任務則是,將他們真實地呈現給大家,讓他們這些曾經為國的英雄、先烈們,在紛紜浩瀚的網絡信息當中,能夠為更多人所知,為更多人所識,讓后世的我們能夠知曉、銘記,那個人,那些人,他們曾經來過。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后續持續更新,歡迎閱讀,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
《南僑機工紀實》
澎湃新聞:勿忘華僑抗戰史,陳曉卿力薦紀錄片《南洋機工》
昆明日報:《南僑機工》3000英雄留下一座豐碑
抗日戰爭紀念網:不復山河誓不休 南僑機工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