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義尊、義方彝yí
義尊
周成王時期器 傳山西洪洞縣南秦村墓地出土
現藏:山西青銅博物館
義尊通高34.2厘米,重7.2千克,容積3600ml。
義尊整體造型為筒形三段式,自上向下裝飾有四條勾狀扉棱,敞口,鼓腹,下接圜yuán底,圈足,下有矮凸臺。整體造型與大名鼎鼎的何尊一致。
整體以云雷紋打底,上部裝飾有八組蕉葉紋,蕉葉紋內是倒置的獸面,下有一圈鳳鳥和夔kuí龍合體組合的紋飾,腹部主體飾兩組獸面紋,圈足上有折角獸面紋。
內底有23字銘文。
義方彝yí
周成王時期器 傳山西洪洞縣南秦村墓地出土
現藏: 晉商博物院
義方彝帶提梁通高49厘米,蓋高22.5cm,重17.35千克,容積8000ml。
義方彝整體像一座小房子,周邊共有八條勾狀扉棱,方蓋作四阿ē式屋頂(廡wǔ殿頂)。
整體以云雷紋打底,腹部和蓋子主體飾獸面紋。
義方彝最奇特的是有提梁,提梁的底部裝飾有獸面,長著獠牙,角上裝飾五齒掌形目紋。
這是目前所見唯一一件帶提梁的方彝。上海博物館有一件商晚期的小臣卣,蓋子小于肩,與方彝造型不同。方卣和方彝的另一個區別是:卣的蓋子和器口是子母扣的,蓋子是子口插入器口的,而方彝的蓋子和器口沒有扣合的結構。
為什么把這兩件器物一塊寫呢?是因為這兩件器物銘文一致,是同時鑄造的一組禮器,隨葬在墓葬中。這兩件器物都是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時追回的,經過證實,知道是盜掘自山西省洪洞縣南秦村。此處有南秦墓地,主要遺存屬兩周時期,曾出土山西唯一一片西周的帶文字甲骨,可能是某諸侯國的國都。
義尊內底,義方彝的蓋子和內底都鑄有基本一致的銘文,內容是:“唯十又三月丁亥,珷王賜義貝三十朋,用作父乙寶尊彝,丙。”
意思是:十三月丁亥這天,武王賞賜給“義”貝幣三十朋,他作這筆錢做了禮器祭祀自己的父親乙,丙族。
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三年后就去世了,有武王名號的青銅器極罕見,以前介紹過的利簋中有也這個“珷”字。關于“珷”字到底是周武王在世時候的稱謂還是死后的謚號?歷代專家多有訴訟,目前一般認為“珷”是謚號,如果記錄在世周王的賞賜行為,會在銘文中稱“王”,而不提名號。
所以義尊、義方彝是周成王時所鑄器物。
另外引人注意的是銘文中的“父乙”,乙是天干名,是商人的“日名”風俗,商人會用出生日的天干做自己的名字(“日名”的規則有爭議)。
還有族徽“丙”,丙族銅器從商王武丁時期到西周初的昭王時期,存在了至少三百年。山西在晉中盆地南緣的靈石縣旌介村,發現了三座商墓,銘文多有“丙”字,是商后期丙族的聚居地。丙族是商王朝的友好部族(或者祖先出自商人的王族),為商王扼守西北的邊疆。
義尊、義方彝顯示:到西周時,丙族歸順了滅商的周人,受到周武王的賞賜。從史料上看,或許是商王文丁時,周文王父親季歷去討伐“燕京之戎”(今忻州寧武縣附近)時,路過丙族的屬地,建立了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