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火了,其中有少年時期靈動的杜甫。
杜甫的一生都在為理想而奔走呼號。
最近讀了葉嘉瑩先生的《迦陵說詩 葉嘉瑩說杜甫詩》,才知道他為什么叫“詩史”和“詩圣”。
如果說李白是飛到天上的一朵云,那么杜甫就是踏踏實實站在地上的一座山。
杜甫的深厚表現在忠、真、拙、全四個字上,讀懂這四個字,你就讀懂了人生。
01
杜甫的先祖杜預,文武全才,注解過《左傳》,司馬氏篡奪魏的政權后改國號為晉,消滅了孫吳,率軍出征的就是杜預。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奠定初唐五言律詩基礎的詩人。
而他的外祖母是唐朝宗室李琮的女兒。
武則天掌權后要殺掉李氏家族,義陽王李琮獲罪入獄,當差役去捉拿他的兒子時,因小兒子太小,只想要帶走大兒子,小兒子挺身護著哥哥,最終兩個孩子都被殺。女兒穿著布衣每天到監獄給父親送飯。
從中看出,這家人具有“孝悌”的傳統。
出生在這樣“奉儒守官”的世家,杜甫天生具有一種忠義的思想,而且這種思想貫穿了他整個一生。
即便到了后期,他本人不得重用,生活窮困潦倒,他也堅守初衷。
杜甫生于開元元年的前一年,唐玄宗繼位后,提倡文教,發展經濟,任用賢能,開創了開元盛世。
生長在這樣的盛世,杜甫7歲就開始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鳳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
二十多歲游歷到泰山,寫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自己以后一定要爬到山頂,其他所有山峰都像是俯在腳下了。
到長安后寫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說自己如果能在朝廷做事,就可輔佐君王成為堯舜之君,使社會風俗變得淳良。
他年輕時的陽剛之氣和遠大志向,從他的詩中呼之欲出。
儒家有“士農工商”的排序,“士”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為士大夫們是為社會提供思想和秩序的,他們的精神核心是以天下為己任,把天下興亡當作自己理所當然的責任,所以受到尊重。
后來,《儒林外史》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都描寫了做官的人貪贓枉法的行為,那不是真正的儒家精神,是已經墮落的“士”。
杜甫繼承的是真正儒家所倡導的輔佐君王開創清明世界,使人民大眾生活安定幸福的精神,所以他的“忠”就具有了普世價值。
02
一般的詩人寫個人感情很感人,比如李商隱,寫了很多被壓抑的、求而不得的愛情,這種感情不符合儒家社會倫理,但主人公還要堅持,就顯得很真摯,很感人。
但對于國家、人民和對于妻子兒女的感情,因為合乎倫理道德,有時候寫出來反而顯得教條和虛偽,像是講大道理一樣,乏味空洞。
可杜甫的偉大就在于他把這種感情寫得深刻和真摯感人。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文以載道”,因為他是堅信這個理念的,是用生命來書寫詩篇,用生活來實踐詩篇的。
比如,安史之亂初起時,杜甫在長安只是個倉庫管理員,他很擔心暫居奉先鄉下的妻子兒女,急急地從長安奔奉先,寫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其中,“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表達他不忍心離開朝廷,因為從小到大,他經歷了開元之治,那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玄宗曾是一位多么勵精圖治的好君主啊。
儒家傳統中,君主國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父母年老多病犯糊涂了,你卻撒手不管了,那還是人嗎?
這是他對君主對國家的真摯感情。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說明他很惦念妻子兒女。
當時正值北方嚴冬,杜甫家十口人被風雪隔絕,上一年剛剛經歷了霖雨傷稼,糧食歉收,現在又有叛亂發生,在這種饑寒交迫生死未卜的情況下,作為丈夫和父親,怎能長久不顧念自己的家人呢?
哪怕冒著漫天風雪,杜甫也要歷盡艱險去看望他們,雖然不能帶回什么錢財衣物,也要回去看到他們是否平安,就是餓也要餓在一起。
這是對妻子兒女的真摯感情。
沒想到的是,剛一進家門,就聽到屋里哭聲陣陣,原來最幼小的兒子餓死了。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這是說杜甫自己不需要交賦稅服兵役,幼子尚且被餓死,生活還很辛勞酸楚,他想到了那些平民,還不知遇到比他多多少倍的愁事呢。
這是對平民百姓的真摯感情。
他把對君主對國家、對妻子兒女和對人民的感情,都傾注在詩歌中,把合乎倫理道德的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表達了出來,這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胸襟。
03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杜甫自稱布衣之人,年歲大了,反而更“拙”了。
一般情況,人在經歷過一些挫折和人事的不堪后,會變得圓滑,但杜甫說自己卻越來越固執,越來越堅定理想了,別人看起來像是很愚笨的樣子。
哪怕自己吃苦受難,他也希望國家強大,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安樂的生活,這種理想出自他至真至善的本能追求。
看過妻兒后,聽說肅宗在靈武這個地方登基了,杜甫想著在國家危難之際,一定要到朝廷所在的地方,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可是走到半道,就被叛軍俘獲,關在長安不許出去。
后來,叛軍內部發生了變亂,安祿山的兒子指使人殺死了安祿山,肅宗準備利用這個機會反攻。
杜甫也趁亂從長安逃出,他一路躲躲藏藏,只敢走小路,冒著生命危險,來到肅宗所在的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肅宗一看,還有這么忠愛國家的人,就封他為左拾遺,也就是諫官,職責是看到朝廷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要及時規勸。
杜甫 “涕淚受拾遺“,感動到痛哭流涕,“流離主恩厚”,皇上的恩德太深厚了,我也終于有報效國家的機會了。
他便今天上個諫疏明天上個諫疏,不到一年時間,肅宗就煩了,給杜甫放了假,讓他回家探親。
收復長安后,杜甫回到肅宗身邊,認為此時正是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時候,依然不斷上諫疏。
可這時候大家都在爭功請賞,杜甫的行為顯得格格不入。
不久,他就被貶到了華州,管人事考績,主持考試。
新政剛立,杜甫很注重zheng治軍事和經濟的考核,可是考生們習慣了以詩詞歌賦為主的考試,考砸了考生們都罵杜甫。
不久,杜甫只好辭官。
后來輾轉到了成都,但他始終惦念著長安,在回長安的路上去世。
杜甫至死都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想到“戎馬關山北”,這么多大大小小的叛亂沒有平息,自己卻“老病有孤舟”,只能“憑軒涕泗流”。
經過那么多挫折艱辛,他的理想始終沒有磨滅,始終關心著國家民族的命運。
04
葉嘉瑩先生說,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出生于世家,接受了正統儒家思想教育,又能深入生活,面對生活,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熱情。
他不但身體力行,還借詩歌向朋友疾呼,勉勵即將奔赴沙場的將士,他不但能夠接受命運挑戰,還具有博愛情懷,因此被稱為“詩圣”。
他的詩歌記錄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同時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
杜甫的詩吸收了古今各方面的風格,在古體詩和近體詩方面都成就斐然。
南北朝時期,晉代五胡亂華,北方少數民族雄健豪放的文學風格傳入,到了南朝,宋齊梁陳偏安在南京,詩歌風格偏重綺麗柔美。
接下來的隋朝,時間很短,沒有什么有名的詩人。
唐朝詩人中,李白、陳子昂等只繼承了建安以前的古體詩傳統,只有杜甫既繼承了古體詩,又繼承了南北朝的近體詩風格。
以上三方面都說明杜甫是個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的一生,齊魯望岳,三進長安,被迫入蜀,輾轉流離,在原則與選擇中徘徊,在困頓和迷惑中堅守,堅守那份深情厚愛,堅守那份家國情懷。
人生苦難是底色,熱愛是本色。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些人有些事,值得千古傳頌!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