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繼咖啡之城后,上海又成了面包之城。 據贏商大數據,上海有超1300家烘培甜品店,位居全國第一。比第二名北京的800多家,要多出50%。 在上海,既有蘋果花園這樣30年朝上歷史,個位數花銷就可以吃上一只的平價面包店。 也有一開張就能上新聞,排隊N小時才能買到的精致面包店,平均單只售價兩位數起步。 在小紅書上,到上海買精致面包已成為特種兵旅游、City Walk的一種。面包已成為“上海特產”之一。 誰在買?在什么情境下消費?消費多少錢? 我們在南京西路、新天地、愚園路做了一些小調查。
字多不看視頻版↓
本號視頻內容散布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視頻號 微博 B站 抖音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點擊觀看▼
01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標題中的“精致”。
首先是價格。以大眾點評的均價為基數,蘋果花園、靜安面包房大約在20-25元區間內。
精致面包店一般從40到70元不等。當然,真正的上限很難說清。
上海一些面包店的大概均價
數據來自大眾點評人均
其次,在店鋪選址上,精致面包店傾向于熱門商圈或者在梧桐樹下。
再有,袋子醒目或極簡。
醒目的袋子,常常是還沒有買過面包,就已經能在大街上、網上、高鐵上瞧見了。甚至袋子還可以在二手網站賣掉。
閑魚上某面包店的袋子和杯套在售
極簡,可純白可透明。
其余共性較難概括,包括但不限于:
店名一口氣不能直接用標準普通話念出來;在公眾號的測評或盤點中,又通常表現為圖比文字長。
店名很難一口氣念出來
很難說這股“精致面包風”究竟起于何時,有跡可循的或許是2012年起、2017年終的Farine。其諸多元素,至今仍能在上海的精致面包店中窺得一二。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精致”面包店的消費者幾乎都是年輕人。
小紅書上有專門的上海面包路線
我們采訪了13組人,分為旅游出差組、本地生活組和同行組。
02
旅游/出差組
來自常熟的小黃和女友
90后小黃和女友來自常熟,他們剛從B&C(Butterful & Creamorous,中文店名:面包與黃油,以下簡稱B&C)出來,買了3個面包和1杯咖啡,消費99元。
對于這個價格,他們覺得“肯定算不上便宜”,“但感覺現在面包溢價差不多都在這兒”。
他們是來逛新天地,順便買面包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消費這家店。
“因為之前這個面包很火,我們來湊個熱鬧。”
B&C的綠袋是新天地諸多購物袋中最醒目的。不過沒想到,醒目的效應不僅沖出了新天地,也沖出了上海。
“以前我坐高鐵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人拿著(這個)綠色的袋子,怎么說呢,有點印象吧。”小黃說道。
“也算是打個卡,嘗嘗味道。”
就像其它很多一口氣念不出店名的精致面包店一樣,B&C的全稱也有點拗口。
我們詢問他們店名是什么,小黃直言:“怎么念?不知道。什么butterfly什么東西的。butterful是伐?butterful和什么東西。”
我們在南京西路地鐵站附近遇見了小賴
小賴來自廣東河源,剛剛高中畢業,和父母一起來上海游玩。
這天下午,她和家人分開行動了。
遇到她的時候,她手里提著三家面包店的袋子,大約花費100元左右。
不過其實她買了4家,第一家花費36元買了兩只泡芙,可惜騎腳踏車的時候忘記拿了。她有些遺憾,“18塊錢的(泡芙)還是沒吃過的。”
小賴的“購物車”
小賴是跟著小紅書上的面包路線,匹配自己的喜好和順路程度,選出了這四家店的。
“我是在小紅書上做攻略,跟著她們打卡,然后一家店買一個面包試試看。”
“就全部都是面包的(那種)帖子,因為每家店都有很多款,跟著(帖子)走的話,感覺少踩雷。”
此時隔壁B&C的店門口開始排起了隊。對小賴來說,這是“活久見”。
“我人都傻了,第一次買面包要排隊。”
雖然排隊不及以前
但下班時分
南京西路的B&C門口還是排了幾個人
小賴在河源也會買面包,一般當早飯吃。當地面包的價格大約是:“7、8、12元這樣子,看什么品種。”
但她愿意在上海花2倍的價格買面包,“試試,畢竟不是自家門口的東西啊。”
面包的口味還不及談,她要一會兒才和家人一起嘗。
但這些靚麗的袋子,還是給她留下了印象。她分析自己消費心理時,直言不諱:“很漂亮,也是沖著袋子吧,可能也是有這原因。”
“一般起碼會用兩次以上。我會有一個柜子,專門收這些袋子。”
“留下來,說不定誰生日就會用得上。”
Fiona買完貝果正準備回北京
從北京來上海出差的90后Fiona,拖著行李箱,買完貝果正準備回北京。
“(買了)6個面包和三個奶酪(貝果)。”
9個面包一共花費217元,平均24元一只,最貴的48元一只,最便宜的13元一只。
Fiona的貝果清單
“我是路過,在social media(社交媒體)上看到了這家店,就來逛一下。”
Fiona覺得平均20多元一個貝果的價格“可以接受”。
“我比較喜歡吃bagel這種面包,我喜歡吃有嚼勁兒一點的。”
03
本地生活組
小董
下午2點,我們在愚園路附近遇到95后小董。她剛睡醒,來買興許還能稱得上“早飯”的面包。她買了兩人份的吃食,一共68元。
“買了他們家很有名的酸奶香蕉,還有一個海鹽羊角,(以及)兩杯咖啡。”
小董當天購買的兩種面包
小董就住在附近,一個月前,這家Drunk Baker開了過來,她大約一周會來消費3-4次。除此之外,愚園路上不少面包店她都買過。
“對面那個豬會飛,哦不,當豬飛,也吃過。”
小董說的“當豬飛”就在馬路對面
店招名稱WHEN PIGS FLY
“前面還有那個BAsdBAN。就這條街上大概都吃過。”
小董估算附近面包大約15元左右一個。“因為上海這邊吃貝果比較多。貝果一個的話,就要十多塊錢。15塊錢算便宜的。”
小董不是每天都吃早飯,有時候一個茶葉蛋也能應付。在吃面包的日子里,她對周邊面包店消費指數的評價是:“不得不接受(這個價格)啊。你要吃的話,只能這樣消費啊。”
至于為什么精致面包店總是年輕人較多,小董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對我而言,我覺得可能首先看上去比較好看一點。我會覺得老式蛋糕,口味上有點過時的感覺。相對來說,這些(精致面包)感覺會健康一點。”
PXY的自行車筐里買了60元10個小堿水
小董一口氣沒說對店名的“當豬飛”,就在馬路對面。
剛復旦畢業的PXY消費了出來。她買了10個小堿水面包,一共花費60元。
“7塊(一個),滿5個減5塊。”
這家店的堿水是真的“小”,大約一根手指長短。不過她就是喜歡這種“小”。
“小的話,你可以只吃一點,但是又吃到了一個口味。我這里面精選了5個喜歡吃的口味。”
“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我一個人就可以吃5個。然后我要帶給朋友(5個),所以我買了兩盒。”
這家店的堿水面包個頭很小,適合當小零食
知道這家店,是因為PXY的同學曾經帶她來吃過。其余城中熱店,她并不是太了解。不過對學生群體,她更有發言權。
“我覺得網紅店消費,主要還是靠學生吧。因為我覺得學生的消費欲,非常旺盛。”
尤其以她所在的五角場地區來看,“主力就是靠大學生消費”。據她的觀察,以樂樂茶一個歐包的價格(19-21元左右)來說,大學生是可以消費得起的。
但更日常的生活是這樣的:“平時可能經常去的還是85度C,巴黎貝甜這種。”
“然后這種網紅店,遇到了就遇到了,也不會專門來買。”
我們在愚園路上,遇見了Victoria
還是高中生的Victoria,提著一個Ribone Cafe的花袋子,里面是3個面包,約80元。不過真正的消費者是她的媽媽。
“這個是我媽委托我買的。”
“我媽媽想吃,不然我也不會買這個。”
不僅面包店是媽媽指定的,連買什么面包,也是媽媽指定好的。Victoria的媽媽是70后,這家店她曾經買過。女兒放暑假,她就委托女兒來代買。除了母親指定的一個面包,她也給自己買了一只,還有一只大概是父親的。
Victoria消費的面包店,也在愚園路上
在Victoria家的早飯餐桌上,還出現過B&C。
“那家店排隊巨長。那次大概疫情前,排了40多分鐘。”
“我媽媽比較追求這種東西。”
80元3個的價格,對還是高中生的Victoria來說“偏貴”。
對高中生群體而言,早飯還是在便利店檔位。“就像我們學生,一般很少買這種比較精致的。基本上都是全家(便利店)應付一口早飯。”
托媽媽的福,也吃過精致面包的Victoria,在口味和價格之間有一個模糊的感覺:
“(這家店的)芝士核桃面包,我是比較喜歡這個口味的,但是好像這種面包一般都偏貴一點。”
小劉(右)和小張(左)
小劉和小張剛大學畢業,在南京西路買了兩家面包店,共3個面包,約60元。
準確地說,是小劉買的面包。小張是陪小劉來買面包的。
男生小張說:“我不吃。我不喜歡吃甜品。”他早飯更喜歡吃中式口味的包子、油條。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精致面包店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女生小劉覺得,這是因為喜歡面包甜品的男生比例較少。
小張認為:“(男生)沒這方面追求吧。像我的話,感覺花二三十(元)吃份快餐,比吃面包更喜歡一點。”
“確實不喜歡外國(食物)。像什么芝士啊、偏甜口的奶油面包啥的,我不是很喜歡。(我)喜歡吃中國的飯菜。”
在小劉的觀察中,精致面包店大學生來買的“挺多”,“如果周六周日的話,晚上就超多人排隊的,然后也都是年輕人來買。”
為什么是年輕人?
“因為可能網上,看到小紅書或者自媒體有人宣傳,就很好奇想吃,尤其女生比較喜歡面包甜品,就想嘗一嘗,然后就過來了。”
在價格上,小劉可以接受面包的單個上限是20-30元。
“我之前看有的博主打卡的面包,有80多塊錢一份的。那種不管怎么掙錢,我都不會去嘗試的。”
7月21日下午3點半
新天地的某家面包店在排隊
雖然消費精致面包的絕對主力是年輕人,但我們還是發現一些爺叔阿姨的身影。
下班高峰期,吳江路的街邊座椅上坐著兩位退休阿姨,她們剛買了一袋Fascino面包,里面是一袋吐司和一根法棍,一共40多元。
和年輕人互聯網種草不同,阿姨是聽自己妹妹推薦過這家店。
“伊吃過,伊講格老好吃的。很軟的,香柔。但是阿拉也歡喜格種法式面包。法式面包比較有嚼勁的。阿拉買的這只就是法棍,斬開來(吃)。”
“(法棍)蠻好吃,擺點火腿片、黃油,早飯就這樣吃。”
在妹妹的推薦下,阿姨消費過幾次這家店。當天逛南京西路的時候正巧看到。
“看這爿店里人老多的,阿拉也去擠擠鬧猛去。”
阿姨和年輕人一樣,對20左右一個面包的物價可以接受。“個末現在外頭都這個價鈿呀。”
2022年3月24日,新天地的B&C在排隊
畢竟是面包前浪,吃面包的歷史30年朝上。在“買面包當早飯吃”這件事上,她們有不少回憶:“新僑面包店,第一批,(還有)靜安面包(房)。”
“早上沒物事了么,面包吃吃便當點。”
事實上,1985年當靜安面包房推出法棍的時候,也不是便宜物事。那時候就賣5角2分,再加2兩糧票。那一時期,手上拎著或自行車上掛著一根法棍,成了華山路上獨特的風景線。
1990年的《新民晚報》報道
靜安面包房顧客盈門
5角2分,在1985年是什么概念?
1985年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元,約89.6元/月。5角2分一只的法棍,約占月可支配收入的0.6%。
以2022年上海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7003元/月折算,相當于花現在的41元買一根法棍。
04
實際本地生活組的采訪不止于此,由于翹班等原因,未能上鏡的白領們也有各自走進精致面包店的原因。
有寶山大哥花了200多元,在“紐約貝果博物館”買了八九個貝果,他是被家里夫人和女兒喊來代買的。
大哥在店里對著指定的貝果一個個找尋的時候,一籌莫展,直呼“煩死了”。但其實又是個溫柔的爸爸。
寶山大哥幫家里人代購了“紐約貝果博物館”
他一周會幫女兒老婆“進城”代購一次精致面包。一次大概200多,一個月面包消費八九百。
女兒一頓一個,吃一周。我們算了算,作為跑腿老爸,他可能自己都沒吃著。
也有80、90后白領,買了16-22元的貝果5個,這是她們的“剛需”,幾乎每天都消費,一般當早飯或者下午茶。月面包消費大約600多元。
05
最后,我們沒想到還在新天地,遇到了躲雨的烘焙從業者。
小盧(左)和小陳(右)
小盧和小陳來自福建,他們在廈門有自己的烘培店。“我們本身也是做這個的,交流一下嘛。”
遇見他們的時候,他們已買了3家店,共消費兩三百元。“一家大概100多元,5-6個面包。”
作為烘培從業者,他們覺得市場上的面包其實“大同小異”。
“口味差不多,這個東西我覺得是萬變不離其宗嘛。就看誰營銷做得好。紐約貝果博物館,它營銷做得好,天天排隊排得多。”
但實際吃了紐約貝果博物館的貝果后,他們覺得口味、做法、原材料,還是有些不一樣。
在物價上,根據他們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探店,他們覺得一線城市的面包價格都差不多。而廈門的面包,“便宜個30%左右”。
據贏商大數據監測
烘焙甜品mall門店數量的TOP10城市中
上海以超1300家門店數遙居第一
圖來自贏商云智庫
不僅上海開了很多烘培店,廈門也是。至于這股面包風潮從何而來,小陳覺得:“其實也不是新的東西,很多人沖進來,很多人又走出去。一股腦很多人都進來,但原材料、技術上都有區別。”
小盧總結:“最明顯的三種創業,烘培、咖啡、民宿。”
小盧出發前做過功課,他給我們看了小紅書上的一篇帖子《上海最值得去的八家面包店》,這八家店分布在上海不同區域。雨停之后,他們又出發去探店交流了。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姜天涯 姚祖鴻/
拍視頻:姜天涯 姚祖鴻/
畫圖片:二 黑/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