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22日,晌午。
北坍鄉(現屬鹽城市濱海縣五汛鎮)坍北村村民吳連華,從蔡橋趕集回村。
當他走到半道之時,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陣汽艇船的“突突”破水之聲。
“糟了!”
一聽到這動靜,吳連華下意識便猛地彎下腰,立馬朝著路旁的樹叢之內鉆去。
這年頭,會在水路之上開汽艇船的人,只有一種可能——周遭據點內的日軍。
吳連華想要快步避開這幫強盜,然而,他的動作還是慢了些。
不大會兒,那艘汽艇船便徐徐地靠了岸,隨后,上面跳下了兩名扛著長槍的日軍士兵。對方二話不說,徑直走到吳連華藏身之處,隨后便直接將他從低矮的樹叢之內,強揪了出來。
吳連華被這兩名日軍士兵砸了幾個槍托之后,不得不趔趄地跟著對方,來到了汽艇船上。
上了船之后,吳連華這才發現,此時的汽艇船之內已經蹲了十幾名村民,大伙兒和吳連華一樣,都是被這幫日軍士兵們給強行抓過來的。
當天,吳連華和其他村民們,被這幫日本兵帶到了渠南村的村口,大伙兒隨后被對方強逼著搬運征糧,眾人足足搬了一下午,無不累得精疲力盡。
黃昏之時,日軍頭目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后向眾人揮了揮手,將眼前的這幫村民放走回鄉。
混在人群之中的吳連華,正準備轉身跟眾人一道回去,不曾想,卻被旁邊的一名日軍士兵一把攔了下來。
原來,船上的那名日軍頭目見吳連華身強力壯,便想讓他再無償“出把力”——替日軍整理下汽艇船上的物資。
吳連華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再次回到了對方的船上。
不過這次上船,吳連華倒是有了一個新的發現——這艘船船尾的篷布之下,放了一些軍火箱子。
吳連華整理篷布的時候,腦子里不斷地盤旋著一個念頭,不能便宜了這幫日寇,自己就算走,也得讓他們吃點兒虧!
船身破水而行,月亮照在河面之上,泛起點點銀光。
船頭處,一眾日偽軍嘻嘻哈哈地說笑著。誰都沒有想到,船尾那個看似怯懦的中年村民,此刻,竟會對他們的軍火箱子,打起了“歪”主意。
行到半夜,汽艇船停靠在了射陽河的一處灣港之處,附近岸上筑有日軍炮樓。
奔波了一整天的日軍上下,隨后紛紛下船,只留下一名哨兵,看守著船只和吳連華。
吳連華不能下船,他將身子蜷縮在船尾的左側舷邊陰影處,假裝睡覺。
等到下半夜之時,淡云遮月,周遭漸漸黯淡下來,留下來的那名哨兵,此刻也乏得直打瞌睡。
吳連華從黑影處,盯著不遠處,坐在岸邊石頭臺階上的那名日軍哨兵,看了好久。此刻,對方正背對著汽艇船,抱著長槍,低垂著頭,一陣輕微的呼嚕聲從對方的喉結之處傳出,此起彼伏。
對方睡得不深,但只要自己小心些,應該也是沒問題的。
吳連華打定主意之后,悄悄從篷布底下,摸出了一卷繩子,這是剛才整理船上用品之時,自己悄悄取來放置在此處的。
吳連華用繩子捆綁好邊上的兩個箱子,隨后再次確認,那名日軍士兵沒有醒來,然后悄悄挪動箱子,依次將箱子緩緩放入射陽河水之中。
箱子入水,濺起幾點浪花,當晚有風,河岸處水聲潺潺,因此,箱子入水時,沒有驚醒旁邊的那名日軍哨兵。
看著箱子沒入水底之后,吳連華望了眼漆黑的夜色,隨后扶著船舷,自己也悄悄鉆入了水中,入水之后的他一個猛子扎出老遠,然后才慢慢浮出水面,悄悄游到了對岸的蘆葦叢中。
天還未亮,日軍哨兵便慌慌張張地向上匯報,昨天抓來的那名壯丁逃跑了,眾人隨后上船一查,竟然丟了兩箱炮彈。
當時的日軍上下,第一反應便是炮彈被吳連華趁夜給搬走了,卻萬萬沒有想到,丟失的那兩箱炮彈,此時,其實正跌落在眾人腳下的河底處。
四下搜尋無果之后,一眾日軍也只好大嘆倒霉,最終悻悻離去。
過了幾日,吳連華領著幾名五汛區游擊隊員,深夜悄悄來到了當初沉箱子的河邊。當晚,吳連華不顧水冷,一連扎了十幾個猛子潛入水中,最終將兩箱炮彈全部取出。
兩個月后,五汛區游擊隊便通過秘密途徑,將這兩箱炮彈,交到了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的手中。
在那烽火狼煙的歲月里,有無數草根英雄,他們在晦暗之際奮起,卻最終消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這些隱匿在歷史長河之中的故事,雖然鮮為人知,卻依然是當年那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畫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聊小眾歷史,不一樣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聞錄——第346篇,歡迎大家關注,翻閱下面合集內的往期精彩內容,歡迎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濱海縣文史資料》,吳連華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