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從鄭州臨出發前,和王國營溝通了一下,不然筆者就按定位直接買到焦作的高鐵了,不曾想武陟縣也有了高鐵。此次出行又趕上河南的高溫天氣,下車就差點被熱浪打倒,打車來到仁德醫院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這個時間走進醫院,醫院已經安靜了許多,沒有患者的腳步匆匆,沒有互相的言談……只有藥房護士還在堅守下班的最后時刻。
與王國營院長聯系后,來到樓上,推門進去,王院長一邊熱情接待一邊說,我只是上午在一樓門診出診,下午都在樓上辦公室處理一些相關事務。落座后,筆者向王國營介紹了醫家頭條的九大矩陣,以及醫家頭條將用實際行動,以腳步丈量的方式,真正了解中國基層醫療領域的真實狀態,讓基層醫生可以形成自己的圈層,互相交流、學習。
與王國營接觸交流的過程中,王院長也表示當前還沒有一家機構有效地將基層醫療資源整合形成平臺,同時他也說道:“現階段,基層醫生第一需要的是過硬的技術本領,第二需要的就是營銷模式。既要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掌握好,又要吸納更多患者走進來、留得住,這是當下很多基層診所需要破局解決的問題。”
王國營畢業于齊齊哈爾醫學院,擅長骨科治療,原解放軍第91醫院骨科專家,是一針療法、筋膜喚醒療法的創始人,于2018年正式成立武陟仁德醫院。據王院長介紹,其實從2008年開始,他就已經帶領團隊在外承包醫院做骨科創傷治療,一直到2017年近十年的時間中,基本都處于東奔西跑的狀態,王院長表示那段時間自己做完手術,其他時間都在培養學生、臨床實踐,積攢了無數的經驗。
王國營先后師從于解放軍第89中心醫院范其申將軍,和解放軍301第三醫學中心王理康博士,河南省中醫院疼痛科王學昌教授,并先后跟隨國內民間諸多實戰型疼痛專家學習深造。
三年疫情沉重打擊,勇擔社會責任重振發展士氣
王國營回憶從成立武陟仁德醫院開始,再到現在的這段發展過程中,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那便是“痛苦”,他坦言表示,三年的疫情對于醫院初期建設的沖擊巨大,“這三年我們的醫院也是關關停停的,各種成本加起來虧損了大約有幾百萬。但我們作為醫療行業,在疫情大考前,理應承擔社會責任,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國家、幫助百姓。”
王院長表示當時院里的醫生護士,基本都參與到了核酸檢測工作當中,為當地的核酸檢測工作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在最艱難的時期,為調動院內所有醫生護士的積極性,王院長也聯合相關機構向做出貢獻的醫護人員發放獎勵,他表示:“我要讓我的每一位醫生護士都感受到溫暖,最困難的時候往往就能考驗出大家的凝聚力與自信心,我們都相信只要越過這個難關,以后就會光芒萬丈的!”
談及到醫院的宣傳推廣工作,王院長也向筆者介紹道:“我們醫院的對外宣傳工作,完全是從零開始的,我們依靠義診與口碑吸引患者治療。疫情前的義診頻率約為一個月三次左右,通過現場為老百姓治療一些簡單的疼痛病,讓百姓更好地體會到我們的治療手法與流程。”
王院長也參加過很多營銷培訓類課程,但他普遍感覺很多營銷手法并不適合于實際情況,很多營銷人員并不懂醫,更不了解實際醫療情況,只是將某一種方法生硬的復制,這是行不通的,是完全與實踐脫節的,而這正是現如今很多基層醫療診所共同的痛點所在。他感謝醫家頭條的中國基層醫療公益萬行大會,本次就是借由基層醫療所面臨的問題,組織舉辦這個大會,為基層醫生找尋到那個光體,可以創造出光亮,很是期待。
“基層診所需要明確好自己的定位與專長是什么,我們希望有更好的資源為我們賦能,但同時也要注意轉化與運用,要把一些好的技術或者診療方法與當前實際情況相融合才可以,這才能幫助基層診所破解發展僵局。”王院長說道。
從醫多年,再到后來創辦了武陟仁德醫院,王國營院長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好學,并且敢于嘗試,他自己也說道“很多朋友推薦讓我學習的課程或講座,我都很樂意前去了解,如果有好的思路方法,我也愿意去改變、提高。”王院長常說,要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優點,用望遠鏡去看別人的缺點,對待新事物新方法,不要排斥,要多思考多總結,看是否適用于自己,這才是智者的選擇。
精準定位基層患者需要,全心打磨診療技術服務患者
王國營院長多年來通過不斷學習,把疼痛前沿醫學理念和技術,融合運用到臨床實際操作中,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加以總結、改進和完善,總結了一套“精準診斷、靶向治療、多元微創、快速治愈”的一針療法。對于治療腱鞘炎、媽媽手、網球肘、跟痛癥、腕管綜合征、踝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等問題有明顯的成效。
筆者第二天上午,專程又來到仁德醫院,因為王院只有上午看診,九點多鐘到診療大廳,患者已經都坐滿了,一位大姐,因腰間盤問題尋了很多醫院,都沒有給解決,這次慕名來找王院,幾次治療效果很明顯,患者的滿意度都寫在她的臉上,喜悅之意是發自內心,她感謝王國營讓她可以這么快從過去的困苦中走了出來。
還有一位大叔,一個星期前來到仁德醫院是被家人架著過來的,中風后腿腳不便,腦袋還眩暈,可筆者看到他時,他已經可以自如的自己行走,他的家人還形象給筆者模仿一個星期前來時大叔的樣子,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筆者想王國營應該更開心與欣慰。
王國營院長正在為患者治療
“從基層發展起來的醫院有很多,從最初的門診,一步步發展成為醫院,成功的還是有的,但是相對全國來說,這一比例還是很低的,能夠做成的都是鳳毛麟角。因此,作為一名基層醫生,要爭取掌握到更有用的技術,切實服務好病人,讓病人打心底里認可你,這樣病人才會一步步多起來,這是我們的追求。”王院長表示。
“患者滿意、同行認可、政府放心” 是武陟仁德醫院的院訓,而王院長也是將這一院訓理念切實貫徹到了日常的工作當中,以一針療法為例,王院長一直主張一針療法必須是“一種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技術;且是一種學完回去就可以快速變現的技術”,同時,要讓患者不開刀、不手術,就能獲得簡單、安全、高效的治療體驗,讓患者不留疤痕。
作為一針療法的創始人,王院長表示:“一針療法一次一針,是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目的就是希望患者滿意放心,讓患者體驗到安全可靠且有效的治療,我們承諾技術完全成熟、療效肯定。除此之外,我還希望每一位學習一針療法的醫生都可以將這樣的方法運用到實處,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能幫助他們在臨床上治療。”
王國營院長與醫家頭條總編交流分享
與患者搭建有效的“溝通”模式,真正做到“溝了且通”
與王國營交流過程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的性格開朗、善解人意。王院長自己也表示:“從醫20年,我從來沒有跟患者發生過一次醫療糾紛。之所以能有這么好的醫患關系,我認為自己是從根本上意識到了患者的訴求,患者找到我,是信任我、想讓我給他看好病,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我們要有良好的關系,因此,我始終將醫患關系放在第一位,尊重且理解我的患者。”
王國營院長正在與患者交流
在工作中,王院長經常談到 “學會轉換角色”的重要性,他認為從醫要有兩個原則:第一,要站到患者的立場去想問題。如果病人在我這里沒有醫治好,那我要給他推薦一個更好的地方,或者向他介紹更好的專家治療;第二,在治病過程中,要讓病人少花冤枉錢,切忌過度檢查。
對此,王院長經常向年輕醫生講道:“我們不可能是一輩子的醫生,但是我們終究有一天會是病人。當我們是病人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怎么樣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其實,醫患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重點就是要學會主動互換角色,我們要站在患者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醫患關系就會很融洽。”
王院長一直強調要給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案,所謂“最好的治療方案”,就是患者能夠接受、能夠理解的方案。舉例來說,如果一位患者應該做手術治療,但患者自身卻更偏向于保守治療,此時作為一名醫生,就要把選擇權交還到患者手中,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時要用易懂的語言讓患者理解醫學常識,平衡其中的利弊關系,從而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因此,王院長一直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但要做到“一邊溝一邊通”才可以,醫生和患者的維度不同、思維不同、知識儲備不同,所以“溝通”的過程格外關鍵,要讓患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王院長在工作中也多次強調:“我們要和患者搭建起統一戰線,我們最大的敵人是疾病,因此醫患齊心才可攻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