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管轄下的縣級市。這個市有正式縣級建制的歷史僅有100年,但是在成為正式縣之前,它還當了6年的預備縣,這是怎么回事呢?
哈爾濱市與尚志市位置圖
尚志市一帶在設立縣級建制之前的區域,是清朝吉林賓州廳管轄的長壽縣,這個縣被設置的時間也并不算早,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九月,以瑪延河、燒鍋甸子等地方置縣。因地處東、西長壽河之中,得名長壽縣。民國三年(1914年)6月改名同賓縣,但又因與賓縣名稱相近,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再次改名為延壽縣,因駐地為長壽山,且境內有螞蜓河,各取一字而得名。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印制的地圖上,已出現長壽縣
尚志市初步有建縣的基礎,是在延壽縣改名為同賓縣之后,改名為延壽縣之前。
民國十年(1921年)12月,分別析五常、同賓2縣地置珠河設治局、葦沙河設治局,兩個設治局的治所分別在同賓縣的烏珠河鎮、葦沙河鎮,標志著尚志市境內政權建設和行政區建設的開始。兩個設治局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同時改為縣。
1912年《吉林省全圖》中的長壽縣圖,有烏吉密河、葦沙河站
那么為何要在一個剛設縣僅20年左右的同賓縣里再同時設置2個縣的雛形——設治局,設治局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為何不一開始就設縣呢?
尚志市的前身珠河設治局、葦沙河設治局2個設治局能夠設立,得益于1897年8月開始施工,1903年7月正式通車運營的中東鐵路,可以說這一帶的興起,是和因中東鐵路而發展起來的滿洲里、富拉爾基、扎蘭屯、哈爾濱等大城市是同步的。
據1924年出版的《中華民國省區全志》記載:
同賓縣境新辟二設治局,在昔中東鐵路未鋪設以前,除螞蜒河中下流以外,全境概為森林所彌漫,與寧安、五常兩縣境上之山,皆為密林所覆蓋,俗稱樹海。迨中東鐵路開通以后,俄人于縣境鐵路沿線,租借我森林面積達5494平方俄里,占去森林地總面積16.482平方俄里之三分之一,為采我森林,便于運去起見,乃于租借地域,遍筑輕便鐵路。如縣境內中東車站之烏吉密河、一面坡、葦沙河、雅姑娘、石頭子各驛皆有之。長自十八俄里至三十二俄里不等。于是上列各驛,因農墾日盛,漸臻繁富。民國十年,乃于烏吉密河設烏珠河設治局,于葦沙河設葦沙河設治局,為改縣之先聲。
長壽縣地圖上的烏吉密河、一面坡、葦沙河、雅姑娘、石頭子等站
因為中東鐵路的修建,在沿線形成了一系列的人煙茂盛、工商業越來越繁華的城鎮,為了加強對這些區域的管理,于是就先設立了“設治局”,成為之后改縣的“先聲”。可以說,“設治局”是一種“相當縣治”或“準縣治”的地方行政制度,或者可以說是一種“預備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之后,視條件成熟程度,就改設為“縣治”,即正式設縣。
1940年程方所著的《中國縣政概論》 “特殊的縣行政制度”中介紹“設治局”:在民國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中,采取了省和縣兩級制,但在邊遠省份,因沿襲了清及清末的習慣,有很多相當于縣治的特殊組織,比如云南等省有臨時行政委員;新疆、貴州有“分縣”;廣東有化猺、化黎各局;東北及西北各省有蒙旗招墾局、屯田局、設治委員;西南各省有土州、土縣等等。這些各式各樣的相當于縣的組織比較繁亂,對地方行政系統帶來極大的困擾,于是在民國初就發布了《設治局組織條例》規定:“各省尚未設置縣治地方,得依本條例之規定,暫設治局,至相當時期,就改為縣治。”
1931年《中華析類分省圖》上的珠河縣、葦沙河縣
設治局的置廢與區域的劃分,與設置新縣一樣,由省政府擬具圖說咨請內政部呈由行政院轉請國民政府核準公布。設治局設局長一人,薦任,由省民政廳提出合格人員經省政府委員會議決委用并轉報內政部備案,受省政府的指揮監督,處理該管區域內各行政事務。在不抵觸中央、省法令的范圍內,設治局可以發布局令與制定單行規則。
1939年地圖上的珠河、葦河二縣
珠河、葦沙河兩個設治局于1927年改為珠河縣、葦沙河縣,1946年11月,為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和他所領導的抗日將士在珠河縣的豐功偉績,經珠河縣第一次農工代表會議決議,將珠河縣改為尚志縣。1948年3月,葦河縣并入尚志縣。1988年9月,尚志縣成為了縣級尚志市。
這就是尚志市百年的建制史,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