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逆襲,還有機會!干外貿就行。”深圳免成科技創始人方澤夫,就是這樣。
2018年,開局10萬元,租20平米公寓,他搭上阿里國際站,把電競產品賣給海外的洋老板。
現在,免成科技一筆生意就是數百萬元,去年營收遞增5.5倍,預計今年還有2-3倍的飆漲。
的確,秦始皇吃花椒——贏麻了。
數據顯示,1-7月民營企業出口總值8.3萬億元,同比增長7.3%,正加速恢復。
“現在,人工智能(AI)加持下,生意門檻更低,做B2B外貿,是最好時機,絕對強過卷生卷死的內貿?!狈綕煞蛘f道。
去年,為了一筆巴西的急單,要把產品規格表“翻譯”成說明書,重制產品圖、視頻、包裝盒,“當時,如果有AI在,效率還能提高N倍?!?/p>
于是,這幾個月來,免成全員進入AI節奏,客戶開發信、線上溝通,產品制圖等都效率飛升。
AI,真不是用“冷門歌手”孫燕姿的聲線唱各種老歌,而是實實在在,解決工作中繁瑣、重復、耗時耗力的難題。
沒錯,今年初開始,各種AI工具紅到發紫,海外的微軟、谷歌,國內的阿里、百度等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大模型。
一群高手使用它們,玩設計、炒股票、編程序、搞翻譯、做科研……效率直沖天靈蓋,大家終于意識到,當年打敗世界棋王的阿爾法狗,真的只是玩具而已,按科技大佬黃仁勛的話說:AI迎來iPhone時刻。
近幾月,阿里國際站買家業務負責人路佳出國考察,數據顯示:
海外的AI環境已經非常成熟,大量的個人和公司在使用AI提升工作效率,AI可在外貿運營/溝通/內容制作等全場景應用。
因為信息差更小,效率更高,69%的海外買家表示:如果賣家擁有這類創新能力,更有可能從他們那里買產品。
沒錯,人工智能幫忙,卷外貿很內行。能像方澤夫那樣,找到自己數字化生存的依靠,外貿人就能創造自己的iPhone時刻。
技術用對,事半功倍
天變不足畏,過往不足法。中年外貿人用Excel做生意,年輕外貿人用AI做生意。這是外貿圈的新潮。
幾個月前,外貿人房亮在抖音上看到信息,有一群高手在教人用AI寫“開發信”。
“開發信,是外貿業務員給客戶求合作的郵件,是與客戶的第1次接觸,打響這第1炮,就能打開一片新世界。”房亮解釋道。
只學了一會,他就迷上AI這個神輔助,從此,撰寫開發信,只要輸入產品信息,AI就能補充內容,迅速轉化成各種語言的開發信,格式標準,措辭上也非常商務范。
比如,同樣說葡萄牙語,巴西和葡萄牙本土的很多用詞不同,商務描述上也有差別,而這些AI都能搞定。
外語專業的小白要“進化”到這種水平,得了解產品、行業、國情,怎么也得歷練好幾年,現在新業務員開單,只需2周。
更重要的是,AI寫信只要幾十秒,加人工修改,最多20分鐘,而純人工寫信,至少要幾個小時。
現在,房亮甚至幻想“微調”出更合自己的AI,擺脫繁瑣基礎的工作,集中精力提高銷量、利潤。
按阿里國際站外貿智能工作臺OKKI分析,解決“客戶開發難、工作繁瑣重復”只是開始,AI還可以帶來更多實用價值。
用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的話說:對外貿人來說,2023年將是市場變化、技術變革的元年。智能化將會定義下一代外貿體驗。
阿里國際站商家劉名洋對此深信不疑,他身在“外貿晴雨表”義烏,把小眾的“抱枕套”賣到全球,更體會到AI帶來的變革。
因為使用AI屬性的OKKI管理客戶,梳理客戶資料、總結匹配特征。公司將客戶從10萬精簡到了100個。但依然保持1-2億元/年的生意。
對比下來,過去,大家時常加班到凌晨1、2點,現在員工經常6點下班。
而廣州服裝老廠創立的“舒力琪服飾”,則用OKKI分析成單、輸單原因,替代單純的業務員們報告,客戶轉化率從不足2%提高到如今的17%,銷量也翻了幾番。
與之類似的,還有浙江愛度服飾、湖北飛德慕體育等企業……外貿AI的星星之火,正在各地加速燃起來。
OKKI統計顯示:啟用AI后,外貿企業經營成本大約能下降20%,效能大約能增長10%。的確“真香”。
外貿重生
外貿跨越山海,每一次技術變革,都帶來一次重生,航海、航空、信息化、互聯網、視頻化,再到如今的AI,無不如此。
而近24年,阿里正是參與其中的核心平臺。
1999年互聯網風靡全球,它率先試水,建立阿里國際站,解決外貿信息不對稱,商務網頁、電子郵件由此興起。
特別是2017年以來,跨境電商大爆發,技術突飛猛進,國際站也與時俱進——現在賣家的商品詳情頁,有大量的短視頻描述,還有真人直播、接待,能實時交互、回答和解決問題。
按劉名洋的說法:他第1個月做短視頻,慘痛零封,第2個月又堅持發了300多個短視頻,收到了27個客戶的詢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他還帶著海外的品牌商一起做產品直播,品牌商1小時賣出1.7萬單,驚喜之余又下了5萬單,就這樣,他硬生生把100美元的試單變成了100萬元的大單。
而浙江愛度創始人賴國榮在國際站做跨境直播,直播里帶客戶在辦公區逛一逛,看看展品間、研發室、打樣車間,下單很容易。在他眼里,直播就是成單的加速器。
而AI大潮到來,進一步降低了門檻,提升了效率。
干外貿的都知道,買賣講究“門當戶對”,過去大宗采購的買家越來越少,現在KOL等小買家越來越多,主打就是一個快速反應。
比如,做假發,也就幾百單的小生意,為滿足不同膚色的需要,要配合短視頻展示,賣家拍完、剪好,還要配上外語解說。
而在阿里國際站,AI會根據賣家的商品描述,自動生成各種語言的賣點解讀,選擇語音、背景后,自動合成配音。這就等于用外貿版“剪映、秒剪”直給,快速縮短買賣雙方的信息差。
同時,輔助業務員和客戶聊天,根據買家瀏覽記錄等,分析客戶需求,附加翻譯、溝通建議——這也是國際站AI的常規操作。如此,幫賣家接地氣、得人心,拿捏轉瞬即逝的商機。
更重要的是,AI進一步深入外貿運營的深層細節,“總有技術一兩風,填我十萬八千夢”。
湖北飛德慕創始人梁治中就感嘆:之前為客戶建檔,繁瑣又費手工,一不小心,業務員跳槽競對,還會把客戶帶走。
而現在,國際站用AI為客戶建檔,統籌所有客戶信息、員工跟進記錄,可以把商務過程的背調、溝通信息很好地總結,強化商機變現。
同時,AI還會發現業務員能力的缺失點,以此為基礎,有的放矢地培訓、幫傳帶,也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開單能力。
由此,飛德慕找到了自己的數字CTO。這家啟動僅20萬元的公司,幾年內,就成長為年銷7000萬元的外貿大咖。
一句話,外貿120多個環節,只要平臺給力,AI安排,54萬玩家(上半年數據)就能干出不一樣的精彩。
現在看:
一方面,按科技圈公認的Gartner生命曲線,AI已過“熱門尖峰”,理性發展、加速落地產業,是它穿越“泡沫破滅”的唯一路徑。
另一方面,外貿仍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還需要“對沖”不確定性的利器。
AI+外貿的成功,證明了兩者可以互疊Buff,相互成就,像極了《大明王朝》里的“以改兼賑,兩難自解”。也給其他產業“打了個樣”。
這才是哲學家尼采說的: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的難題。
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