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約風煙半浸湖,水晶宮殿照蒲菰”,這是明朝御史、河南巡撫淮安人潘塤對月湖天妃宮的生動描述。
天妃又稱媽祖,原名林默,莆田湄洲島人,民間有天妃娘娘蒲草化木護舟的故事,宋高宗時封為靈惠夫人,自北宋始,歷元、明、清三朝,其封號由“夫人”、“天妃”而“天后”,神格漸顯隆盛,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交通運輸業的主要保護神。
淮安是運河水運要道,全國漕運指揮中心,兵家必爭之地,天妃信仰在淮安地區起源較早,早在南宋嘉定年間,1220年左右,淮安就在月湖興建了靈慈宮,用以祭祀天妃。淮安天妃宮是全國興建時間排在第9的媽祖廟,也是除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外最早建立的媽祖廟。
宋代的媽祖具有平息??堋⒆o國庇民等一系列功能,到了元代實行海運,由于航海技術尚未成熟,天妃因為“護海運有奇應”而受到政府的冊封和祭祀,元天歷二年(1329年),政府遣使到沿海城市和運河城市祭祀天妃,淮安廟名列其中,保佑水上平安的月湖天妃宮也成為船民及其家人祈福的必去場所。
月湖古時又稱萬柳池,唐、宋時期這里就是淮安第一大園林,成為淮安文人雅士詩酒唱酬的好去處。其中“月映仙橋、云封鶴井、柳堤煙雨、茆茨燈光、野寺晚鐘、蘆汀雁集、遠浦歸漁、疏林霽雪”八大景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據天啟《淮安府志》記載:“崇祀漕運香火。郡城佳境福區,此稱最勝。先時其中崇臺峙鼎,飛閣流丹,島嶼紆回,金碧掩映。池環柳樹,概挹煙云。北囗三仙之樓,周遭萬雉之堞。觴詠嬉游,四時一日”。明代萬歷二十三年狀元、禮部侍郎朱之蕃與友人酒后乘興游天妃宮也留下了“悵望仙蹤未可求,長留云水繞林丘。美人為政多清暇,狂客停橈得浪游。興洽琴尊忘竟日,涼生蕭葦恰宜秋。醉歸燈火淮陰市,月彩波光滿舵樓”的詩句。對天妃的崇拜不僅寄托人們對淮水安瀾的祈盼,同時月湖也成為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好去處。
據《山陽志遺》記載:“昔時南門以西有一水門,凡南來漕艘到淮,俱泊舟南角樓...糧艘不畏過江,而畏過湖,西風一浪,漂溺者無算”。船員的家人們往往一路送行到淮安南角樓才能放心,他們到了淮安第一件事,就是到天妃宮敬香還愿,感恩媽祖一路上的保佑,祈禱接下來的行程,一路平安。
這時天妃宮的蒲菜也成為了平安符的象征,一時間船民趨之若鶩,吃上一頓或帶上一些沾有天妃宮靈氣的蒲菜,可以保佑著船民們的水上行程,天妃宮蒲菜也因此成為淮安地標性美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