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yú鼎
周康王二十三年 清道光出土于陜西寶雞市眉縣,潘達于捐獻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器中有“晚清四大國寶”,是指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西周青銅重器,有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和虢guó季子白盤。
另有“海內三寶”,是指大盂鼎、毛公鼎和大克鼎。
大盂鼎以體形大、銘文長而著名,更可補證歷史,是禁止出國的國寶文物。
大盂鼎的形制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折沿、斂口、立耳。
鼎的頸部和足上部為獸面紋,足有扉棱,足下部飾兩圈弦紋。紋飾簡樸,器型雄渾。
腹內壁有長篇銘文291字,分為兩段。
大盂鼎的銘文
銘文太長,就不放原文了,內容是如下四個部分:
1、周人建國的歷程和禁酒。文王受命于天,武王勵精圖治。商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酗酒。周人雖王業(yè)完成,擁有天下,但仍要吸取商亡的教訓,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沉溺于酒。(與《尚書?酒誥》可以相互印證)
2、康王對盂的任命。盂的祖父南公,曾為周人的建國立下汗馬功勞。康王對盂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像他祖父一樣,繼續(xù)輔佐周王室,并對盂的具體職責進行了安排。
3、康王對盂的賞賜。賞賜人員多達1726人,還有疆土和眾多物品,是周代分封的實錄。
4、盂頌揚康王的美德,作祭祀祖父南公的寶鼎,把此事記錄下來。
大盂鼎的流轉
大盂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眉縣,同時還出土了小盂鼎,而且小盂鼎體型更大,可惜后來遺失,僅存銘文拓片。
大盂鼎曾經(jīng)成為左宗棠的藏品,后他為報答潘祖蔭的恩情,將鼎送給了潘家,成為潘家的傳家寶。解放后,潘家兒媳潘達于女士高風亮節(jié),把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盂”的家族史
大盂鼎銘文的最后部分是:“盂用對王休 (盂宣揚王的美德), 用作祖南公寶鼎(作了祭祀祖父南公的寶鼎)。唯王廿又三祀(當時是周康王二十三年)。”
學者考證:銘文中提到的祖父“南公”,是周文王最小的兒子,名叫聃dān季載,也就是《尚書》中的西周早期重臣南宮適[kuò],他輔佐文王、武王滅商,被封到湖北隨州、棗陽一帶,建立曾國(即典籍中的隨國),負責監(jiān)視江夏的淮夷部落。著名的曾侯乙就是南宮適[kuò]的后人。
“盂”是“南宮適kuò”的孫子,是隨州外的另一支。
全形拓
清代照相技術還沒有普及,中國學者研究青銅器往往要借助拓片,于是發(fā)明了一種立體感極強的拓法,稱“全形拓”,又名“全角拓”、“立體拓”、“器型拓”。
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為主要手段,輔助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制表現(xiàn)在紙面上的特殊傳拓技法。
部分圖片是大盂鼎的全形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