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醫,最初的印象只有味道濃郁并且很苦的中藥,這大抵離不開我小學時喝中藥,結果因為太苦全部吐出來的黑歷史。中醫聽起來很神奇,但是他最初留給我的印象,卻只有這些。
后來,電視里面講述中醫的故事多了起來,我們好像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事物存在。我開始發現,原來中醫不僅僅是很苦的中藥,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針灸、比如中草藥、比如望聞切……
中醫應該是我們國家特有的醫療系統,但是現在去醫院看病,我們接觸的最多的還是西醫。中醫好還是西醫好這個問題,好像一直都存在,但是我想更多的應該還是我們適合使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吧。但是,當我看多了網絡里對中醫的貶低的時候,我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醫和西醫,真的能夠分出一個勝負嗎?
看《國醫》這本書,我發現這樣一件事情,任何一個想要成就大事的人,在他生活的童年時代,必定都會有影響其一生的人或者事情發生,而對于《國醫》里的主角陳萬舉來說,影響他最深的,還是醫學落后導致的疾病問題,這也是陳萬舉選擇學習中醫的最初目的。
這也讓我想到曾經看到過的一篇文章:一個家庭環境不錯的孩子,不愛學習,家人為了讓他好好學習想了很多辦法都沒用。家里裝修來了個裝修工人,孩子聽裝修工人說因家里沒錢不得不出來打工而深有感觸,最后努力學習并在踏入社會之后獲得了不錯的工作。
所以說,不論是誰,他人生之初的改變一定是因為遇到了什么事情,并且這個事情讓他對自己當時的情況以及這個社會產生了想法,所以他會去選擇改變,去選擇自己認為對的方向行走。只可惜這個世界上,能夠遇到改變自己一生的事情或者人很少,我們普通人可能更多的還是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然后自己去努力。
有了目標,開始行動就會有方向,所以陳萬舉才會在中醫這一條道路上一走走到底。但是陳萬舉的中醫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其中也經歷了很多的變故,而陳萬舉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屬于陳萬舉本人的堅持。
陳萬舉的第一個老師,是一個開藥鋪的先生,每次給人看完病之后這位先生會根據本子上記錄的方子抓藥。這是一個不太會變通的先生,但是這位先生卻讓陳萬舉記住了很多的藥方和藥理知識。
因為家里沒錢,所以陳萬舉是在先生的藥鋪打雜學習的,陳萬舉覺得打雜時間太多,學習時間太少,于是就主動的在先生看病的時候去偷學。陳萬舉還發現每天先生寫完藥方,藥方的本子都只會放在柜子里,所以陳萬舉每次都利用休息的時間去抄寫方子背誦藥理知識。
想要學習的人,無論何時都會擁有學習的動力,雖然晚上要學習浪費了休息的時間,但這也直接鞏固了陳萬舉的中醫知識,也算是給他的中醫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位老師則屬于真正的中醫大師,他看病開藥會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變更藥方的劑量,陳萬舉在跟著這位老師學習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中醫講究很多的東西,需要自己舉一反三才可以。
其實,人生說到底還是需要自己給自己負責,這是在我閱讀完《國醫》里面陳萬舉學中醫并將其發展成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時候的第一個想法,但是在這本書里面,我了解到的更多的,卻好像并不是陳萬舉的中醫一生,而是這個世界對中醫的不理解。
因為接觸的少,所以不理解,因為他現在并不是常規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所以我們才會對其望望而卻步?我想,我們對中醫更多的不理解還是在于身邊了解中醫的人太少了,我們對其的接觸面太少了。人類對于任何一個不了解的未知領域,從來都滿是恐懼,所以那些詆毀中醫的人,其實也只是因為恐懼吧。
雖然無法忘記小時候喝中藥因為太苦而吐出來的場景,但是中醫在我的認知里,是未知卻又神奇的存在領域。有時候想想,我們泡的花茶、吃的食物的各種調料和原料,其實從某些地方來說也可以算是中醫的一種了吧,我們只是接觸的片面所以并未識其全貌而已。
《國醫》,一個故事,一本故事,一個中醫有關的故事,一本不算記錄的記錄。這是中醫,這也是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