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包含了豐富的知識,包括政治、軍事、農業、文化、倫理、哲學等多個方面,通過閱讀這部著作,可以拓寬人們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呂氏春秋·似順論》)
遇到快樂之事就奢侈、浪費,遇到憂患之事就會奮發圖強,這是人之常情。
身處快樂氛圍或者看到別人享樂,自己就會產生奢侈浪費的欲望;身處悲哀環境或看到別人憂傷,自己就有勵精圖治的意愿。這是一個普遍、平常的現象。
古時候奸臣為什么要粉飾太平啊?君王看到國泰民安的假象,就會禁不住奢靡享樂,奸臣們就心安理得地跟著后面醉生夢死。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孟夏紀》)
善于學習的人,能夠借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取長補短是成長道路上緊要的本領。要善于借鑒他人的方法和長處,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智慧,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學識。這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聰明人雖然有很多長處,但他們也有短處;積極向上、善于學習的人,會學習他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慎大覽》)
考核自己可以了解他人,考核現在可以知道過去。
了解自己是認識他人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通過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的行為和情感。同時,通過觀察現在,我們可以了解歷史,深入了解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學習經驗、吸取教訓。
現代科技的開發很少是另起爐灶,往往是在前人、他人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從而得出新的成果。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呂氏春秋·似順論》)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非常高明的。產生過失的人的弊病,在于不知卻自以為了解。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自以為已經知道而事實上不知道,必然會出現問題。
這句話警醒人們,不要自以為是,要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種對知識的渴望和求知精神,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如果我們自以為已經知道一切,就會錯失很多機會和發展空間。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語見《史記·高祖本紀》)
這是劉邦的經驗總結。他的對手自以為高明,所以失敗;而他知道自己對很多的事情缺乏了解,所以他讓專業的人士干專業的事情,所以他最終獲勝。
如果劉邦因為自己地位高,老是對張良的計謀指指點點,說不定張良也會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
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呂氏春秋·有始覽》)
往東邊看的人,看不到西邊的墻,往南邊看的人,就看不到北方,因為他的意愿有特定的方向。
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中,只能看到自己所在的方向,而無法看到其他方向的景象。這是一個生理現象,卻有著心理上的原因。
小伙能記住迎面走來的美女的模樣,而對商場櫥窗、電子顯示屏等等馬路上的物品或場景記憶模糊。因為美女在小伙的正常的視線范圍內,因為小伙有愛美之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陷入自我局限的狀態。我們只看到自己的立場和角度,而忽略了其他人的觀點和需求。這種局限性有時會讓我們錯失機會,或者讓我們無法達成共識,甚至會讓我們犯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