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居”的戰略主軸下,貝殼不斷創新做加法。其核心優勢之一在于,已經培養出一支優質的服務者團隊,為居住服務這個“人”的行業建立起壁壘。
作者:房互君
房地產和互聯網研究院出品
歡迎關注、留言參與討論
近日,貝殼二季度財報發布。發布后的兩個股市交易日,貝殼美股股票大漲。
我們先來看下貝殼二季度的數據。
今年Q2,貝殼總交易額(GTV)為78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1%;凈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41.4%;毛利率為27.4%,凈利潤13億元,調整后凈利潤23.64億元。每股收益1.08元。
存量房方面,GTV為4565億元,同比增長16.0%;業務凈收入64億元,同比增長15.9%。
新房方面,GTV達到2950億元,同比增長32.4%;凈收入為87億元,同比增長30.4%。
包括家裝家居和貝殼租房在內的非房產交易服務業務同比增速顯著,收入占比首次突破20%。貝殼家裝家居業務收入26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91%。
貝殼平臺門店和經紀人數于上半年企穩,二季度末活躍門店數4.11萬家,較去年年底提升近10%,活躍經紀人數量達近41萬人,較去年年底提升17%。
由于貝殼公布的二季度數據超過市場預期,尤其是每股收益超出0.63元的預期60%以上,資本市場開啟狂奔模式,財報公布當日股票應聲最高上漲超27%。
疫情之后,貝殼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超預期業績增長。從市場本身來看,今年二季度,國內整體房地產市場并沒有預期的強勁復蘇勢頭,房企的二季度財報數據增少降多,這意味著,在房地產行業中,貝殼的數據顯得更加突出和亮眼。
那么,貝殼做了什么,能讓自己脫穎而出,成為行業中最亮的星?
“二次創業”:
從規模擴張到高質量增長
從公司發展上看,從2018年由鏈家升級為貝殼開始,就做到房地產交易服務領域的頭部。從2018年至2020年,貝殼完成了鏈家直營門店和經紀人的原始積累,實現了將近4.7萬家門店、49萬經紀人的規模化擴張。
從這兩年房地產領域的公司發展結局來看,規模是企業發展的雙刃劍。在市場上升時期,企業需要迅速擴大規模,搶占市場份額,但是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只有規模沒有效能,反而會成為企業發展的拖累。
2020年,貝殼達到門店和經紀人規模的高峰,盡管其時,其全國49萬經紀人僅占國內經紀人總數不足四分之一,但房地產市場逐漸趨向平穩,貝殼認為,在未來市場趨緩階段,發展質量比規模更為重要。
2021年開始,貝殼不再以房產交易的門店和經紀人規模為核心目標,而更重視現有門店的效益和經紀人能效提升。
我國房產經紀人總人數約200萬人,房產經紀門店的經紀人中位數約為10人。盡管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房產經紀人數仍有增長空間,但由于成交效率以及傭金收取比例不同,我國房產經紀人存在整體收入不高、從業時長不長等問題。
因此,相比較擴大門店規模和人員規模,企業轉向提升經紀人的服務效率,進而提升經紀人的收入,使經紀人作業進入正向循環,更具有長遠價值和意義。
從數據上看,貝殼體系內門店效益和經紀人能效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貝殼活躍門店數4.11萬家,活躍經紀人數量近41萬人。按照貝殼二季度包括二手房、新房、家裝租賃等業務共計7806億總GTV和195億元凈收入計算,經紀人人均貢獻GTV為190.4萬元,人均貢獻收入4.76萬元。
經紀人的能效提升,源自貝殼在賦能店東和經紀人上不斷的思考和精細化運營。貝殼從成立之初,無論是總部還是地方區域公司,就一直設置有專門為提升城市門店和經紀人的效率的部門,以根據不同的城市和區域的實際情況,因店施策。
根據貝殼2023Q2業績電話會觀點整理
經歷過疫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以及這一輪市場波動之后,貝殼管理層更加理解平臺型企業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
2023年,貝殼提出高質量發展目標,將人店效能重要性再次提升。
在新的市場情況下,貝殼啟動“大店”策略。在過往的運營中,貝殼發現,人數規模在14人以上、位置、環境、形象更好的門店,運營效率更高,也更具有抗風險能力。
貝殼找房董事長彭永東認為,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能力強的經紀人價值會進一步提升,提高其收入才能留人,“大店”模式可降低運營成本、確保效能,并通過績效改革提高經紀人收入。數據顯示,在大店策略的推動下,今年上半年貝殼找房平臺門店平均店效同比提升80%。
店效和人效的提升,除了平臺管理和運營能力的推動之外,新業務的加入同樣成為強勁力量。2021年末,貝殼推出以房產交易為核心、家裝及租賃為新增長極的“一體兩翼”戰略。今年第二季度,包括家裝家居和貝殼租房在內的非房產交易服務業務同比增速顯著,收入占比首次突破20%;貝殼家裝家居業務收入26億元,相比一季度增長近一倍。
從VR等科技手段地加入運營模式和方法的不斷優化,再加上房產交易與家居家裝、租賃業務之間的聯動,貝殼已經翻越規模提升的高山,重新開啟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二次創業”。
再翻高山:
“安居+樂業”解題新市場
當下,房地產市場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政策調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西安等接連落地“認房不認貸”,央行放“大招”首套、二套首付低至二成、三成;住房存量貸款利率也將下調。
緊密的樓市調控,似乎又重新點燃了房市走上平穩健康通道的預期。而有了20多年歷史和房產大數據沉淀的貝殼,對市場有著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告別黃金時期,開始進入深度調整期,以規模為核心的快速增長期或將不再重現,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今年7月,政治局會議明確,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已發生重大變化,房地產市場正加速由賣方市場向供需平衡轉變。
這就意味著,以房地產交易為核心的企業有兩條路徑可選擇,一條為保持現有業務,通過壓低價格等方式繼續擴張,擠占其他企業的市場空間;第二條為提升企業效能,用現有資源和能力升級轉型,拓寬新的賽道,提升創新能力,找到新的增長點。
相較而言,開辟新的賽道比保持原有陣型更為艱難,但能走得更遠。
房地產供求關系變化,意味著,傳統的“買房住”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市場的普遍需求,未來,以“住得好”為前提的訴求將成為市場主流,企業只有在供給側跟上改革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貝殼聯合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彭永東的理解是:“今天,我們正處于行業發展軌跡切換的當口,‘住得好’替代‘買到房’成為需求的第一位。真正關注‘人’和‘住’的黃金時代,才剛剛到來”。
在這樣的宏觀判斷之下,今年7月12日,貝殼正式宣布,其“一體兩翼”戰略升級為“一體三翼”,正式組建經紀、家裝、惠居、貝好家四條事業線,并進行相應的組織架構調整。
貝殼將供給側的發展軸線稱為“安居”,通過房產經紀業務、家裝、租賃及貝好家業務,以更具品質和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產品及服務,幫消費者“安居”。
今年二季度,家裝業務在部分頭部城市實現了經營正循環,城市單體盈利能力持續,有望依據拓展城節奏逐步貢獻更多業績;二季度末,貝殼分散式租賃住房管理服務“省心租”在管房源規模突破12萬套,最近新開業的成都海鹽公寓也成為租賃市場供應端的新亮點。
在“安居”的戰略主軸下,貝殼在業務上不斷創新做加法,其核心優勢之一就在于,貝殼培養出一支優質的服務者團隊,為居住服務這個“人”的行業建立起壁壘。
貝殼從搭建門店和經紀人分級的基礎設施開始,建立店和人的能力標準;隨著業務類型的增加以及服務者人群的豐富,貝殼持續通過價值觀研討、紅黃線的規則管理、培訓賦能與認證體系,以及構建更加合理的分配結構,建立起職業發展的正向循環,讓服務者在“樂業”中沉淀服務的專業性。
未來,隨著這些得以“樂業”的服務者繼續在社區深耕、成為社區服務專家,他們將會是“安居”的重要力量,貝殼在居住領域的價值鏈也會進一步延長,早日站上“第二座山”。(完)
過往精彩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